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
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分析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行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4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恢复情况、切口感染情况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伤口愈合甲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乙级及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恢复为丙级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其炎症因子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腹部手术患者实行手术室优质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手术室;优质护理;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腹部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患者身体恢复,增加术后瘢痕,严重者还可能会导致全身感染,引起败血症,此外,腹部切口感染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其经济负担,因此加强腹部切口的预防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多在术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敷料等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但是作为实施外科手术的重要场所,手术室中的每个工作环节均有可能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因此加强手术室的优质护理在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48例行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室优质护理模式在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48例接受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64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3.5岁;手术类型包括:52例急性阑尾炎,29例胃肠道穿孔,22例肠梗阻,2l例胃肠道肿瘤,14例胃出血,10例胆石症。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手术指征者,排除急诊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者,排除术前部手术部位存在感染者,排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排除意识障碍者、精神异常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术前优质护理:术前3d给予消毒剂沐浴,如手术部位毛发不影响手术可无需剃除,以免利器刮痕、表皮划伤等导致切口感染;备皮时间尽量接近手术
时间。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如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则要进行针对性疏导,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如患者年龄>60岁,则要综合评估其身体情况,并针对存在的易感染因素进行干预,以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2)术中优质护理:针对BMI过高的患者,术中提醒医师尽量减少钳夹、牵拉等操作;合理把握接台手术间隙时间,及时清洁手术室地面;术中注意合理调节室内环境温湿度,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可用电热毯、暖水袋、气体加温被等使患者术中保持正常体温,注意输注于体内的液体要保持温热37~C。密切观察患者术中各项生命体征,准确向医生传遞无菌手术器械,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由于手术时间过长导致的切口感染风险;术中整个操作过程均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无菌台面维持干燥、整洁,切开空腔脏器前要用纱垫进行保护,以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污染;术中如设备、手术用品疑似受到污染要马上更换。(3)加强手术室环境优质护理:手术室环境的洁净程度是影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手术室的环境护理十分重要。一方面要阻断外来的污染源,手术室内明确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等不同区域,以减少交叉污染;医护人员进入洁净区必须进行全面的个人卫生处理,协助患者更换衣帽,换车后进入,推车要每日消毒,控制手术参观人数;提前准备好术中所需各类物品,避免频繁进出而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要防止室内污染。手术室内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室内的出水地漏周围潮湿的环境以及潮湿的拖布,这两处为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杆菌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因此手术室地面要每日清洁、消毒,拖布晾干,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等级:切口完全愈合且无不良反应评价为甲级,切口愈合效果欠佳,存在一定程度的红肿硬结、血肿、皮肤坏死等评价为乙级,切口化脓需分开已缝合的切口或行切口引流评价为丙级。
切口感染评价标准:手术切口及周围组织出现脓性物质,出现显著水肿、红斑,触及有压痛,分泌物病原菌检查结果为阳性。
炎性因子指标检查: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待检,采用WN09—11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仪检测IL—6、IL—8、IL—12、IL—18、TNF—α等指标。检测过程使用仪器相关配套试剂,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炎症因子改善情况。
四、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研究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t检验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74例患者伤口愈合达到甲级标准者46例,乙级21例,余者7例为丙级,12例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6.22%;观察组74例患者伤口愈合为甲级者61例,乙级11例,丙级2例,2例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2.70%,观察组伤口愈合甲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乙级及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恢复为丙级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指标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前IL—6为(110.34±99.34),治疗后为(66.23±34.13);治疗前IL—8为(104.24±22.48),治疗后为(69.23±44.25);治疗前IL—12为(145.23±46.15),治疗后为(93.52±23.23);治疗前IL—18为(277.36±48.28),治疗后为(184.27±48.27);治疗前TNF—α为(38.57±8.23),治疗后为(16.27±6.37)。对照组患者治疗前IL—6为(110.31±98.24),治疗后为(96.23±38.12);治疗前IL—8为(104.35±22.36),治疗后为(89.23±40.52);治疗前IL—12为(143.23±45.75),治疗后为(133.52±43.98);治疗前IL—18为(278.34±47.26),治疗后为(234.27±50.27);治疗前TNF—α为(39.57±8.64),治疗后为(26.27±7.68)。
所有患者治疗后其炎症因子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其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手术室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手术室环境污染、消毒隔离不严格、患者自身抵抗能力差等。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是导致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而细菌的来源包括医务人员、患者随身携带的物品、推车、医疗文件等,手术室内的物品、设备、仪器表面也会附着大量细菌,并且当手术室人员出入时,气流发生变化也会降低手术室的洁净度。患者术前未进行严格的皮肤准备、手术操作人员刷手不彻底、术中隔离不彻底等是消毒隔离不严格是导致腹部切口感染的直接因素;此外,患者自身机体抵抗力低也是造成患者腹部切口发生感染的重要因素,比如高龄患者、儿童患者、长期营养不良者、恶性肿瘤者、糖尿病患者等,这类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差,创伤修复能力低,均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需要注意的是,肥胖患者由于单位重量血供少、脂肪层厚等原因,会影响手术部位显露延长手术时间,也会增加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机率。
切口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生理痛苦、心理痛苦及经济负担,而且增加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我国第三大医院感染类型,而切口感染中又以腹部切口感染的危害最大,腹部切口一旦感染轻则会影响患者康复,重则可能会蔓延至整个腹腔乃至患者全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腹腔的开闭均在手术室完成,故加强手术室的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腹腔切口感染率。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排除易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术中要做好手术医师的护理配合,加强环境护理,减少手术室环境中的污染源;加强手术相关人员的无菌操作规范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其切口愈合情況、切口感染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针对腹部手术患者实行手术室优质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