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三首古诗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景物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涯”“莺”两个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前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并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景物特点,感受诗词之美。
3.结合创作背景及诗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品读感悟把握古诗大意。 2.走进诗意境,感受诗词之美,体会诗人情感。 【前置性作业】
1.自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能背过。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3.理解:诗中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查阅并整理刘禹锡、杜牧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交流分享积累。
背古诗优胜小组上台展示积累的的古诗,要求声情并茂。 1.引领大家一起评价。
2.交流喜欢的原因——学生评价——对喜欢的再背一遍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激情导入
1.结合小组课前三分钟导入:通过背诵,老师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诗歌的热爱,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第17 课《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齐读:《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出
示课题,生齐读)
2.在欣赏之前我们要先会读,我们回想一下读诗要注意什么?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检测交流,巩固前置性作业。 学习:《浪淘沙》(其一)
(一)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哪些字音要注意? 九曲(qǔ) 浪淘风簸(bǒ)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预设评价】:你读的真流畅!字音也读对了还有谁也想像他一样读一读?那就齐读吧(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读通诗句对我们来说并不难,读古诗还要读出节奏。请你在诗句上画一画停顿再读一读。
老师也画了停顿,和老师的对照一下,谁再来读?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指名生读。
1.指名生评价:从节奏感把握的角度进行评价。 2.我们来比赛读一下敢不敢?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读好古诗是理解诗意的基础,对古诗朗读要明确要求,奖惩分明,坚持到底,才能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为理解诗意,诗人情感打好基础。】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比赛读锻炼孩子勇于挑战的品格。
老师评价:读着读着,同学们就读出了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了诗的韵律美。下面我们看看有没有你读不懂的字词?是否解决了? 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展示,深化前置性作业。 组员交流弄懂诗歌中的重点字的意思,句子含义。 (一)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二)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展示,补充质疑。
【品格培养】让学生养成诚信的品格,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出。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孩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品质,善于吸取别人的思想。(三)感知大意。 1. 交流一、二句:
九曲:指黄河弯曲的河段甚多,民间素有黄河999道弯的说法。
万里沙:指漫长的河道,携带大量的泥沙。“九曲” “万里沙”:都是虚指,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预设】浪淘风簸学生难以理解,出示图片,学生结合图片理解:九曲、 万里沙、浪淘风簸
学生谈出对一、二句的理解。 2. 交流三、四句:
银河:古代认为银河与黄河相通,可见黄河的绵长曲折。 联系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3.生齐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句意思。 (1)抓住景物,感受特点。
这首诗中的景是怎样的呢?自己先读读赏赏,再选择一处令你感受最深的景,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一下,先和同桌说一说。 (2)交流点评,指导读。 交流一下你欣赏到的景吧。
①预设1: 生描述“九曲黄河万里沙”一句的画面。 师点评:你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绵延曲折的姿态。 指导朗读:读出想像到的画面---语速放慢再读。 ②预设2:生描述“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点评:你从声音和情形两方面描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雄伟 -------;风浪再大些------;大家一起来 ------; ③把两幅画面连起来说说,并齐读这两句。 继续交流你感受最深的画面。 ④预设3:最后两句。
师点评:你想像更丰富,竟想到了诗人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中逆流而上的情景。
4.借助关键句、补充资料,体会情感。
(1)面对着这样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黄河景色。诗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预设:要逆流而上,到牵牛织女家做客。(联系学过的《牛郎织女》) (2)从这两句诗中,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预设: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的奋进精神;那份坚定的信念。 (3)补充资料。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刘禹锡的了解,师补充。
出示: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秋词》。这首《浪淘沙》(其一)就是诗人被贬后看到黄河时写的。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下放,但他为民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身处逆境,即便经历再多的挫折,也要乐观地走下去。他的诗风格豪放,他被称为“诗豪”。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诗人那逆流而上的奋进精神。
四、学习《江南春》
(一)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哪些字音要注意?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出示诗句,指名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设计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和其中蕴含的感情】 (二)理解诗句意思
1.题解:从题目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预设】地点:江南 时间:春天 这首诗是描写春天的江南的。 江南有什么特点?水多,鱼米之乡,非常富饶。 春天有什么特点?美,富有生机。 2.读出感受,领悟意境
(1)读懂一二句重点字的意思。
【预设】莺啼 :黄莺叫着(唱歌)指导学生把语言说生动, 映:映衬 酒旗:酒店的旗子、招牌(学生对酒旗不理解,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
(2)读懂句子意思。
关键字的意思大家都读懂了,你能不能读懂诗句的意思?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春天?
