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二章汉英语言对比

第二章汉英语言对比

来源:尚车旅游网
汉英语言对比

历史对比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 (6000多年的历史) ---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1500多年的历史

---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词汇非常丰富,超过50万个)

2.汉英文字对比

汉语属音节文字( ideographic-oriented syllabic script )。

---汉字一字一音,一字至少一义,既可代表语素,又可代表音节.

英语属拼音文字(alphabetic-script) 。 --- 英语的字就是词

3.汉英语音对比

汉语属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英语属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

汉语的四声起着区别或改变字义的重要作用。如:吗mā、马mā、麻mǎ、骂mà。英语的单

词则没有固定的声调,一个单词可以读成不同的声调而不会改变其词义。

但英语的句子必须有语调,语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的句子虽然也

有语调,但由于汉语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调,语调就必然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实际上是在字调上加语调。

4.汉英词汇对比 语法对比

•汉语的词类

实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代词、副词 虚词类:连词、介词、叹词、助词 英语的词类

实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 虚词类:连词、介词、叹词、冠词

1.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异同显而易见。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分别为各自所独有,而没有直接对应。

汉英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类基本对应,虚词中的介词、连词也基本对应。

汉语的助词是个特殊的词类,它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英语虽无此类助词,但其动词的时态与体式,句式的陈述与疑问,词语之间的修饰关系都分别与汉语的助词的功能相对应。

英语的副词较复杂,只有一小部分能与汉语的副词相当(程度、疑问、时间、范围、连接副词等)。汉语中也没有英语的关系(代、副)词,但关系词在词义上相当于名词,所以汉语的名词、代词有时译成英语的关系词。

1

汉语名词中的方位名词在语义上与英语的介词有共通之处。

2.从数量上比较,也可发现汉英词类的不同特点。

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作为开放性词类在词汇中各占较大比重,彼此相当。

副词在汉语中数量相对较少,有的划为虚词类。而在英语中副词为实义词,大概因为英语中很大一部分副词由形容词派生而来,而且数量众多。

介词与连词都是英语多汉语少。拿介词来说,汉语中的介词总共不过30个左右,英语中仅简单介词就有40个左右,若加上复合介词(如into, outside)、短语介词(如 in front of),则数不胜数。就连词而言,汉英也有类似不同。

3.从词类使用的频率上分析,汉语多用动词而英语多用名词。

由于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构词法,英语的动词大多都有其相应的名词形式,英语的形容词也有名词形式。而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却没有语法上的名词形式。

汉语的动词在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英语,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要受限制,一句话只要一个动词谓语,而汉语的动词却无此限制。

英语中代词、介词、连词的使用频率也比汉语高。

英语数词的使用不如汉语多,因为汉语的成语及缩略语依靠数词(词素)构成。  汉语的量词同英语的冠词一样,附属于各自的名词,使用频率也同名词.

汉英构词对比

合成法(compounding)

汉语通过联合、偏正、后补、动宾、主谓等方式构成的复合词占词汇总量的绝对优势,而英语中合成词占词汇总量的比例要比汉语少得多。

缀合法(affixation)

汉语的加缀式和英语的派生法相同。但汉语的词缀数量有限,而且一缀一义,十分严格。因此,汉语的加缀式合成词数量很少。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有少量词缀外,其他词类大都没有什么形态标志。

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的派生词,许多词根加上前缀或后缀就构成了新词。因此,派生词在英语词汇中占优势。

汉译英时应注意:

1) 汉译英时可以利用相对应的前后缀实现意义相符:

汉语后缀“师”,可与英语后缀-er, -ist, -eer, -ian和-ier对应;“者”可与-ist, -or, -er ,-ee, -ian,-ant, -ent对应;“学”主要与-logy和-ics对应,“主义”与-ism和-ness及-cy对应;“性”是构词能力很强的后缀,可表示性质、性能、甚至思想感情,使形容词、动词和动宾词组名词化,它可与-ity, -ness, -hood, -ism, -ence, -ance, -osity等对应.

2) 由于英语一缀多义现象很普遍,所以汉词英译时仍需查字典,不能想当然.如:-ness可译为“度”(厚度thickness)、“性”(竞争性competiveness)及“主义”(本本主义bookishness)。

3) 汉语词缀也不一定都用相应的英语词缀表示,如:老兄(old chap) 、自救(to save oneself)、

球 迷(ball game fan)、总机(switch-board)等。英译时切忌机械对应.

