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
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歌声是时代的号角,____________的历史总能在经典词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跟国歌一样,校歌同样记录着党和国家的伟大征程,同时又承载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也是一所学校师生__________的灵魂家园。
我国很多老牌学校都经历过战火,经历过____________,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早期校歌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校歌《警醒歌》:“警!警!警!黑种奴,红种烬,黄种酣眠鼾未竟。毋依冰作山,勿饮鸩如酝,焚屋漏舟乐未央,八百兆人,瞥眼同一阱。醒!醒!醒……” 学校要重视校歌的传唱。不能仅仅把校歌当成各种大会的伴奏,也不能根据部分人的喜好随意改动,更不能被束之高阁。老校歌在新时代的确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文言文歌词晦涩难懂,旧词____________,曲子、MV过时等。传唱校歌则应有所创新,比如开展唱校歌比赛,鼓励人气校园歌手尝试改编,制作新版MV等,使其真正成为学子生
活生命的一部分,激励和陪伴他们一生。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波诡云谲众望所归枯木逢春不合时宜 B.波澜壮阔深孚众望涅槃重生不通时宜 C.波诡云谲深孚众望枯木逢春不通时宜 D.波澜壮阔众望所归涅槃重生不合时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中国画的留白 ① 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窥见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明代画家董其昌曾以禅言艺,将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尤其推崇南宗的顿悟,认为其参悟方式同文人画的雅逸士气相契合。其中,从“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过程,也点明了化眼前之有为无,方能达智慧神明之心境。作为中国画创作重要手段的留白,给予观者思索、畅想和神游的余地,与禅宗的精髓 ② ,遥相呼应。 中国画的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凸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 ③ 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可以打造画面的审美意境。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铿锵有力,只言片语却微言大义,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却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没有料到,自己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了治人的计谋,而想灌溉
的沃土也即将成为战场。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A):这是谁啊,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 ①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做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尊被岁月淤泥掩埋的、头部已经残缺而手上握着长锸的石像出土了。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 ② 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B):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子孙就会 ③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能增强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使用了冒号,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其使用的妙处。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山西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张挂在墙上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作战图”上,清晰列明16个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名单,每一户的监测识别时间、风险分类、帮扶责任人、帮
扶措施、解除风险时间 ① 。这样一张图,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党中央“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标注着中国共产党人“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过去面临吃水难、行路难问题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现如今村貌 ②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交通不便的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如今进村的近10公里羊肠小道变成了5米多宽的水泥路,农家乐和民宿遍布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 ③ 长出了庄稼,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 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赓续弘扬脱贫攻坚,全面坚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发“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十足干劲,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群众的生活才能够好上加好。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群人,他们向下扎根,却向上托举起大山深处的教育梦想;有一
群人,他们满头银发,却将知识的光与热送往偏远边陲;有一群人,他们走出校园,又踏入校园,挥洒青春力量……无数的他们汇聚成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师。
一支粉笔书春秋,两袖春风化桃李。于无数学子而言,“老师”二字重若千钧。不仅优秀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更是廓清前途迷雾、照亮心灵成长。
崇德向善的成长之路,或许盘旋曲折, ① ,才得以走正路、行正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之优秀在于教书育人, ② ,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上好一门思政课,让学生感悟初心、砥砺前行,这是言传;不求名利、甘于奉献,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身教。 ③ ,立身做人的道理、真善美的追求、远大坚定的信仰逐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终身受益。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从花丛中采完蜜,还知道嗡嗡地唱着道谢;树叶被清风吹得凉爽,还知道飒飒地响着道谢。但是,我们还不如蜜蜂和树叶,有时候, ① 。在中国的传统中,并不缺少对于“感恩”的宣扬,无论是古诗文还是
民间俗语中,都有大量关于感恩的内容。可是__ ② ,一直习惯于用“大恩不言谢”“羞于表达”“不善言辞”之类的说法搪塞。人们往往忽视了,感恩是一种能令自己和别人感到幸福的美德。懂得感恩、乐于感恩的人,往往谦虚、善良;不懂感恩的人, _ ③ _。感恩不能只放在心里,需要表达出来,让别人感受到这是一种心的交流;感恩是一种对于善良的坚持,这种善良是能影响很多人的;当你面对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时,你会觉得温暖,并且愿意将感恩这种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 1.(1)D (2)D
(3)①分析对偶构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上联主语“剪纸灯谜”对应下联主语“秧歌花鼓”;上联谓语“描绘城乡风物”对应下联谓语“传播时代精神”。
②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炼,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
