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总结
修辞手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蜡炬成灰泪始干。(2)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就这点儿东西,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已经像着了火。车还没有到,可我已经嗅到了故乡的泥土的芬芳。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1)否定反问 即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2)肯定反问。即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即自问自答。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8、顶针:即某段文字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例:苗儿五天长高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1)
直接引用。即在引语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出处或。(2)间接引用。即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文应用到文章中去,使之成为文章的一部分。
10、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1、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主义思想)⑤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小英雄雨来)》
12、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3、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4、联想: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5、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例如 “晨钟云外湿” 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16、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表面说一层意思,暗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话里有话,弦外有音。(1)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词语构成的,可以是同音同字,也
可以是同音异字。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2)语义双关。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双关。
17、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星岛港迎港岛星。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③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19、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事物,用其他的类似、相近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
(1)正衬是利用同主要是无类似的其他事物作陪衬,是主要事物的特征更突出。
(2)反衬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更加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
篇二:高一修辞
高一语文修辞专项练习
【基础知识】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
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七种常用修辞方法作用总结: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
②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增添情趣,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引发读者联想,增添作品色彩。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借代——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和鲜明性。
⑦反复——强调突出,增加语势。
【修辞辨析】
几种修辞手法的辨析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1、比喻句与非比喻句
(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女儿长得像妈妈。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中国有许多的优秀,像孔繁深、焦裕禄等。
(3)表猜测的句子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了。
(4)单纯想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读了《雷锋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我
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
2、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5)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例“黄”指黄狗,“苍”指苍鹰,都是用特征代事物,事物与其特
征是“相关”。例用喻体“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来比喻长而空的文章,本体与喻体之间是性质“相似”,并且我们可以这样说,那些长而空的文章就好像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
3、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例:
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这颗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例甲事物是云或霞,乙事物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在语句中乙事物出现了。例甲事物是小屋,在树衬托下的小屋;乙事物是含蓄而有风度的人,但语句中并未直接出现乙事物——“人”,而是出现了体现人特征的词浯——含蓄而有风度。
4、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例:
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
尼亚州阿勒格尼山的顶峰响起来。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例是三个平行排列的语句,第一句20字,第二句17串,第三句33字;例是两项对称并列,字数相等,形式非常工整。总之,排比比对偶句数多,同时在结构、串数方面的要求比对偶放得宽一些。
【修辞手法辨析练习】
1、选出下列词语全含比喻义的一项( )(3分)
A、陷阱 敲门砖 焦点 娇柔 井水不犯河水
B、降温 简捷 蛇足 桑梓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C、桑榆 绕圈子 秋波 墙脚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请缨 晴雨表 捷径 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选出下列广告词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 )(3分)
A、打字机:不打不相识。
B、电 扇:长城牌的名气,是吹出来的。
C、手 机: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
D、药 品:刻不容缓,请服用××胶囊。
3、“像字句”有的是比喻句,有的不是比喻句。下列几个“像字句”,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3分)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④
4、下面四个句子,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B、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仓,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C、伊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并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似的姿势。
D、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5、下列句子按修辞手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缙绅、大夫、士荟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哙遂入,披帷而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⑤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
⑥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⑦秦有余力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⑧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A、①⑤⑥/ ②④/ ③⑦⑧ B、①③⑧/ ②④⑤/ ⑥⑦
C、①⑥/ ②⑤⑧/ ③④⑦ D、①⑥⑧/ ②⑤/ ③④⑦
6、选出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归类准确的一项( )(3分)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③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④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⑤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⑦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⑧秦时明月汉时关。
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A、①⑥/ ②③⑤/ ④⑦/ ⑧⑨ B、①④/ ②③⑤/ ⑥⑦/ ⑧⑨
C、①⑥/ ②⑤/ ③④/ ⑦⑧⑨ D、①④/ ③⑤/ ②⑥/ ⑦⑧⑨
7、下列句子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是()(3分)
①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④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⑤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A、②④ B、②⑤ C、①③ D、③⑤
8、填入下面一首五言律诗中的横线处最恰当的诗句是( )(3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微雨双燕飞 B、潮平两岸阔 C、楚塞三湘接 D、凄凉四月阑
9、有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其上联为“已知天定三分鼎”,下联最妥贴的一项是()(3分)
A、犹事西蜀两代君 B、更具忠贞一片心
C、犹竭人谋六出师 D、未料世称万古碑
10、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为“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应是( )(3分)
A、此时无声胜有声 B、道是无情却有情
C、春城繁花笑落花 D、隔水青山似乡山
11、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 ②桃花含露柳含烟
③石含太古水云气 ④竹里登楼人不见
⑤阑干摇红水摇绿 ⑥竹带半天风雨声
⑦花间觅路鸟先知 ⑧竹密花深鸟自知
A、⑧① ②⑤ ③⑥ ④⑦
B、①⑧ ⑤② ⑥③ ⑦④
C、①⑧ ⑤② ③⑥ ④⑦
D、⑧① ②⑤ ⑥③ ⑦④
12、下列对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后两句运用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B、南朝乐府《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中“莲子”实指莲子,诗句描写了对莲子抚弄的情态,表达了对莲子的喜爱之情。
C、 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怨”
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D、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怨春阴咽管弦。”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段矛盾。
13、对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篇三:【高中语文备考资料】修辞手法专项练习!
