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3期 20l3年5月 云梦学刊 Journal of Yunmeng Vo1.34.NO.3 Mav.2013 端午祭祀屈原源流考 龚红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 要:端午祭祀屈原可以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端午纪念屈原的诸多习俗是以汨罗、武陵为中心发散性传播的。朝廷 公祭屈原始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将诸祠庙增入祀典后,规定春秋两祭,明太祖圣谕五月五日岁时至祭,今五月端午和十月 水仙诞辰两次祭祀屈原。端午纪念屈原或可谓屈原五月五日沉江的民俗证据。 关键词:端午;屈原;食粽;竞渡;公祭 中图分类号:I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3)03—0052—05 各地端午节“驱邪除毒”的习俗意义是有普遍性的,这应是“端午”作为一个岁时节El最原始的初衷,然 而,端午起源于某一人物的传说,在魏晋以来诸种文献如《岁时记》、《抱朴子》、《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 中,屡见不鲜:苏州端午纪念伍子胥、山西河北纪念介子推、湖南湖北纪念屈原……唐代以后,“纪念屈原 说”凸显出来。这中间有一个什么演变过程呢? 一、端午祭祀屈原民俗意义生成可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 屈原与端午关联的时间认定,学界一般认为是汉末至南北朝期间。“东晋南朝时期,经过人民的传讲与 文人的选择记录,屈原成为端午节日的主角,纪念活动逐渐兴盛。” ‘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 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② 据笔者考证,屈原与端午联系或者可推至东汉时期,因为当时民间已流传“五月五El以五彩丝系臂”习 俗与纪念屈原相关。见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引汉末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与 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④查今存《风俗通义》虽无此文,但应劭《风俗通》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 十卷,所以这段文字或为该书佚文。又考,宋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部”十六、清《御定渊鉴类 函》卷十九“岁时部”八,均引应邵《风俗通》中此段文字。按,应劭(约153—196)生活的东汉灵帝前后,故 《风俗通》所载“亦因屈原”四个字表明,民间端午系“五彩丝”,除有辟兵与鬼、令人不病瘟等信仰元素外,还 有传说缘于纪念屈原。这样看来,端午祭祀屈原民俗意义的产生时间,可以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即,东汉 灵帝以前。民问已有端午系“五彩丝”以纪念屈原的民问理解。 二、端午祭祀屈原诸多习俗以汨罗、武陵为中心发散性传播 下面从端午食粽、竞渡进一步考察“亦因屈原”四字包含的习俗信息,同时考察端午祭祀屈原诸多习俗 的传播路线。 (一)食粽与屈原 用“黍”祭祀招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楚辞-招魂》记载了楚地招魂时所用食物:“柜敉蜜饵,有娠 鳇些”,这里提到的“柜敉娠鳇”就是粽子的“远祖”。《尔雅翼・黍》:“黍又捣以为饧,谓之鲠鳇。《楚辞》日:‘柜 敉蜜饵有 鳇。’言以蜜和米鹨煎熬作粗敉。又有美饧,众味甘具也。及屈原死,楚人以菰叶裹黍祠之,谓之 收稿日期:2叭2—06—05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编号:12WTA38)。 作者简介:龚红林(1974一),女,湖北五峰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和文化。 第3期 龚红林:端午祭祀屈原源流考 角黍。”④ “粽”或“角黍”之名在晋代已普遍使用。见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进角黍。端初也,谓五月 初五H也,俗重五El,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极烂去骨 加盐豉。蓼,名魑龟粘米,一名粽,一日角黍。”⑨ 为何以菰叶或楝树叶裹黍?文献记载两个大同小异的传说,但都与屈原相关。其一,传说东汉光武帝 刘秀初期即“建武”年间,长沙一个叫欧回(一作欧曲)的人,在白天突然见到一人,自称“三间大夫”,对他 说:谢谢他每年端午投米祭祀!但所投食物常被水中蛟龙抢走。若以后端午投食,可用楝树叶裹米,用五 色丝缠好,这样蛟龙害怕就不会来争抢了。欧回将这些告诉了泪罗地区的人们,五月五H包粽子的习俗 就这样流传开来了。见南朝・吴钧《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 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一作欧曲),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日:‘尝见祭甚善,但常患蛟龙所 窃。