第二空,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
第三空,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
第四空,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结构混乱,“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应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
二是词语使用不当,“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 全都改对的是D。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在音律上符合对联尾字仄起平收的要求。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2.D 3.①句式对称,意义相关。“毋”和“勿”均是否定词:“依冰”和“饮鸩”、“作山”和“如酝”两两相对。②以否定的语气,整齐的形式,短促的节奏,唱来铿锵激昂,振聋发聩,激发国人面临被殖民灭种的危机要及时警醒,奋起抗争。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波诡云谲:形容事物变幻莫测,常含贬义。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语境中形容“历史”,应选择“波澜壮阔”。 第二空,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语境中指校歌是师生共同归向的灵魂家园,应选“众望所归”。
第三空,枯木逢春: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涅槃重生:历经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语境中强调学校历经战火后的新生,应选择“涅槃重生”。
第四空,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不通时宜: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语境中强调“文言文歌词晦涩难懂,旧词……”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应选择“不合时宜”。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中,“毋依冰作山”“勿饮鸩如酝”这两句,都以否定词“毋”和“勿”作为开头,强化对后者行为的否定意义。此后“依冰”和“饮鸩”句式相对,都是动宾结构,“作山”和“如酝”同样如此。可见,在结构上,两句话句式对称,意义相关。
在艺术表现力上,两个短句的对偶,句式整齐,节奏短促,唱起来铿锵激昂,能让人振聋发聩。在内容上,这两句中,作者不直接表达应当怎样,而是以否定词“毋”和“勿”作为开头,借助我们不应当像看不清冰山误以为真山,喝不出毒酒误以为是美酒的两个比喻意义,说明我们面临被殖民灭种的危机要及时警醒,奋起抗争。
4.①淋漓尽致②不谋而合③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5.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还可以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 6.①两两相对:“布白”和“虚空”都是留白的手法,“凸显”和“诠释”都是动词,“灵动”和“丰盈”都是达到的效果;
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意义紧密相连,有助于突出中国画留白的艺术效果。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中国画的留白……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强调“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在中国画的留白中得以体现的程度,因此可填写“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②语境“作为中国画创作重要手段的留白,给予观者思索、畅想和神游的余地,与禅宗的精髓……,遥相呼应”强调中国画的留白和禅宗的精髓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互相呼应,见解相同,因此可填写“不谋而合”。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③语境“处理画面中的留白……”强调处理中国画的留白达到恰当的程度,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可填写“恰如其分”或“恰到好处”。
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恰到好处:指说话做事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
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①搭配不当,“打造画面的审美意境”中“打造”和“审美意境”搭配不当,把“改造”改为“营造”或“创设”;
②语序不当,“不仅……还……”是递进关系,因此应将关联词后面的两个分句语序调换。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两两相对:“布白”和“虚空”都是留白的手法,“凸显”和“诠释”都是动词,“灵动”和“丰盈”都是达到的效果,一一对应,同时这些词语高度概括了中国画留白的特点。
②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结构工整严谨,给人以结构美,且能够增强节奏感,朗朗上口,且意义紧密相连,有助于突出中国画留白的艺术效果。
7.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8.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为国杀敌,杀身成仁的精神。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凝聚起……精神”要改为“凝聚起……力量”;
二是语序不当,“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要放到“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前。 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杀身成仁”对“矢志为民”,“恨不饮尽”对“何能老去”,“倭奴血”对“革命心”,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杀身成仁”“饮尽倭奴血”写出革命者为国杀敌,奋战牺牲的精神;“矢志为民”“革命心”写出革命者永远保持一颗为民之心,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品格。 9.①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②震天动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
③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10.A处冒号表示引起下文。冒号后的内容仿佛是人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后世对李冰功绩的赞叹与敬仰。 B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因为有这样一心为百姓谋福祉的水利专家,冒号后的内容是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
11.①上下句皆为用“又”连接的并列复句;“愚”与“智”相对,“拙”与“巧”相对,构成两对表现人心智的反义形容词。 ②强调了李冰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又极具人类学大智慧。 ③有助于表达对先贤的崇敬。 ④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的意义的能力。 第一空,原文说的是“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这种种声音接连不
断,故可填“不绝于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声音在耳旁不断地响起。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又隐伏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第二空,此处形容“水声”,而结合后文“轰鸣的江水”可知,都江堰江水的特点是声音很响,故可填“震天动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和力量极大,或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极大。响彻云霄:声响穿透高空,形容声音高亢响亮。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第三空,结合语句前后关系“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子孙就会……”以及文中李冰儿子以石像身份镇守都江堰,可知此处应指不绝之意,故可填“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指事物的新陈代谢永不停止。绵延不绝:接连而延续不断。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处冒号表示引起下文。冒号后的内容“这是谁啊,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仿佛是人们的内心独白,是“纳闷”的内容,表达了后世对李冰治水功绩的赞叹与敬仰。
