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翻译系列图书简介

翻译系列图书简介

来源:尚车旅游网


《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

安德烈•列夫维尔著

《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是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列夫维尔(André Lefevere)主编的《翻译学丛书》(1992)之一;由安德烈•列夫维尔撰著。1978年,列夫维尔建议学术界将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翻译学的正式名称;他与霍姆斯(James Holmes)及巴斯奈特等人均为“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 Studies)的中坚人物。其后巴斯奈特和列夫维尔成为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被视为列夫维尔的代表作。

该书以“重写”文学者而非文学创作者为对象。著者认为,评论、选编、史学、编辑等都是重写;翻译也是一种重写,它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因而具有巨大力量。正如《丛书》前言所云:“翻译确是一种对原文本实施的重写。凡重写,不论其意图何在,均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及诗学传统(第五章;第六章),从而使文学以某种方式在社会中发挥作用。重写乃借权力以施为;在促进文学及社会演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该书揭示了重写如何在文学作品的接受、意识形态及诗学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作者坚持将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置于文化及其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给读者展示了在后马克思主义意义上,文学的社会语境及其历史语境中的重写如何对文学领域中诸如原创性、灵感、臻美等神旨圣典产生发表了富有争议的看法。此外,该书涉猎文献丰富,包括古典拉丁文、法文、德文;使有兴于文论、比较文学、文学史及翻译学的师生耳目一新。

该书章节目录如下: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赞助体系 第三章:诗学体系 第四章:范畴之于翻译 第五章:意识形态之于翻译 第六章:诗学之于翻译 第七章:话语之于翻译 第八章:语言之于翻译 第九章:史学 第十章:文选 第十一章:批评 安德烈·列夫维尔:比利时人,曾先后在、安德卫普等地的大学、最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Austin)分校日尔曼语言及比较文学系任教。1996年去世。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by André Lefeve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EC4P 4EE; 29 West 35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01

《翻译学·修订本》

苏珊•巴斯奈特 著

《翻译学》成书于1980年,是第一部以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命名的专著。现版本是其修订本;该书被认为是翻译学经典专著之一。著者特别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把以前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使翻译研究既具有理论性,又真正能指导实践。在其前言中苏珊宣称,翻译学已确立为一门严正学科而非比较文学的一

2023-1-11 1 7

个分支;其显著特征在于融汇了语言学、文学、文化史、哲学及人类学理论。苏珊坦言,伊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及吉迪恩•图里(Gedion Toury)的多元系统观念,使我们可以随时在某一文化领域内查验宿语文本的吸收过程;翻译被视为是操纵过程说过分注重宿语文化而对源语文化背景重视不够。该书中,著者认为翻译学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翻译学史(第二章)、翻译与接受语文化间关系(第一章)、翻译与语言学、翻译与诗学(第三章);翻译学因注重意识形态及语言学,使其可以在后殖民语境中得以展开讨论;翻译学已脱离了其欧洲中心而播及印度、中国、阿拉伯世界、拉美及非洲。

该书章节目录如下:

第一章:翻译学中心问题 第二章:翻译理论史

第三章:文学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第四章:结论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研究派及翻译文化派代表人物之一。英国沃瑞克(Warwick)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研究生院教授、翻译家、文化学家,不久前被任命为沃瑞克大学校长。 Translation Studies (Revised Edition) by Susan Bassnet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EC4P 4EE; 29 West 35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01

《翻译、历史与文化》(苏珊•巴斯奈特 安德烈•列夫维尔 主编)简介

《翻译、历史与文化》为翻译学研究专文集,成书于1992年,收录论文凡12篇,由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列夫维尔任主编。书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一口号,是翻译学文化学派的重要专著之一。该书所收录文章为个案分析与研究,各自相对,均围绕翻译领域内“文化转向”这一中心议题。这些论文并非“以文本为单位”在源文本与译文文本之间进行比较,而是借助于“中间对照物”(tertium comparationis) 这一无形理论进行阐释,目的在于淡化对译文文本优劣的简单评判。论文涉及文化转向必然性的导因、西方翻译发生史、权力范畴对翻译的屏障、翻译的操纵等分论题。综观全书,它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之于文化的意义;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不是语句乃至篇章,而是文化;翻译之存在是回应某种文化之需求以及该文化内部不同群体之需求;基于对等的“忠实”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目的,在于使译文在宿语文化中起到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文集所有论文在于证实,翻译是一种双文化语境行为,故翻译实践则从形式主义方式必然转向语境、历史及传统等重大问题。