【高中语文备考资料】修辞手法专项练习! 期末备战,修辞专项练习! 1.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理解:该句用了三个难忘……的排比句式,抒发了作者对兰亭的留恋之情。
B.林子里很多地方还是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理解:该句用了“开”赋予了高山杜鹃花人的特质,生动地表现出杜鹃花的蓬勃生机。
C.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理解:该句用新芽比作珍珠,写出了珍珠的闪亮。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理解:该句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xx应当声声入耳,事事关心。
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告老师?你尽管去吧!
理解:该句自问自答,表现出作者对报告老师这一行为的满不在乎。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理解:该句用“沧桑感”一词将百年老街人格化,写出了老街的厚重。
C.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理解:该句用“歌唱”一词赋予了波浪人的的特质,形象地表现出波浪的汹涌澎湃。
下载更多高中语文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语文 gaozhongyuwen100 ;高考 gaokao01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奏出乐音的巨大的竖琴。 理解:该句将流动的飞瀑比作巨大的竖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飞瀑的形状。 3.对下列句子所用
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理解:该句用三个“起来”的句式,增强语气,更加强烈地抒发出对春天期盼之情。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理解:该句用“千万条腿”、“千万只眼”夸张地描写出了人们的辛劳繁忙。
C.窗户是房间的眼睛。
理解:该句用“眼睛”一词将窗户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户在房间的重要。
D.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相处得好呢?
理解:该句用“怎么能”的句式反问,使语句的感情色彩变得更强烈,强调了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无法与同学相处融洽。
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理解:该句将团团白云比作朵朵银棉,突出了银棉的颜色。
B.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理解:该句用反问的方式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老师的喜爱,愿意和她亲近的心理。 下载更多高中语文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语文 gaozhongyuwen100 ;高考 gaokao01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C.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理解:该句自问自答,告诉读者学习语文的方法。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理解:该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柳叶和春风的关系。
5.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理解:该句用了夸张和对偶的方法描述了写诗功力的深厚,文字产生的效果。
B.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理解:该句用“怎么”进行反问,强调晚了可以不去上学。
C.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理解:该句把山比作眉黛,小屋比作眉梢的一点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与小屋的颜色。
D.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颂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理解:该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溪与“我”的关系友好融洽。
6.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理解:该句自问自答,强调了不需要挂画。
B.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下载更多高中语文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语文 gaozhongyuwen100 ;高考 gaokao01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理解:该句用了排比的方式,写出了春之色和秋之色的特质,表达了对两季的喜爱之情。
C.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
理解:该句强调了要用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反复体验“那冷雨”。
D.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理解:该句用“丈量”一词将鸟儿人格化,写出了鸟儿丈量时的严谨态度。
7.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理解:该句将“雨声”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雨声的清脆。
B.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理解:该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老师的自责之情。
C.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理解:该句将“快割”、“快打”两个词语分别反复写出了农忙时节农民挥镰的娴熟。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理解:该句将叶子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的高。
下载更多高中语文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语文 gaozhongyuwen100 ;高考 gaokao01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8.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
理解:该句用“抵死苦守”一词将老根赋予人的特质,写出了荷塘的枯败。
B.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理解:该句作者用“何曾”一词反问,表明“我”对迟到的不满。
C.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理解:该句将芊芊细草比作密密的厚发,生动地写出了细草的繁茂。
D.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理解:该句自问自答,明确了自律的重要性。
9.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根据对联的特点,选择正确的一项,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杭州冷泉亭
上联:泉自几时冷起 下联: A.峰从何处飞来 B.峰从天外飞来
下载更多高中语文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语文 gaozhongyuwen100 ;高考 gaokao01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