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滨州市2020届高三6月份三模历史试题

来源:尚车旅游网
高三历史试题

2020.6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行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2.《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3.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有监督“二千石(郡守)”选署不平,任人唯亲一项,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已不存在此项目。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B.选官制度的变革 D.专制皇权的强化

1

4.粱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 A.转嫁了财政危机 C.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缓和了阶级矛盾 D.增加了财政收入

5.据《广东军务记》载:“十一日,(三元里)乡民仍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逆夷各孤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这反映了 A.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民众抗英斗争的自发性 D.侵略战争失败的必然性

6.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右。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 C.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

B.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

7.中国赴日留学生从1896年的13名增长到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作为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美国的这一议案意在 A.与日本争夺中国的人才 C.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B.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 D.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8.全面抗战初期,以亲日派汪精卫为代表的部分人士提出“亡国论”,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散布“中国速胜论”,中国共产党则提出持久抗战的理论。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抗日民旅统一战线尚未形成 C.国民党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

B.中国抗战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D.共产党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9.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这一论述

2

A.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C.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B.存在着照搬苏联模式的倾向 D.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10.下表为中国1989—2000年城乡贫困线统汁表,该表反映了

A.政府扶贫力度不断提高 C.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拉大

B.城乡贫困人口减少 D.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11.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已相当完备 C.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

B.意在强调公民意识 D.重在限制个人自由

12.一西方学者对近代的某个历史事件作了如下捕述:“没有丰富多彩、全面发展的人格,就没有灿烂的文化。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该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3.周恩来总理在六十年代初访问非洲时曾指出:“今日的非洲已经不是十九世纪末或者二十世纪初的非洲了。非洲已经成为一个觉醒的、战斗的、先进的大陆。”由此可推知 A.非洲争取独立的斗争已取得了胜利 B.中国用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反殖斗争 C.非洲独立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3

14.右图是日本画家福田繁雄创作于1975年的漫画《1945年的胜利》,描绘了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该作品 A.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 B.宜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体现了日本对二战侵略行为的深刻反思 D.反映了冷战形势下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

15.某同学进行知识梳理时,列出了反映世界发展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见下图)。如果为此确定一个研究主题,下列最合理的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

B.区域经济集团化 D.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战国开始,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如魏国《法经》中的“杂法”、汉代《九章律》中的《户律》、唐代《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中的《户婚律》。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田宅”、“婚姻”、“钱债”、“市厘”等若干篇章,如《大清律例·户律》“盗卖田宅”条:“凡盗卖、换易及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者,田一亩,屋一间以下,杖五十。田五亩,屋三间,加一等,杖八十,徒二年,系官者,各加二等。”

——摘编自项晓基《中国古代民法的再思考》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法发展的特点。(6分)

4

材料二 大革命前,法国法律都是用来保障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手段。法国的法律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成文法区,北部是习惯法区,而且其法律内容多种多样。法国大革命初期,民众就呼吁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拿破仑上台后积极推进立法工作,1804年《拿破仑法典》推出,又称《法国民法典》。除《总则》外,分为三编,分别是:人法、物法和获取所有权法。其中“人法”是指对公民权力的规定,“物法”是指对各种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获取”法是对各类财产获取权方法的规定,其中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摘编自梅汝璈《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法与《法国民法典》内容的相通之处,并分析1804年《法国民法典》出台的原因。(10分)

17.(14分)“德州运河经济”主要是指明清时期德州和德州正、左两卫范围内,因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兴起和漕政的推行而引发的与运河有关的经济行为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5

(1)分别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德州运河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8分)

(2)若要进一步探究“德州运河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的材料并说明理由。(6分)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知识界对国学的观点争鸣(部分)

——摘编自李凡《现代国学的发生与走向》

6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以来知识界对国学的观点争鸣”进行评述。(13分)(要求:表述成义、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12分)从公元前700年左右开始的城市化是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比]马克·安托罗普《欧洲的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

7

图中反映出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12分)(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8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20.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2.D 3.B 4.C 5.B 6.C 7.B 8.D 9.A 10.D 11.B 12.A 13.B 14.D 15.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6分)

(1)特点:历史悠久;民法与刑法混杂,未成体系;内容日益丰富细化。(6分) (2)相通之处: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与正义。(4分) 原因:原有法律杂乱,标准不一;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需要(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争取民心,维护拿破仑统治的需要。(6分) 17.(14分)

(1)现象:德州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重要;德州文化氛围浓厚,人才辈出。(4分) 说明:德州地处漕运要道,在明清政府的支持下,德州运河经济不断走向繁荣,从而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4分)

(2)例1:补充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材料。(3分)

理由:明清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以为运河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原料和产品(或可以使历史解释更加全面)。(3分)

例2:补充明清时期社会环境方面的相关材料。(3分) 理由:社会环境稳定状况会影响运河经济的发展。(3分)

(说明:可以从知识角度分析,也可以从史学研究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8.(13分)

近代以来知识界对国学的观点争鸣反映了国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周学的反思与革新。(2分)

20世纪初,清政府统治腐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知识界部分人士主张研究国学,恢复中华,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否定国学。部分知识界知识分子主张用科学方法重新审视国学,传统国学受到严重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很大解放(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传播)。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许多知识分子主张发扬国学,凝聚民族力量,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发展。(9分)

9

近代以来知识界在不同时期对国学的反思和革新整体上有利于近代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条件。(2分) 19.(12分)

可选角度:早期城市化扩散的趋势;1500年—1800年城市核心的发展趋势;大学扩张的趋势;城市规模的变化趋势等。 示例:

趋势:欧洲城市核心由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到大两洋沿岸,尤其是英国等地区。(2分) 解释: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展,欧洲的商贸中心逐渐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17、18世纪荷兰和英法等国相继崛起。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并率先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工业城市兴起。欧洲城市核心在19世纪转移到了英国等地区。(8分)

欧洲城市核心的演变反映了欧洲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2分)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