安德烈·列夫维尔:翻译研究派及翻译文化派代表人物之一。比利时人,曾先后在、安德卫普等地的大学、最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Austin)分校日尔曼语言及比较文学系任教。1996年去世。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研究派及翻译文化派代表人物之一。英国沃瑞克(Warwick)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研究生院教授、翻译家、文化学家,不久前被任命为沃瑞克大学校长。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

eds. by Susan Bassnett and André Lefevere London and New York: Printer 1990

《翻译与语言——语言学理论之诠释》(彼德•

2023-1-11

2 7

佛赛特)简介

《翻译与语言——语言学理论之诠释》(彼德••佛赛特Peter Fawcett著)是《翻译之理论诠释丛书》之一,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的“语言学派”或“科学派”著作,介于“文艺学派”(又称语文学派)与“翻译研究派”之间,旨在阐释语言学与翻译理论之间的爱恨交加关系。作者认为,翻译领域内许多现象只有借助语言学理论才能得以解释;翻译工作者若缺乏语言学基础知识,就缺乏必要的翻译工具。自20世纪50至80年代,基于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蓬勃兴起;作者认为,翻译研究内的许多领域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该书中,探讨了语域方法(第七章)、主位/述位理论和衔接理论方法(第八章)、功能主义方法(第九章)、言语行为等语用学方法(第十一章)、关联理论方法(第十二章)对应用于翻译研究及翻译策略研究方面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言,希望该书在语言学方法应用于翻译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书是文艺学派通往翻译研究派之间的必经桥梁,对理解和研究翻译学领域内文艺学派和翻译研究派的学理和趣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该书章节目录如下:

第一章:简介

第二章:词下语言单位 第三章:语义学 第四章:翻译策略 第五章:对等

第六章:词上语言单位 第七章:语境与语域 第八章:文本结构 第九章:文本功能 第十章:符号语言学 第十一章:语用学 第十二章:心理语言学

Translation and Culture---Linguistic Theories Explained by Peter Fawcett St. Jerome Publishing, 2 Maple Road West, Brooklands, Manchester, UK. Fax +4 161 905 3498

《当代翻译理论》(艾德文·根茨勒 著)简介

《当代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科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成书于1993年,旨

在借助语言学理论来阐发翻译理论。雅可布森(Roman Jacobson)把翻译分为三个领域: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该书主要针对第二个领域。书中所谓“当代”翻译理论,系指自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以来的翻译理论。书中主要探讨了60年代以来的五种翻译研究方法:一是美国翻译工厂;二是翻译科学;三是早期翻译研究;四是多元系统论及翻译学;五是结构主义方法。著者试图从哲学角度来解释翻译之本源:奈达的翻译理论源自乔姆斯基深层/表层结构转换,等等。著者认为,本源是多方面的:文论、语言学、哲学等;返回本源可更好地理解源文本。与“文艺学派”相比,翻译科学派留恋与乔氏的语言学理论,强调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及深层/表层结构之间的转换,其结果可能把翻译研究引向一种理性主义。但该书作为“科学派”代表作,对更好地理解文艺学派的学理与趣旨,以及解释“翻译研究派”的发难与更辙有积极作用,是文艺学派与翻译研究派之间的一道桥梁。 全书章节如下:

第一章:简介

第二章:美国翻译作坊

2023-1-11

3 7

第三章:翻译“科学” 第四章:早期翻译研究

第五章:多元系统及翻译研究 第六章:解构主义

第七章:翻译研究之未来

艾德文·根茨勒(Edwin Gentzler):翻译领域内“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Edwin Gentzl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EC4P 4EE; 29 West 35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01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EST布拉格会议文选》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EST布拉格会议文选》是翻译学研究专文集,成书于1995年;由斯奈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维也纳大学)、图桑那•杰特马罗维(Zusana Jettmarová)(查尔斯大学)和克劳斯•肯戴尔(Klaus Kaindl)(维也纳大学)任主编。该书收录论文凡30篇,均选自1995年9月28-30日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举办的欧洲翻译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EST))第一届国际年会与会论文。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录论文凡13篇,围绕翻译与社会学、文化及伦理间关系进行探讨。部分文题如“论翻译之强迫性与翻译之需求性”、“20世纪西方视觉中的中国翻译观”、“论作者之死及译者之视度”、“论翻译之社会”等等;第二部分选录论文凡15篇,围绕翻译与交际面面观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部分文题如“广告翻译五步法”、“媒体同声传译”、“法律文本翻译模式”等等。这两部分构成该书的主体,也体现上述会议的主题:当代语境下翻译之跨文化及交际面面观。第三部分选录论文2篇,一篇为“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接触与冲突”,另一篇就如何促进翻译人才培养议题展开论述。

