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对象:苏峣、李登瑞 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建构区的宝贝们在搭积木。苏峣正在很认真地搭一座房子,李登瑞走过去看了看说:“你搭的是什么啊?”苏峣回答是房子,李蹬腿说:“搭得真难看,一点都不像!”苏峣听了很生气,顺手一推,把李登瑞搭好的作品全部推翻了。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
看到此场景,我并没有马上走过去,而是任其争吵,让他们有一定的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我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原因。只听苏峣说:“你说我打的难看,你的也不好看。”两个人就这么你一句我一句的争吵着,直到他们争执不下了,我才走到他们面前,对苏峣说:“你为什么要打翻李登瑞的积木呢?他搭的不好看呢?”苏峣心虚的点点头。
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对他们两个说:“你们都说对方的不好看,那你们两个一起搭一个最好看的出来,好吗?老师很期待你们一个最漂亮的建筑物出来。”两个人受到鼓舞,立马尽释前嫌,投入到新的搭建过程中。最后,他们一起合作搭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房子。我公开对他们进行了表扬,让他们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懂得合作比破坏带给人的快乐多。
区域活动结束后,我把苏峣和李登瑞带到他们搭建的积木前问:“苏峣,你们两个在搭建的时候,李登瑞搭了哪里?”苏峣指着说:“是这里。”“那如果没有李登瑞搭的,这个建筑还会这么漂亮吗?”说到这里苏峣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观察分析:
幼儿的故意“破坏”行为,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1、为了报复其他幼儿。2、为了吸引教师的关注。3、处于好玩的心理。4、不认同别人的作品。
观察措施:
1、 当幼儿有故意破换的行为时,教师不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而要探寻背后的原
因。必要时,在问题发生的当下避重就轻让活动顺利进行下去,也维护了幼儿的自尊心。活动结束后,再告诉幼儿面对问题的妥当做法。
2、 当幼儿觉得他人作品不如自己故意破坏时,教师就要抓住契机,引导幼儿用欣赏的
眼光看到同伴及其作品。
3、 当幼儿发生真挚矛盾时,作为教师我们应给与幼儿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往往在
矛盾高潮时,幼儿就能利用解决矛盾的方法让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锻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