 音变法(sound-changing)

•汉语可通过改变声母生成同形异音异义词.如:重(zhòng),重(chóng),弹(tán),弹(dàn)等.

2

•汉语可通过改变韵母生成同形异音异义词.如:还(huán),还(hái),和(hé),和(huó)等. •汉语的音调变化也是生成新词的一种方式.如:少(shǎo),少(shào),为(wéi),为(wèi). •英语也能改变辅音生成新词.

• 如:close /klous/ (a.亲密), close /klouz/ (v.关闭) • 英语可通过改变元音生成新词.

• 如:doom /du:m/ (n.毁灭),deem /di:m/ (v.认为) • 英语的重音移动可生成新词.

• 如:present / ́prezent/ (a.现在的), present /prézent/ (v.介绍). •

 缩略法(abbreviation)

汉语缩略词的生成主要受语法特点的支配,英语缩略词的生成主要受语音特点的支配.

汉语缩略词具有较大的适应范围,使用普遍;英语缩略词则主要用于专业化及专门化的词语

中.

 重叠法(reduplication)

•汉语有重叠式构词法,英语中几乎没有叠音词。因此,重叠式是汉语构词的一个特色。

•汉语重叠造词的格式很多:

AA 式:爸爸 AAB式:毛毛雨 BAA式:眼巴巴 AABC式:脉脉含情 BCAA式:衣冠楚楚 A里AB式:傻里傻气 AABB式:哭哭啼啼 ABAC式:一举一动

•英译汉语叠词时,可用相应的重复手段.

 汉英词义对比:

译者的任务是准确、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语义是 翻译活动的起始点,也是其终点。

 词的意义方面:

英汉词义比较来说,英语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文词义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英语词义之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不同含义。

例如:“ story” 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去存在不同的词义。

Oh, what a story! 哦,好个谎话。

He storied about his academic career and his professional career. 他编造了他的学历和经历。 Stories circulated first in Moscow . 流言起初是在莫斯科传播的。

 词的搭配对比

•词的搭配是翻译过程中之另一个矛盾,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中词的联想与搭配关系代替英语中词与词之联想与搭配关系,往往会导致用词不当或者产生不地道的表达方式,所以研究两种语言的对比时,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词的搭配主要是受语法内在规律和词的本身的内在特征所支配,同时也受习惯用法的制约。按照习惯,每个形容词都有与之经常搭配的名词,在这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也存在差异,在翻译中,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件。

动词与名词的搭配既受语法规律的制约,也受到语义本身特征的制约。当然也存在着习惯上 的问题。以英语动词 To cut 为例, To cut cake 切蛋糕, To cut finger-nails 剪指甲。由此可见,

3

英语 To cut 的搭配能力很广,可以用于麦子、蛋糕、指甲,而汉语中就需要分别用“割”“切”“剪”等词来搭配。因此,为了使译文语言规范,译者有必要注意这种差异,译文中词的搭配必须符合汉语习惯

 汉英词义关系

词义相符(semantic correspondence)

• 由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的思维结构也大致

相同.不同社会 不同文化之间必然有相似之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语义相符关系. 在寻找语义相符的对应语时,易犯逐词翻译的毛病,找到假对应词(是指称意义或蕴涵意义看似与原文相符,其实相异的词语):

• 有时,假对应词源于译者未掌握英语的习惯用法,如:盐水≠salt water(=salt solution)、学英语歌≠to study English songs(=to learn…)、简单地说≠simply speaking(=to put it simply);

•有时,假对应词来自不恰当的词语搭配,如:“学习知识”是 to acquire (not: to learn) knowledge,

“实现自给自足”是 to reach (not: to achieve) self-sufficiency,“强硬政策”是 tough (not: strong) policies; •有时,假对应词是因为译者对原语的理解不深。如“好票!”(电影票或戏票)应译为“Good seats”,不能译为 “Good tickets!” 。 又如“穷山恶水”中的穷,不指 poor,“恶”不指bad 或 vicious,可译为poverty-stricken places.