斯奈尔-霍恩比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学者将其划归入“文化学派”),1988年出版的《翻译学的综合研究法》是她的成名作。她虽然赏识“操纵学派”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但她认为“语言学派”和“操纵学派”彼此排斥,都对自身领域之外的文化、社会等因素视而不见,因此她主张翻译学科应是“综合性”学科。本文集是综合学派“综合”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斯奈尔-霍恩比:德国人,执教于维也纳大学翻译与传译学系,翻译研究领域内“综合学派”代表人物,专著有《翻译学的综合研究法》(1988),是欧洲翻译协会创始人之一。 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ST Congress --- Prague 1995, eds. by Mary Snell-Hornby et al.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P.O.Box 75577, 1070 A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 John Benjamins North America, P.O.Box 27519, Philadelphia, PA 19118-0519 USA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作者 吉迪恩·图里)简介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成书于1995年,是“描述翻译学派”(亦称“常规学派”)的代

表著作。作者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描述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作者秉承了詹姆斯·霍姆斯对翻译学的分类框架,力主在翻译学范围内建立基于方的、系统的描述翻译学分支学科。在该书中,作者引进了“常规”(norms)概念,即社会文化对翻译的约束力,它处于两个极端之间:一个是总体性的、比较绝对的规则(rules),一个是纯粹的独特性

2023-1-11

4 7

(idiosyncrasies);他认为,常规是解释社会活动的最根本的概念,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也是解释文化、翻译活动的关键。作者引入“常规”理论,希望藉此对翻译活动及翻译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及变异做出解释。

该书第一部分阐述了描述翻译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第二部分通过系统的方探讨,构建了描述翻译学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语境(包括文本上下文及文化背景)之于翻译。第四部分探讨了对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的意义及应用。赫马斯(Hermans)认为,图里在该书中的理论基本上是重复1980年《翻译理论求索》中的观点;也有人认为,作者填补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而且,霍姆斯提出的翻译学的构想,在图里手中变成了现实。我们认为,该书对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读者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吉迪恩·图里:以色列人,执教于特拉维夫大学,描述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TARGET》杂志主编之一;主要著作有《翻译常规和1930-1945年的希伯莱文学翻译》(1977)、《翻译理论求索》(1980)。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by Gideon Tur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P.O.Box 75577, 1070 A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 John Benjamins North America, P.O.Box 27519, Philadelphia, PA 19118-0519 USA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简介

杰里米·芒迪(Jeremy Munday)的新著《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由劳特利奇出版公司(Routledge)于2001年出版。作者是翻译学博士、英国萨里大学西班牙语高级讲师,同时也是一位自由翻译工作者和词典编纂者。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概括性强,充分为读者着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每一章正文前面都有一个方框,简短列出本章的主要观点。然后是这些观点所依据的文本,有些甚至细到某一部著作的具体章节。正文部分基本上都包括简介(除了第一章)、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与主要内容相关的个案及其分析讨论、本章小结、与本章内容有关的需进一步阅读的书目,最后是与本章有关的讨论题和研究点。第二,引用和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并在该书前面目录后有专页列出图表的名称,以利查找。第三,该书在最后注释和索引前,还有一个与翻译研究有关的互联网网址的附录。其中包括两个发布有关会议、最近出版物和研究信息的网址,6个国际性翻译期刊的网址和4个经常含有有用链接的翻译组织的网址。

全书共分11章。各章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章又细氛围6节,分别为:翻译的概念;什么是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学的简单回顾;霍姆斯和图里的翻译研究的“图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本书的目的和各章主要内容。

第二章: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本章把重点放在直译和意译以及对翻译理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些翻译理论(家)上。有关直译与意译之争可以追溯到古罗马西塞罗的“字对字”和“意义对意义”的翻译方法。其后的著名圣经翻译者圣·哲罗姆也主张采用“意义对意义”(即意译)的方法。德国的马丁·路德用浅显的德国方言来翻译圣经。这一时期比较有系统的翻译理论提出者重要的有德莱顿、多雷和泰特勒等。施莱尔马赫依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将译者分为翻译商业文本的译者和翻译学术及艺术文本的译者。他认为翻译有两种不同的途径:让读者走进作者;让作者走进读者。他的翻译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赖斯的文本类型、韦努蒂的异化与归化、本雅明的翻译的语言及斯坦纳的阐释理论等。