【预设】莺啼:黄莺开始唱歌 绿:树、草、发芽变绿 红:花儿开放 绿树红花互相映衬。
只有两种颜色吗?还有黄色。 黄莺在哪里唱歌?在绿树上,在花丛中。 师总结:黄莺时而飞上枝头,时而跃入花丛,纵情歌唱,你感受到了什么? (心旷神怡、春深似海、风月无边、生机勃勃)
【预设】如果学生回答出这些成语,要及时评价:会把以前学过的词融会贯通,会通过词语来想象画面。
【预设】这些词语比较浅显,学生对春天有感受,理解会比较容易。 (3)这是哪里这么美?江南 只是一个地方吗?整个江南。 你是怎么知道的?千里
生想像整个画面,把想象的情境同桌交流。
(4)春天到了,黄莺在绿树红花间快乐地歌唱,整个江南处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连这些地方也热闹起来了。第二句写了哪里? 水村、山郭。
学生回答水村、山郭的意思。(“郭”的意思学生理解有困难,出示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还有什么?酒旗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酒旗”。
春风吹过,水村、山郭会是什么样子?你能结合第一句说出美景吗? 指名生交流。
(5)看到江南到处充满生机,处处莺歌燕舞,你的心情如何?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开心 愉快 指名生读,男女生比赛读。
师评价:男生好像站在山上观赏江南的美景,声音奔放;女生好像立在水边欣赏江南的春色,声音柔媚。你觉得谁读得最棒?
【品格培养】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的品质,能诚实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3.无论站在山上还是立在水边,都能看到什么?看下边3、4句。 生齐答:寺庙和楼台
为什么?因为它们太多了。
通过哪些词看出来的? 四百八十 虚数 形容很多
你记得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千秋雪、万里船;千山、万径 他们为什么要见这么多寺庙?(生交流“南朝”的资料)
4.统治者的愿望没有实现,只剩下寺庙楼台掩映在烟雨中,你替他们感到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感到惋惜。 指导学生读出惋惜,声音相对要低,要慢。 5.除了寺庙、楼台,还写了什么?烟雨
【预设】学生对“烟雨”理解较困难,出示图片,帮学生理解春雨细、轻的特点。 夏天的雨能用“烟雨”吗?夏天的雨又大又急,春天的雨轻柔细密,如烟似雾笼罩着寺庙楼台。好像在诉说着对南朝统治者的惋惜之情,这就是怀古之思。 (三)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1. 生自渎,同桌互读,小组内读。
2. 小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在班中比赛。
3. 师评价:同学们的朗读,读出了江南春天的美,读出了对南朝统治者的惋惜。 现在我们来看,作者通过什么事物来描绘江南的春天的? 鸟、草、树、花、风、雨
【预设】风和雨,学生经常会忽略,老师要适当提醒。
4.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诗人写了这么多事物,内容既有写景,又有怀古,真是 不简单,诗人是谁?