今若有愚,可以练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 日作粽子,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⑥其二,襄州襄阳郡治襄阳县(今湖北襄阳)传说吃“筒 粽”缘于战国时期,屈原托梦给其妻子,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所以原妻用竹筒装米为粽, 用五色丝线缠好再投入江中祭祀。见唐代《襄阳风俗记》:“屈原五月五Et投泪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 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 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④ 两个传说虽有小异,但食粽纪念屈原的内涵还是一致的。用饭食祭祀逝去的亲人或贤达是上古以来的 习俗,《诗经・生民之什》日:“胡臭宜时,后稷肇祀。”屈原投江后,百姓或其妻子投食江水中祭祀亡灵是十分 自然的。故两个传说记载的投粽子祭祀屈原地点,都是泪罗江。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传说中五色丝缠粽子,是屈原托梦或显神告诉后人的,这也许就是应劭《风俗通》 中“亦因屈原”所省略的文献信息。 考证中,笔者发现,与“竞渡”不一样,“角黍”没有其他历史人物与屈原“争夺”。“五彩丝楝树叶裹粽子 却蛟龙”的传说流传影响甚广,在西南贵州省都匀县志中也记载了这一传说,见清《都匀县志稿》:“以糯米 磨粉,和肉蒸鲜食之,相传以祀屈原,免鱼龙争食。”⑧清《钦定续通志》解释“楝”就称:“蛟龙畏楝,故端午以 楝叶包米作角黍,投江中祭屈原也”。 如此看来.民间食粽纪念屈原可追溯到东汉以前,传说起源于先秦屈原妻子或东汉初年长沙人欧回生 活的时代。 从两则传说流传地点(泪罗遗风、襄阳风俗)看,端午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唐代前后已有北移的 传播迹象。唐代,端午食“角黍”盛行长安宫廷:“唐宫中端午日,造粉团角黍,贮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 得食。都中盛行此戏。”(《开元天宝遗事》)⑩宋代以后,朝廷有端午H以“角黍”赏赐大臣的惯例,欧阳修《端 午帖子》道:“楚国因谗逐屈原,终身无复人君门。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言。”看来,北宋时期,在华 夏居安思危的文化背景下,端午食粽还有了提倡学习屈原爱国忠君的祈愿。清代,宫廷亦有五月五日召集 王公大臣等赏赐“角黍”的惯例,如雍正四年五月“召在圆明园居住之王、大臣等十余人,至勤政殿侧之四宜 堂,赐馔,食角黍。”@ (二)竞渡与屈原 再看“竞渡”习俗是何时与屈原“联姻”的吧。唐・刘禹锡《竞渡曲序》引《岁华纪历》古语:“因勾践以成 风,拯屈原而为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亦引《岁华纪历》:“因勾践以为成风,拯屈原而为俗也。”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引《岁时杂记》:“五日竞渡起于越王践,后以为拯屈原。”清代此说成谚语:“拯屈原 以为俗,因勾践以成风”@清・陈元龙《格致镜原》:“越地传,竞渡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从上述文献记载看,竞渡是越王勾践操练水军的历史遗存,后因屈原投江,竞渡被赋予纪念忠臣的意 义。现存记载“竞渡”纪念屈原的文献有: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梁・吴均《续齐谐记》、晋・葛洪《抱朴子》, 等。故而,至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竞渡”已被阐释为当年舟楫拯救屈原之遗风。 这一风俗纪念意义,首先流传于湖南地区,在隋始遍及全国。见《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H 54 云梦学刊 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日:‘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 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如此看来, 端午竞渡在隋代已经遍及全国,但最热衷的地区还是南郡、襄阳。这一风俗崇尚的地域性,延续至今。今天 在湖北秭归、湖南泪罗竞渡会唱《招魂曲》,龙舟上会挂写有“三阎大夫之魂”的招魂幡;在湘西竞渡时还在 旗帜和衣服上印上“悼”字。⑩ “竞渡”纪念屈原,被中原文化接受应是唐代。现存各类唐代文献可证明这一点。唐诗僧文秀《端午》诗 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荆楚岁时记》“竞渡”唐杜公瞻注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 汨罗El,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⑩唐代刘觫《隋唐嘉话》:“俗五月五El为竞渡戏,自襄州以南所尚。相传 云,屈原初沉江之时,其乡人乘舟求之,意急而争前后,因为此戏。”⑤唐代《襄阳风俗记》载:“原五El先沉,十 El而出。