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分期
(一)八段说:它的发展大致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又称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至1840年)八个分段。这是一般文学史的划分。
(二)三古七段说:上古、中古、近古。(了解)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可以分成三段:上古、中古、近古。上古文学是从文学起源到汉代。中古文学是魏晋到明前期。近古文学从明中叶到“”运动。
中国古代文学总体特点
(一)是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
(二)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状况。
1、首先是文体总体发展的不平衡。
2、其次是是文体在各个朝代发展的不平衡。
3、再次是文学发展的地域分布不平衡。
(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是以为主的文人群体。
第一章 先秦文学(了解)
定义:所谓先秦时代文学是指从远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早期。
第二章 《诗经》
《诗经》 名词解释: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大约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广大普通百姓、士人和少数贵族所作。全诗集共有诗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共160篇 。
雅, 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照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在古代皆可入乐以咏唱。
《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一)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二)爱情诗
(三)农事诗
(四)战争和徭役诗
(五)怨刺诗
(六)宴飨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
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国风”中。《诗经》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
(一)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节奏感强,韵律和谐。
(三)用语质朴,表现力强。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诗经》开创了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其次,《诗经》奠定了“风雅”精神。
另外,《诗经》的艺术形式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背诵:
《伯兮》(卫风)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黍离》(王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蒹葭》(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三章 《楚辞》
名词解释 《楚辞》:
(一)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一般而言,人们所说的楚辞是指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二) 西汉末年(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集的名称。我们这里所讲的楚辞的含义,是指前者。
《离骚》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饮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穿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迁的人格:“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美好修养:“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美好修养)以为常。”
对追求的执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屈的斗争精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嫉恶如仇的性情:“何方园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宁溘死以兮,余不忍为此态(指“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荣以为度”)也。”
对百姓的深切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
察夫民心。”
背诵: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满足)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周容,苟合求容,度,方法)……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名词解释 《论语》
语录体散文,儒家思想的开山之作,内容为纪录孔子的言行和思想,共20篇,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论语》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尤其在历代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孔子的思想,概括而言:强调以“仁”和“礼”为核心,重义尚信,重德尚智,并强调通过学习来实现君子人格的修养。
《论语》的语言特色
简明深刻、言近旨远、语约义丰 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
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共81章。《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怎样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第五章 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名词解释 《左传》
《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写的一部编年史书,其作
者相传是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并非出于一人之手,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或稍后。
《左传》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27年(前468年)共255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左传》思想内容
一是民本思想
二是朴素爱国思想
三是对智者和英雄人物的赞扬
四是不隐恶记史精神
《左传》的文学色彩
第一,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采用文学性的剪裁手段,使历史事件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左传》尤为善于写战事。(善于记事)
第二,刻画形象形神毕现,人物具有立体感。(善于写人)
第三,行人辞令之美(语言之美)第三,行人辞令之美
背诵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作者未可确定,最后的编订和定名者是西汉人刘向。
秦 汉 文 学
名词解释 汉赋
赋是汉代的代表文学形式。赋是一种文体,它是战国铺陈散文和楚辞(骚体诗)综合影响的产物。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兼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与诗结合的紧就叫诗赋,与散文结合的紧就叫散(文)赋。从篇幅上看,有抒情小赋,也有状物述理的大赋。
枚乘的《七发》为汉大赋的开山之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为汉大赋的代表之作。
背诵
赵壹《刺世疾邪赋》
舐痔结驷,正色徒行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
两汉乐府诗
名词解释 乐府
乐府一词的含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乐府”是指朝廷设立的诗、乐、舞三者结合一起的音乐机构(音乐机关);
魏晋六朝以后,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制作、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至唐,则撇开音乐,注重其社会内容,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背诵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
《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五体分立,有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另有表10篇,书8篇。本纪记录帝王史迹,世家记录王侯的史迹,列传记载有价值的历史人物,载经济、文化、礼乐、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情况,表是大事记录。
写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全面体现了司马迁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生价值观等思想。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肯定:
一是开明的政治理想。
二是进步的民族观。
三是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
四是勇敢的批判精神。
五是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人生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是叙事素材的精巧剪裁与安排
二是采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三是高超的语言艺术
背诵
《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文学特色 : 文学自觉时代
小说初具模型:只怪小说《搜神记》干宝 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
北地三才: 温子升、邢邵、魏收
建安文学时期的文坛主要作家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曹植成就最高)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正始文学时期的文坛主要作家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著名的是阮籍和嵇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