词义相异(semantic non-correspondence)

•指称意义相符,蕴涵意义相异。 •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相异。 •

 词义空缺(semantic zero):

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或蕴涵意义在英语中不存在,造成零指称意义或零蕴涵意义。

指称意义空缺(zero of designative meaning) “糖葫芦”是中国儿童喜爱的一种甜食,译时也应加解释:Tanghulu, a sugar-coated fruit on the stick which is a kind of children’s favorite food in winter有时,指称意义空缺还可用译语文化中的类似现象来填补。如“我几乎每天都吃烧饼。”可译为 “I eat shaobing, a lightly salted biscuit, nearly every day.”烧饼还可译为 baked sesame buns. “下海”其实指经商,可用to risk one’s fortunes in the world of business表示.

言内意义空缺(zero of linguistic meaning):

言内意义是指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

由于汉英语言结构的不同,在音系意义和词汇层面的言内意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

1) 音系意义

音系意义主要见之于头韵 (Dumb dogs are dangerous) 、半韵(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和音(The splendor falls on castle walls)、尾韵(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和格律(如汉诗的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以及英诗中最常见的抑扬格: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汉语的古诗词,高度凝练,其节奏与韵律的修辞效果,一般是英译文所无法达到的。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其专业术语是(iamb, iambic.)。轻读是“抑”,重读是“扬”,一轻一重,故称抑扬格。 英语中有大量的单词,其发音都是一轻一重,如adore, excite, above, around, appear, besides, attack,

4

supply, believe, return等,所以用英语写诗,用抑扬格就很便利。也就是说,抑扬格很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因此,在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百分之九十的英文诗都是用抑扬格写成的。

2) 词汇层面的言内意义

词汇层面的言内意义包括很广,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为各种形式的双关语,另外还包括形象性词语、成语、谚语、典故词、俚俗语、生造词语与作家个人用语等各种修辞性词语。

语言中双关语几乎是“不可译”的。如《红楼梦》里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

诗句中运用了析字的修辞格,析字是汉语里常有的辞 格,即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随即推衍上去。 析字能变换字义、产生趣味、增加语言表达能力。此处的析字为衍义,“霁月”为雨停月出,演化出“晴”字,“彩云”为呈花纹的云彩,演化为“雯”字,暗指“晴雯”的悲惨遭遇。译成英语无法同样进行破译:

A clear moon is rarely met with,

Bright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

Her heart is loftier than the sky, But her person is of low degree.

对于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许多译者认为,可以采取意译、套译、解释性翻译、加注释等方法进行弥补,上述译文不少都已应证了这一点;而对于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则需要加强不同文化的理解、沟通和融合,才能尽量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尽可能达到文化传真的意境。

•语用意义空缺(zero of pragmatic meaning)

语用意义指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蕴含意义或联想意义甚至象征意义。

语用意义的涵盖面极广,与各类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与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交际原则犹为密切。理解和表达词语的语用意义离不开双语交际的语境,其妥帖与否取决于译者的文化底蕴。翻译时要从文化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举例如下:

“农民”--- peasant: ill-bred people

“好好先生”--- “yes-man”: a person who always agrees with his employer, leader, etc. “大鸡蛋、小鸡蛋”---medium size, large, extra large, jumbo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

*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12 Earthly Branches,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Spring Festival 1993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 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 become either good-or-bad-luck years for them.

5

结论

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词义的空缺.而词义的空缺又导致不同文化间的某些不可译性现象.从

词义的角度认识文化的不可译性,对子译者深刻理解原文,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弥合文化沟壑,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许多译者认为,可以采取意译、套译、解释性翻译、加注释等方

法进 行弥补,上述译文不少都已应证了这一点;而对于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则需要加强不同文化的理解、沟通和融合,才能尽量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尽可能达到文化传真的意境。

Assignment:

乔羽的歌大家都熟悉。但他另外两大爱好却鲜为人知,那就是钓鱼和喝酒。晚年的乔羽喜爱垂钓,他说,“有水有鱼的地方大都是有好环境的,好环境便会给人好心情。我认为最好的钓鱼场所不是舒适的、给你准备好饿鱼的垂钓园,而是那极其有吸引力的大自然野外天成的场所。” 钓鱼是一项能够陶冶性情的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乔羽说:“钓鱼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吃鱼;第二阶段是吃鱼和情趣兼而有之;第三阶段主要是钓趣,面对一池碧水,将忧心烦恼全都抛在一边,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