土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棹歌乱响,有凄断之声,喧震川陆。遗风迁流,遂有竞渡之戏。”⑩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湖南沅江过端午时发现,武陵地区“竞渡”船只上的人们互相呼喊“何在?”似在招屈 原之魂,其《竞渡曲序》说:“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音咸呼‘何在?’招屈之义也。”@当代学者认为 可能是诗人把吆喝声“呵哉”误听成“何在”了。但从接受心理分析,如真是听错了,根源在于诗人的心理期 待,这更加证明“竞渡”纪念屈原的风俗意义早已被中原文化接受。刘禹锡《竞渡曲》描写当时盛况道:“沅江 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袍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 龙得雨髻鬣动,蜡蝾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上自刺史下至邑人,在五月摇旗呐 喊、鼓乐喧天的狂欢响彻沅江两岸,诗人不禁感叹“风俗如狂重此时”。 以后历代,“竞渡”纪念屈原的风俗频繁记载于各地方志,“竞渡”与屈原的关系一次次被“强化”,融入 了华夏文化。 文献记载表明,宋清两代朝廷曾颁发竞渡禁令。宋代荆楚地区“竞渡”盛行,朝廷一度以“废业耗民”禁 止:“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俗最尚。废业耗民,莫甚于此。皇朝有国以来,已革其弊。”⑩清康熙、嘉庆时对中 南地区“竞渡”之风亦有过禁止令:“三间大夫以五月五日投泪罗江,楚人哀之,每至此E1,……以龙舟拯之, 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康熙间,太守刘公道著禁之,历年既久,复竞争。嘉庆间,太守锡龄示禁,人遂革 心。”(《永州府志》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自初一It至初五日,龙舟竞渡,相传为拯屈原,不竞即有疫,往 往斗伤至死。近严禁之,虽有龙舟而不竞渡。”(《清泉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这些禁令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竞渡”在南方民间的深厚根基,而上述文献记载都仅提及“竞渡”纪念屈原的传说,表明,宋至清代以 来,“竞渡”与屈原的关系更深入民心。 食粽、竞渡纪念屈原的习俗内涵,隋唐以后,逐渐传播四方。方志记载,与楚接壤的蜀地,端午纪念屈原 的习俗意义就是由楚地传人的。见四川省《巴县志》(清同治六年刻本):“至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楚俗也。 蜀楚接壤,亦如之。”四川I省《金堂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杨得质补刻本):“亲友或以角黍相馈遗,近水居民 则为龙舟竞渡 相传屈原以是13沉江,故为角黍、龙舟以吊之。”@ 宋代以后,端午纪念屈原成为风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一种说法。宋元明清的端午诗歌均会提及“屈 原”。正如宋人所言:“角黍、竞渡……楚人以吊屈原,后四方以为故事。”∞ 综上所述,端午纪念屈原诸多习俗的传播路线,是以汨罗、武陵为中心的发散性传播。民间食粽纪念屈 原可追溯到东汉灵帝以前,唐代前后北移、宫廷盛行,宋、清两代朝廷有端午赐粽的惯例,北宋时期端午食 粽有了提倡学习屈原爱国忠君的祈愿;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风俗,首先流传于湖南泪罗、武陵地区,隋代 开始遍及全国,唐代被中原文化接受,宋代以后风行全国,但南方最盛行。 三、端午公祭屈原滥觞于唐玄宗、定制于明太祖 朝廷五月五日岁时致祭,对屈原成为端午“主角”起了推动作用。那么端午公祭屈原的起源何时呢? 有史可考。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将诸祠庙增入祀典后,祭祀屈原渐成制度。《唐会要》中明确记载,对屈原 等圣贤忠臣“春秋二时择日致祭”:“其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所在宜置祠宁,量事致 祭……楚三阊大夫屈原(长沙郡)……并令郡官,春秋二时择日,准前致祭。”@这一制度,被清代礼制继 第3期 龚红林:端午祭祀屈原源流考 承.清雍正年间,规定地方春秋二季定期到泪罗屈原祠祭祀。 那么,端午节这一天祭祀屈原起于何时呢?有文献可考,“端午”祭祀屈原是后晋时期。《旧五代史・晋 书・高祖纪》载:天福二年(937)夏五月“丙辰……磊石庙旧封昭灵侯,进封威显公。”@查陈垣《二十四史朔闰 表》④,天N-年夏五月壬子为朔,五月丙辰,即五月初五,端午节。“磊石庙”即三闾大夫祠,今湖南省泪罗市 仍设磊石乡。后晋高祖在“端午”这一天,封敕屈原庙额,表明官方有了端午公祭屈原的习俗意识。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朝廷便有圣谕“岁以五月五日”致祭屈原了。“屈原庙,在湘阴县北六十里。原事 楚王被谗见竦,投泪罗江以死。唐封昭灵侯,宋封忠洁侯,本朝复其号日:楚三间大夫屈平氏之神。命有司岁 以五月五日。”⑤ 正是以上诸多因素,密切了端午与屈原的关系,虽然,学者们考证端午节最初的起源并非是屈原,但纪 念屈原已不可逆转地成为端午文化核心元素。