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来源:尚车旅游网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①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②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体味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品析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即情与景的把握)。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进入诗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图片、朗读、视频) 教学时数: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讲读课文。这首诗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我们诗歌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我从赏析语言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通过诵读将学生带入诗境,让学生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尝试采用以诵读激趣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因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

1

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我遵循反复诵读——赏析——探究——拓展的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另外,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人间四月天》(视频片段) 显示: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是人间的四月天!

康桥,又称剑桥,是剑桥大学的风景胜地,位于康河(Cam)上。康河河身曲折通幽,两岸是葱绿的草坪和学院的建筑。横跨两岸的康桥是一座三环洞的小桥,秀雅别致,桥的两端是斜依的垂柳,风景秀丽。剑桥,也是徐志摩的母校,在剑桥大学,诗人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二)走进康桥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重点字音

青荇 (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 (sù) 斑斓 (lán) 笙箫(shēng) 2.谈初读的感受(同学们相互交流)。 【显示】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3.播放flash影片,欣赏男声朗读,结合画面,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4. 屏幕显示朗读指导:

(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 (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母校的深情。 (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5.屏幕显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男声朗读——女声朗读——教师范读,再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1.找出本文的意象。

2

2.说说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3.学生找出意象,教师引导分析。 ⑴云彩

思考:与别的离别诗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清新飘逸 ⑵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轻微跳跃的节奏,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哀而不伤的基调。 ⑶金柳:

“柳”——“留”,惜别,比喻:夕阳中的新娘,表现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感情。 【为何不说“细柳”,而说“金柳”?

引导学生看写作时间:本诗写于11月,傍晚,枯黄的树叶加上西下的夕阳,自然就成了金色。西方人认为,金色是高贵而美好的颜色,徐志摩又深受佛学影响,故曰“金柳”。】

⑷青荇:永久的恋情 ⑸潭水:欢喜和眷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

【这是一个不像比喻的隐喻,此潭也叫拜伦潭,旁边有做奈何桥。“彩虹”是对拜伦短暂而美好生命的歌颂,这个隐喻和诗人徐志摩的经历有没有关系呢?趁此引入对作者及背景的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猛虎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胡适说,他的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

徐志摩虽与张幼仪离异,张家人却一直视徐为“佳婿”。在徐志摩再婚时,张嘉铸(张幼仪的八弟)居然盛装出席;徐去世时,他专程到济南奔丧,并扶灵南下。张嘉铸临死时嘱咐:丧事不要放哀乐,要朗诵徐志摩的诗。

徐志摩曾写道: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并开始追求时称“中国第一才女”的16岁的林徽因,但他已经跟张幼仪结婚。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于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他说:“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

3

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两脚踏空,心中悲凉。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去世,年仅51岁。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放弃徐志摩,跟梁思成结婚之后,梁思成问林徽因:“你为什么选择了我?”林徽因笑笑,淡淡地说:“看样子,我要用一生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有人说:“林徽因是聪明女人,她选择了一栋稳固的房子,而没有选择一首颠簸的诗!”在与徐志摩的竞争中,除了梁在家庭方面占了先机,更是因为他给了林徽因安全感和安定感。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与陆小曼结婚。

梁启超证婚词: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徐志摩)死得恰好。因为诗人如美人,老了就不值钱了。况且他的这种死法,和拜伦、雪莱一样不凡。——郁达夫】

【设计意图:动态的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使学生更易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静态介绍。】

⑹星辉:留连忘返 感情高潮

⑺笙箫、夏虫:依恋、无奈、惆怅,情绪低落 4.意象的作用?

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表达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三轮诵读,品味语言。

4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句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招摇”: 招手摇摆 。另有 “逍遥”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拟人手法,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光润的样子。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新月派的形式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1.建筑美(形式),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字数相近,错落排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音乐美(语言),韵律和谐 ,节奏鲜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绘画美——色彩与意境。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总结本文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离别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让我们再次聆听这首小夜曲,和诗人一道感受康桥的美【播放flash影片】再次体味诗人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抒发回到母校康桥的所见、所思、所感,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走出康桥———赏析志摩的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5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四)布置作业

以《秋天的校园》为题,写一个片段,不能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自然景物(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情感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建筑美(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三美 音乐美(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 。 绘画美(意象意境):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 五、教学反思: 设计的亮点

1.一改传统的静态介绍背景作者的方法,将背景和作者放到了中间(潭水的隐喻),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动态的介绍,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

2. 四轮诵读,加上音乐、画面、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三美”,体味到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