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学刊 47 鲁迅诗学研究的理论资源 曹禧修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说到鲁迅诗学研究的理论资源,人们的视线 首先必然投向西方。没错,西方无疑是鲁迅文学 却一反常态地在《阿Q正传》的长序中,共分四个 部分,饶有兴趣地一一予以讨论或考证,且其讨论 不厌其详,其考证不厌其繁琐,绕来绕去,左论右 证,最后归结到一点,其结论居然是姓氏、名字、籍 贯均不确考,其题名也难以适从。总共一千四百 余字,差不多是正文的十分之一。究其原因,就因 创作的主要资源库之一。鲁迅曾坦承,其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创作曾直接取法于果戈 里、尼采等国外资源:“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 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 的准备,一点也没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鲁研界自然也没有忘记从 为鲁迅发现中国读者阅读小说习惯于对号入座, 其结果使小说作品的意义和作用丧失殆尽:“那 时我想,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 处的罢,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 无异隔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一班人咬牙切齿, 一传统诗学理论中寻求鲁迅诗学的阐释资源。为了 填补鲁迅诗学研究这个薄弱环节,鲁研界似乎遍 寻了古今中外可能的理论资源,却还是遗忘了从 日常生活中寻求鲁迅诗学研究的理论资源。 El常生活是任何理论资源的第一源泉,也必 然是鲁迅文学创作最重要的诗学资源之一。鲁迅 说,关于“小说作法”之类的著作,他是“一部都没 有看过”;但另一方面,却又承认自己经常从日常 生活中寻求写作手法的启示。鲁迅叙事叙人一贯 简洁凝练的风格就是从小孩过年看的花纸上寻求 理论支持的:“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 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 班人却飘飘然,不但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完全失 掉了,还要由此生出无聊的枝节来,大家争一通闲 气。”而这种考据学意义上的“赘文”,或者如周作 人所说的“蘑菇文章” 实际上却关乎鲁迅宏大 的诗学目的——不仅要借阿Q这个农民“写出一 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还要试图引导 读者适宜的阅读阐释方法:“目的是在消灭各种 无聊的副作用,使作品的力量较能集中,发挥得更 强烈。……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 一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 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 到一大篇。”“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 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 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然 而,让鲁迅颇为遗憾的是,“历史的批评家,是没 有一个注意到这一点的。” 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 有。’’ ] 再如《示众》,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 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整篇小说 基本上是不同人物的行为片段在空间关系上的连 缀和并置。在同一时间平台上,集聚了难以数计 鲁迅对传统叙事范式的改写正是基于其日常 生活的体验与观察,而一些表面看似细枝末节的 改写,实质上却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比方说,在 传统小说的叙事中,一部小说主人公的姓氏、名 的人物,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主人公,所有的人物 平均使用笔墨,他(她)们有年老年少的大致区 字、籍贯以及小说的题名一般由作者根据创作的 实际需要任意命定。然而平时惜墨如金的鲁迅, [收稿日期]20l0—05一o4 别,有高矮胖瘦之类的粗略的形象描写,大致可以 [作者简介]曹旃修(1964一),男,湖南永兴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2O世纪巾同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 践研究。 48 殷都学刊 分辨出男女性别来,但是无一例外的没有姓名,没 有籍贯,没有身份,没有传统小说中的性格刻画, 也没有西洋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我们不知道他们 它对读者不构成丝毫的强制,似乎信与不信全由 读者自己定夺。这种奇特的话语方式似乎很巧妙 地满足了读者“自己的主意自己拿”的深层次心 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我们不知道他们是道德高 尚的君子,还是人格卑下的小人;我们自然也不知 道他们任何一个人心里在想什么,因为作者的笔 理需求,因而使读者容易接受,愿意接受,很自然 地便思索着这些狂言呓语背后所潜藏着的“真实 性”。鲁迅曾引批评家罗加切夫斯基一段话批评 触从来没有伸向人物的内心世界;等等。《示众》 独异叙事模式的创造显然建立在鲁迅自身独异的 生命体验以及独特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因为读 者所熟悉的中外小说的大多数叙事要素被省略 了。 在鲁迅的创作自述中,谈到《狂人日记》,一 是坦承曾取法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二是阅读 《资治通鉴》后“顿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他说:“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 也。”一o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大发现,鲁迅之所以 采用一个神经错乱者的视点叙述,其实也暗含着 对一个生活常理的运用。 在生活中,当我们试图改变某个人的观念,尤 其是对方长期坚持的观念时,苦口婆心地劝说或 迫不及待地直陈自己观点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 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对立情绪,其结果必然是 适得其反。反之,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采用某种间 接的模糊的方式陈述给对方,却常常能引起对方 的重视,使之认真地思考,慢慢地观察,进而开始 怀疑并动摇自身的观念。事实上,《狂人日记》中 狂人视点的设定便暗含着对这样一个生活常理的 运用。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文明 史的古国,从来就自视为礼仪之邦,把道德教化奉 为宗教。如果突然有人说“仁义道德”的本质是 “吃人”,显然是不能接受的,读者缺乏必要的心 理准备和思想准备,这也是孙中山、章太炎等一大 批革命的先觉者在当时被视为“疯子”的真正原 因所在。现在鲁迅别开新路,通过狂人的视点组 构叙事话语,实际上也就等于用疯言呓语去点破 仁义道德“吃人”的本质。虽然这是作者好不容 易才“悟”到的一个事实存在,虽然一切事实存在 一旦打上“狂人”的印迹不狂也狂,更何况从当时 的社会语境来看狂人的话语并非不狂。然而作者 寻求的也就是这种不狂也狂、似狂非狂的艺术效 果,因为只有这样的言语和判断才仿佛没有任何 的“话语霸权”,其意义指向在“是”与“不是”之 问,而其精妙之处也正在这“是”与“不是”之间, “革命文学”:“安特列夫竭力要我们恐怖,我们却 并不怕;契诃夫不这样,我们倒恐怖了。” ”如今 鲁迅狂人话语同样并不要求我们相信,我们也许 倒相信了。 鲁迅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高原,但鲁迅诗 学研究却是这座高原中众所周知的低谷,究其原 因,固然复杂。不过,大家的感受是共同的:贫弱 的传统诗学资源无法独立支撑鲁迅诗学研究,而 种种来自异国他乡的诗学理论与鲁迅诗学文本之 间是否具有足够的亲合力,又势必遭遇理所当然 的质疑。理论资源的匮乏是鲁迅诗学研究第一道 很难跨越的路障,而要跨越这道路障则无论如何 不能够忽视日常生活中鲁迅独异的生命体验和独 特的生活经验,它是鲁迅诗学研究更为重要的理 论资源。鲁迅诗学的独特建构固然有其对传统诗 学资源纵的承传,也有其对异国他乡理论资源横 的移植,但更重要则必定是基于其自身独异的生 命体验和生活经验的独特创造。 [参考文献] [1]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 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6. [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 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6. [3]周作人.<<呐喊>>衍义・四o・正传[A].孙郁, 黄乔生.回望鲁迅・书里人生——兄弟忆鲁迅(二) [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0. [4]鲁迅.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 自叙传略[A].鲁迅全集第7卷[c].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5,83. [5]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A]. 鲁迅全集第6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l49. [6]鲁迅.书信-致许寿裳[A].鲁迅全集第11卷[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5. [7]鲁迅.三闲集・铲共大观[A].鲁迅全集第4卷[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7. [责任编辑:舟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