B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依据前文“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做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可知因为有这样一心为百姓谋福祉的水利专家,冒号后的内容“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是作者相信他这种治水理念和经验以及为人民谋福祉的献身精神会长留人间,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句中前面“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中,连用四个“大”,而在中间,作者又用“又”连接,使得上下句皆为用“又”连接的并列复句。在这一复句中,作者在“又”前后,用“愚”与“智”相对,“拙”与“巧”相对,构成两对表现人心智的反义形容词,极强烈地展现了李冰的多方面形象特征。作者用的这两对反义形容词,“愚”“拙”对应的是后文“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强调了李冰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
②“智”“巧”对应的是后文“进入了最清澈的人类学思考”,说明他极具人类学大智慧。
③在内容上,作者在这里对李冰形象的全面展现,有助于表达对先贤的崇敬。
④在形式上,这一复句的运用,使得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12.①一目了然 ②焕然一新 ③不毛之地 13.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赓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4.①上下两句“人”对“船”,“半山”对“中流”,“不停步”对“当奋楫”,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音节整齐匀称),具有节奏感(或顿挫感强)的语言极富感染力;②鼓励人们继续攻坚克难,走好脱贫攻坚路,不能半途而废。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指“作战图”能让人一眼看清楚该村的扶贫成绩,可用“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
第②空,语境指该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气象,可用“焕然一新”。焕然一新:一改旧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气象。
第③空,语境指原来土地贫瘠,可用“不毛之地”。不毛之地:原意是贫脊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废弃的土地。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部分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语序不当,应改为“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二是搭配不当,“坚固……成果”搭配不当,应改为“巩固……成果”。 三是成分残缺,“弘扬”缺少宾语,应在“脱贫攻坚”后加上“精神”。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人”对“船”,均是名词;“半山”对“中流”,均是偏正结构;“不停步”对“当奋楫”,均是动宾结构;两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对,内容联系紧密。读来节奏和谐,富有音韵美,感染力强。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本句“不停步”“当奋楫”,鼓励人们继续攻坚克难,走好脱贫攻坚路,不能半途而废。 15.①因有老师的教诲与指引 ②更在于立德树人
③言传身教间 16.①分析对偶构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
称。上联主语“一支粉笔”对应下联主语“两袖春风”;上联谓语“书”对应下联谓语“化”;上联宾语“春秋”对应下联宾语“桃李”。 ②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练,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赞美了老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17.优秀的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更是廓清前途迷雾、照亮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后文“教师之优秀在于教书育人”等可知,此处是在论述老师在指引成长之路上的重要作用,据此可写“因有老师的教诲与指引”;
第二空,根据后文“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等词语可知,老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据此可写“更在于立德树人”;
第三空,根据文意可知,文段最后一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结合前文“这是言传”“这是身教”可知,该句应总结为在言传身教间,据此可写“言传身教间”。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构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上下联主语均为“数量词+中心词”,上联主语为“一支粉笔”,下联主语为“两袖春风”;上联谓语“书”对应下联谓语“化”;上联宾语“春秋”对应下联宾语“桃李”。
表达效果:从形式上,使得句式更加整齐,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从内容上,使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一支粉笔书春秋”赞美了老师的辛勤耕耘,“两袖春风化桃李”赞美了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1)语序不当,“不仅优秀的老师……,更是……”中,前后分句主语一致,主语应在关联词前边,因此应将“优秀的老师”放在句子最前面;
(2)成分残缺,“更是廓清前途迷雾、照亮心灵成长”缺少与谓语搭配的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引路人”。
18.①拟人。蜜蜂、树叶“知道”“道谢”,赋予两个事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蜜蜂和树叶尚懂得感恩,为下文写人蓄势。
②对偶。前后两句分别由蜜蜂和“树叶”领起,“花丛”和“清风”、“嗡嗡”和“飒飒”都是两两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蜜蜂和树叶懂得感恩的品质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19.①我们往往容易忘记了需要感恩
②很多人似乎并不善于将感恩之情表达出来 ③内心很少有爱,傲慢、自我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用“知道”“道谢”赋予蜜蜂、树叶两个事物以人的情态和动作,“还知道嗡嗡地唱着道谢”“还知道飒飒地响着道谢”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蜜蜂在采完蜜,树叶被吹得清爽后尚懂得感恩,用拟人手法由物及人,为下文写人蓄势。
②这句话中间用分号隔开,表明前后两句内容上是并列的。前句由“蜜蜂”领起,后句由“树叶”领起,两者都是事物名称,词性相同,两句中“花丛”和“清风”、“嗡嗡”和“飒飒”都是两两相对,词性相同,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属于对偶句式,作者用整齐的对偶句式把蜜蜂和树叶懂得感恩的品质有层次地表达了出来。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句“我们还不如蜜蜂和树叶”“有时候”可知,此空是把人在感恩方面的表现与蜜蜂和树叶作对比,有时候我们还不如蜜蜂和树叶,往往会忘记需要感恩,所以此空可填“我们往往容易忘记了需要感恩”。
②处,根据“可是”一词可知此空内容与前面“无论是古诗文还是民间俗语中,都有大量关于感恩的内容”构成转折关系,根据空后“一直习惯于用‘大恩不言谢’‘羞于表达’‘不善言辞’之类的说法搪塞”可知,此空是说很多人似乎并不善于将感恩之情表达出来。 ③处,此空是说不懂感恩的人的表现,根据前面的分号可知此空内容与前面懂得感恩、乐于感恩的人的表现“往往谦虚、善良”形成鲜明对比,不懂感恩的人内心很少有爱,往往傲慢、自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