杜牧。杜牧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指名生背出。 《清明》、《山行》、《赤壁》、《泊秦淮》
师评价:同学们记得真扎实,学过的诗歌还记得。有的同学真不愧是“古诗大王”,《泊秦淮》、《赤壁》是初中才学的诗歌也已经会背了,赞一个。(领同学们鼓掌,表扬)
5.学生拓展背过这些诗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背,掌握更多的古诗,逐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五、安全知识大讲堂
安全知识大讲堂时间到了,请安全员徐浩德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
【预设】:(1)不坐\"三无\"车辆。
(2)不坐副驾驶。
(3)不满12周岁小学生不能骑车上路。 六、布置作业
1.诵读两首诗,加强理解,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第三首诗。 板书设计:
18.古诗三首
不畏艰难、逆流而上 惋惜 怀古
教后反思:
1.课前预习的质量很关键,要加大训练的力度。
2.在指导学生欣赏古诗时,可依托本首诗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逐步提高诗歌积累。
18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三首古诗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景物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写《浪淘沙》(其一)。
2.借助注释、插图、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书湖阴先生壁》 大意,并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景物特点,感受诗词之美。 3.结合创作背景及诗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品读感悟把握《书湖阴先生壁》 大意。
2.走进诗意境,感受诗词之美,体会诗人情感。 3. 感受三首诗的写作特点。 【前置性作业】
1.自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能背过。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3.理解:诗中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查阅并整理王安石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继续交流分享积累。
背古诗优胜小组上台展示积累的的古诗,要求声情并茂。 1.引领大家一起评价。
2.交流喜欢的原因——学生评价——对喜欢的再背一遍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前两首诗过关
1.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找班级背诵较弱的多个学生检查 2.默写《浪淘沙》(其一),同桌交换互相批阅,全对加分。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诗题:《书湖阴先生壁》书:书写,题诗。 “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
2.生自渎诗歌,感受景美,出示诗歌,指名生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设计意图: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这首诗中,诗人又是怎样借景抒情的?自己先试着用简单的语言具体描绘一下庭院内外的景色,再和同桌说一说。
4. 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美景:写作顺序是什么?从里到外 一二句:生描述庭院内画面,并指导朗读。
【预设】由于庭院主人经常打扫,庭院干净整洁,让人心绪宁静,赏心悦目;庭院里还栽种着各种花木,一畦一畦非常整齐。整个庭院被主人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机盎然。
三四句:生描述庭院外画面,掌握重点词语意思、运用的修辞方法。 排:推开 闼:小门
【预设】庭院外面的小河、青山也被庭院吸引,也要推门进来为庭院增添色彩,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河、青山描绘得有请有意。
师总结:多么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水能护田,山能送青,人与自然相处得如此和谐。
生朗读诗歌,读出山水的情谊。 5.体会诗人情感。
诗人王安石写这首诗仅仅要赞美景美,赞颂主人品格高洁?还为了什么? (1)联系课前资料,说说你了解到的王安石。
(2)交流小结。感悟诗人蕴藏于景中的恬淡的心境及从山水田园、同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三、总结本课三首诗歌
古诗词中,当眼前的景和诗人的情相遇,这些景便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情景
交融便形成了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意境。如果我们能悟出这分境,就能和诗人心意相通了。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我们要抓住景,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景是不同的,黄河的气势磅礴,江南的秀丽生动,庭院的干净整洁,从古至今,大好河山都是那么迷人。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给子孙后代也留下这美丽的画卷。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总结本节课中三首古诗的写作特色,逐步渗透鉴赏古诗的方法,为以后古诗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小组合作成果达成评价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对小组合作成果进行评价
【预设】1:我掌握了诗人刘禹锡、杜牧,王安石诗歌的特点。 【预设】2:我理解了这三首诗蕴含的感情。
【预设】3:在小组交流时,我学会了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五、安全知识大讲堂
又到了我们安全知识大讲堂时间了,请安全员黄彦超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
【预设】:(1)绿灯行,红灯停,黄灯亮了停一停。
(2)不乱穿马路,走天桥。 (3)不在马路骑自行车。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我们不仅要用诗歌赞美,更要用我们的聪明智慧保护好,让山更绿,水更清,让祖国的山水永远充满诗意!课后完成两个作业:
1.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2.结合综合实践所学内容,制作一幅麦秸画,配上一句富有诗意的诗歌。
板书设计:
18.古诗三首 景 情 境
教后反思:
1.学生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有难度,但通过查相关的资料,了解写作的背景,体会感情容易多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充分预设,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欣赏古诗。
2.古诗情景交融,讲求意境,景是基础,先抓住景物描写,再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感受意境,在讲课时处理的再自然些会更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