第三章:等值和等效。本章主要涉及罗曼雅各布逊的意义和等值的实质、奈达的建立于《圣经》翻译基础之上的翻译的科学及其所提出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科勒的对等和等值以及7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如切斯特曼、巴斯奈特、贝克

2023-1-11 5 7

等人对等值这一概念的发展。

第四章:翻译的变化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很多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翻译的方法。本章重点介绍了3种模式:维奈(Vinay)和达贝尔内(Darbelnet)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卡特福德的形式对应和篇章对等及翻译变化的层次和范畴、茨瓦尔特(Van Leuven Zwart)的有关翻译变化的比较—描写模式。

第五章:功能派翻译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逐渐脱离了静态的语言类型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德国的功能和交际方法。本章重点论述了赖斯关于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的早期研究、曼泰里(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诺德的更为详细的文本分析模式等。

第六章:翻译研究种的话语和语域分析。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建立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之上的话语分析得到了较大发展。豪斯基于韩礼德的语域分析提出了她的翻译质量评价模式,贝克的翻译教科书《换言之:翻译教程》则从话语和语用分析的角度切入,哈蒂姆和梅森则更多的从语用和符号学的层面切入语域分析。本章后半部分也涉及了其他学者对从话语分析和语域理论切入翻译这一方法提出的批评。

第七章:系统论。本章重点讨论了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图里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兰姆特和戈尔普(Corp)等人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模式及操控派翻译理论。

第八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翻译。本章重点介绍了勒菲弗尔的翻译作为一种形式的改写;翻译和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在文学系统种的作用主要受3个因素的影响:文学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文学系统之外的赞助人和占统治地位的诗学。翻译与性别研究主要是加拿大,代表人物为谢里·西蒙。她探讨了女性主义者在翻译中所采用的策略,如使用性别标记语等。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部分主要涉及了孟加拉的斯皮瓦克、尼兰詹(Niranjana)、巴西的食人主义及爱尔兰的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蒂姆茨科(Maria Tymoczko)等人的研究。

第九章:翻译外国:翻译的隐身/显身。本章探讨了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和主导话语对翻译策略的影响。韦努蒂的关于译者在现代出版业中的隐身及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伯曼的“负面分析”及12种变形趋势,此外韦努蒂和福西特(Fawcett)还探讨了出版业的权利网络、梅格布朗将姚斯的接受理论和出版业的运做运用到翻译研究种。

第十章:翻译的哲学理论。本章主要探讨了现代哲学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实质的一些思考。斯坦纳在他的《巴比塔之后》提出了基于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的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庞德的语言能量理论、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及他的“纯语言”、德里达德解构主义。

第十一章: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本章主要论述了几种融合了语言学、文学及文化理论的翻译研究的新方法。如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的借鉴了语言学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理论及心理学的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哈维运用语用学的礼貌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怪异理论(queer theory)来研究翻译等。此外,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视角。

本书作为一本入门性质的、提纲携领的著作,对读者了解、把握翻译研究的概貌并进而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好书。

《译者的隐身》(劳伦斯·韦努蒂 著)简介

2023-1-11 6 7

The Author’s Invisibility, Lawrence Venuti, Routledge, 1995

《译者的隐身》是苏珊•巴斯奈特(Sus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列夫维尔(André Lefevere)主编的《翻译学丛书》(1992)之一;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著。一般认为,韦努蒂是解构主义在当代翻译理论界的代表。

《译者的隐身》一书总结了17世纪以来译成英语的翻译作品,认为其最根本的特征是采用了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法,目的在于追求流利和自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隐身了。其结果是使翻译成了二流品,原语的原创性、权威、作者的真实意图在译文中变成了派生的、潜在的和虚假的赝品。于是作者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策略。因为异化是对当今世界事务的一个聪明的文化干预,是对民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抵制,有利于在全球地域政治关系中推行民主(韦努蒂,1995:20)。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策略在国内翻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书对理解解构主义思潮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大有裨益。 劳伦斯·韦努蒂:美国意大利人,费城坦普尔(Temple)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翻译再思》(1992)、《译者的隐身》(1995)和《翻译丑闻录》(1998),其中译者的隐身是他的代表作。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by Lawrence Venut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EC4P 4EE; 29 West 35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01

2023-1-11 7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