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难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贞观之治开创了盛世局面,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要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之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各自采取的措施。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分析方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贞观之治”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思考问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1 / 7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是一个怎样局面?为什么说“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开明、最为强大、最为辉煌的时代? 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唐朝是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建立? 展示玄武门、唐太宗图片,提出问题:唐太宗是如何登上皇位? (2)“贞观之治” 展示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题,回答问题。 习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论从史出的能力。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讨论、回答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唐太宗什么治国思想? 探究新知 材料二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授新课) 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唐太宗是如何治理国家? 材料三 贞观十七年,太宗图画太原倡义及秦府功臣赵公长孙无忌、河间王孝恭、蔡公杜如晦、郑公魏征、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卢公程知节、永兴公虞南、渝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搩、胡公秦叔宝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凌烟阁反映唐太宗统治时期的什么措施? 2 / 7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展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提出问题:唐太宗时,办理国家大事经过哪些程序?这些程序有什么作用? 展示《贞观律》和材料,提出问题:《贞观律》就是这样一部法律,平衡了法与情、法与人道、法与德性,集中了唐朝人的智慧。 ——《<贞观律>有很好的道德基 础治理出一个盛唐》 《贞观律》的制定反映唐太宗什么治国措施? 展示材料,回答问题。 (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卷八 通过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年间,国力增强,加强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展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展示材料,让学生明白“贞观之治”局面繁荣的景象。 2.女皇武则天 展示武则天和无字碑图片,武则天死后,留下“无字碑”,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百吨,给人观察示意图,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 7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提出问题:这么大墓碑,为什么一字都不刻写?武则天统治时期,还采取哪些改革措施? 3.“开元盛世” 举办一个故事会,让学生课前搜集“唐玄宗走马任姚崇”故事,让学生讲述故事。 “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说明唐玄宗登基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那唐玄宗统治时期采取哪些措施? 展示材料,回答问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学生搜集故事,讲述故事。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巩固学生对开元盛世的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课堂总结 建立唐朝 公元 (618年) 发 展 贞观之治 继 继 开元盛世 归纳总结。 总结的能力。 续政启开元 续发治宏贞观 发展 展 1.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巩固练习 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有一定的土地,生产时间4 / 7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2.武则天的统治在历史上应予以肯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能选拔贤才 C.建立周朝 D.她的统治使唐朝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3.“开元年间,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任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材料直接反应了唐朝开元年间( ) A.政治清明 C.民族团结 B.经济繁荣 D.文化昌盛 回答问题。 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的一名,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5 / 7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参: 1.D 2.D 3.B 4.A 1.(2014年 浙江嘉兴)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民族关系融洽 ③经济得到发展 ④科举制度完善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2.(2014年 山东聊城)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中考链接 思?( )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而亡 3.(2014年 江苏镇江)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回答问题。 目,巩固知识。 熟悉中考题6 / 7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参: 1.B 2.D 3.C 1.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编写一个反映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我们将在班上主办一次故事比赛,选择其巩固知识,拓课后作业 中精彩的故事,办一期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小故事专栏。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板书设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2.唐太宗治国策略 (1)从善如流、知人善任 (2)革新措施 3.“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 1.建周称帝 2.治国举措与功绩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登基 2.改革措施 3.“开元盛世”
7 / 7
回答问题。 展课外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