如今,“端午”挂菖蒲艾叶、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 原,几乎是当代妇孺皆知的传统民间习俗,并被编写人小学语文教材。∞ 四、港台地区“端午祭祀屈原”至少有两百多年历史 将屈原尊为“水仙尊王”。在每年有两次祭祀屈原的活动:一是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屈原祭 日:一是农历十月十日,“水仙”诞辰日 “端午祭屈”说在港台地区也是普遍公认的。至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按当地传统说法,将屈原 尊为“水仙尊王”的信仰是两百多年前福建一郭姓祖先带到当地的。学者介绍说:“水仙尊王屈原神像 是公元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明末遗臣朱一贵为反清复明,乃在福建召募许多熟谙水性之乡亲前来台 湾时,由一郭姓先贤自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家乡随身奉祀之保护神,后因朱氏失败,便继续留在洲美地 区由先民们供奉参拜.初期由村民掷笺,每年一次(在农历十月十日本地大拜拜时),轮流恭迎回家奉祀,信 徒则前往烧香膜拜,渐渐地便成为早期先民集会结社的一种欢聚叙旧方式。每逢端午节,洲美乡亲更是全 体动员起来,参加郑重庄严的祭典仪式.献江、谢江及扒龙船竞渡,因此每年端午节及农历十月十日大拜 拜,可说是本地区的全动,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以‘田园稻花开;屈宫粽香 飘;端午扒龙船;洲美永传承’四句,该是最贴切的叙述。”固又据《史料研究》第26期刊载赖恒毅《水仙 尊王与台北屈原宫》一文,今洲美屈原宫内所存当初随先民渡台而来的神像于1986年被人窃取,仅存 神座及冠冕,现屈原像是1988年农历九月在泪罗市屈子祠重新刻的一尊屈原像。 端午竞渡纪念屈原,早年在台南盛行,后来传遍全岛。“在北投举行的洲美龙舟竞渡传统悠 久,最初目的就是为祭祀屈原。洲美地区有全唯一一座以屈原为主神的寺庙——屈原宫,当地祭拜屈 原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的龙舟竞渡是从福建传人的,早年在台南盛行,后来传遍全岛。基隆河、 大甲溪、浊水溪及沿海海面,每年端午节都有赛龙舟活动。”@ 通过考察屈原与端午习俗产生联系的过程,我们看到,民间对屈原的纪念最初与士阶层吊念和官方公 祭并无联系,只是一种灵魂不死信仰下自发的招魂祭祀,招魂在屈原生活的时代已是古老的习俗,《楚辞》 中《招魂》、《大招》就是明证。所以屈原死后,在屈原自沉的江中舟楫竞渡招魂,并抛洒五彩丝缠的角黍(粽 子)祭奠,通过这种可闻可见的古老习俗祈祷屈原神灵、保佑国泰民安 这似乎也映证屈原死于“五月 五日”的推论。因为笔者发现,苏州端午纪念曹娥就与其离开人世的日期恰在五月五日有关,见《荆楚岁时 记》引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端午纪念屈原或可谓屈原五月五日 沉江的民俗证据 注释: ①蒋方:《端午与屈原考释》,《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第l6页。 ②都春屏:《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_二峡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22页。 (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卷四。 (4)[宋]罗愿:《尔雅翼》(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卷一。 ( [明]陈耀文:《天巾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转引。 56 ( [南朝梁]吴云梦学刊 钧:《续齐谐记》(:新兴书局,1978),笔记小说大观第三编第二册。 20l3年 ⑦按,《襄阳风俗记》已佚,约庸人撰。刘纬毅著:《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北京图书馆}}{版社1997年),第427页。 ⑧丁世良、赵放:《中园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下卷,第434页。 ⑨[清]《钦定续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七六。 ⑩[清]《陕西通志・凰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五,一四五转引。 ⑨[清]《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四。 ⑩[唐]刘禹锡著,陶敏等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页181。 ⑩[清]《御定渊鉴类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九《岁时部1A。 ⑩[清]陈元龙撰:《格致镜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八“舟车”。 ⑩[唐]魏征等撰:《隋书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⑩秦可国、李小平编著:《湘西民族传统体育》(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29。 ⑩[南朝梁]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2页。 ⑩刘纬毅著:《汉唐方志辑佚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427页。 ⑩[宋]乐 史:《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l985年),卷一四六。 ⑩丁世良、赵⑤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下卷,第575页。 放:《中困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下卷,第548页。 ⑤丁世良、赵①[宋]王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上卷,第l7页。 ⑦[宋]梁克家:《淳熙 山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 溥:《唐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二“社稷”。 ⑤[宋]薛居正著: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49页。 ⑧陈垣:《二十四史朔闰表》(北京:古籍}H版社,1956年),第115页。 ⑤[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 “长沙府”。 ⑤如语文出版社和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共同编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端午节的由来》。其他如:《粽子和龙船1(罗俊杰主编: 《新课标小学语文知识套餐・故事篇1,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128页。);《粽子1(冯辛、张汇编写:《小学语文阅读训练・ 二===年级》.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衬。2001年版,第13页。);《粽子》(徐伟健主编《小学语文阅读题库与冲刺训练》,长春:吉林教育 版 社,2001年版,第625页。);《屈原投江》(江苏教育报刊社编《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人故事1,上海:书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81—83页); 《端午1(孙骏毅主编《语文实用全书.,J、学语文实用全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83页。)。 ⑨[]苏雪霜:《从游仙到水仙——屈原生命意象的自觉超越与永恒信仰》,《三峡论坛12010年第5期,页33—34。 ①赖恒毅:《水仙尊王与台北屈原宫1,《史料研究1第26期(半年刊),吴三连史料基金会2005年版,第32—48页。 ③章利、余瑛瑞、裴闯:《一样的传承多样的风情——海峡两岸和端午节速写》,《人民日报海外版12008年6月9日,第003版“台港 澳侨”。 [责任编辑、校对鲁涛] 0RIGIN ON DRAG0N B0AT FESTⅣAL SACIUFICIAL 0FFERING TO QU YUAN GONG Hong—l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The custom,Dragon Boat Festival Sacriifcial Offering to Qu Yuan dates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y Empertor LING.(1 56.1 89),many customs of sacriifcial offering to Qu Yuan are spread as the center of Miluo,Wuling.The oficifal sacirifces to Qu Yuan dates from Tian Bao Years,the Tang Dynasy,tthen there are two offering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Zhu Yuanzhang,Ming emperor,had promulgated the imperial edict hatt oficifals sacriifcial offering to Qu Yuan is on the iffth of May.Today,there are two offerings on the fitfh of May and Narcissus October birthday.Dragon Boat Festival Sacriicialf Offering to Qu Yuan may be he tfolk evidence about QuYuan diving on het fifth ofMay Key words:Dragon Boat Festival;Qu Yuan;eating Zongzi;boat race;oficifal sacriifcial off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