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八年级(上)
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36分) 1.(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小华同学对于身边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3.5m
B.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6s C.长沙地区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D.成年人正常步行1s通过的路程约为5m 2.(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3.(3分)(2012•淮安)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木 4.(3分)(2015秋•沙坪坝区期中)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图象表示,在图所示的各个图象中,可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5.(3分)(2012秋•务川县校级期末)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一样快 6.(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小提琴使用前,乐师常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振幅 C.音色 D.音调 7.(3分)(2015秋•邵阳校级期末)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 A.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
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切除病人体内的结石 D.孕妇作“B超” 8.(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噪声污染对人体有很大危害,下列噪声的等级与危害相符的是( )
A.高于50dB的噪声将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 B.高于70dB的噪声将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第1页(共18页)
C.在30dB﹣﹣40dB的环境中,人会感觉到烦躁
D.长期在高于90dB的噪声环境中将会影响人们的听力 9.(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别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有该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振动发生的 10.(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夏天冰凉的纯净水瓶会“冒汗”﹣﹣液化 C.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凝华 D.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汽化 11.(3分)(2014•重庆模拟)自然界中云、雨、雪、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如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B.“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C.
“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 D.
“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 12.(3分)(2015•泰州)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第2页(共18页)
山的“倒影” B.
日食 C.
汽车观后镜 D.
水中“折”笔
二、填空题 13.(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夏天,为了凉快,人们常在地面洒水,这是因为 (填物态变化)需要 (填“吸热”或“放热”)的缘故.打火机中的液体是通过 的方法液化的. 14.(4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能够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月亮 光源(填“是”或“不是”);光在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5.(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小美同学对某固体加热,先熔化成液体再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化时间为 min,它的沸点为 ℃.
16.(6分)(2015秋•西区期末)下列有关声音的语句中,各表示声音的哪一个特性: (1)“你的声音真好听”是指声音的 . (2)“雷声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 . (3)“小孩尖叫声刺耳”是指声音的 . 17.(2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端午节举行龙舟大赛.开始阶段甲队落后于乙队.甲队急起直追.从甲队船头追上乙队船尾到甲队船尾超过乙队船头,共历时80秒.已知两队船长均为10米,乙队划船速度保持为7米/秒不变,甲从超越乙队的过程中船速也不变,那么甲队超越乙队时船的速度为 米/秒.
第3页(共18页)
三、实验探究题 18.(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 cm,秒表乙的表示为 s,温度计丙的示数为 ℃
19.(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 .
20.(8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min …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温度/℃ (1)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 分钟时的数据; (2)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水的沸腾的温度为 ℃ (3)此时此地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填“高于”“低于”“等于”) (4)如图中 反映了水沸腾时的气泡上升情况
四、综合、计算题
第4页(共18页)
21.(6分)(2004•广东)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 、 ,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3)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22.(8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图象,由图回答下列问题:
(1)前10s内物体的路程为多少米? (2)前10s内物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 (3)AB段内物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 (4)物体在BC段的运动速度为多少?
23.(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小明前往一山崖进行户外拓展活动,小明与山崖间有一村庄,村庄中一户人家正在燃放烟花,小明看见第一柱烟花绽放开始从零计时,发现每隔1s会看到烟花绽放,并且1s时听到第一次爆炸声,以后每隔0.5s会再次听到爆炸声.25s时看到了最后一株烟花绽放(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小明在看到第一株烟花爆炸后经过多长的时间听到最后一声爆炸? (2)小明离村庄多远? (3)小明离山崖还有多远?
第5页(共18页)
2015-2016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八
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36分) 1.(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小华同学对于身边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3.5m
B.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6s C.长沙地区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D.成年人正常步行1s通过的路程约为5m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一层楼的高度在3.5m左右,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5m左右,所以A符合实际;
B、课桌的高度在0.8m左右,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0.6s左右,所以B不符合实际;
C、长沙冬季气温不是很低,最低气温在0℃左右,不可能到﹣30℃,所以C不符合实际;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2m/s,1s通过的路程在1.2m左右,所以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一些常见物理量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物理量单位、大小有所认识,此题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2.(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分析】(1)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2)误差不同于错误,作为误差来说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在实际中经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解答】解:A、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误差不是错误;故A错误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B正确;
C、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也不能避免误差,故C错误; D、误差无法避免,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不可以消除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3.(3分)(2012•淮安)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第6页(共18页)
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木
【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时,物体是静止的.分析游客相当于船舱、河水、迎面驶来的船、河岸上的树木位置是否变化即可做出选择. 【解答】解:(1)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对于船舱位置不变,所以说游客相当于船舱是静止的.
(2)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当于河水、迎面驶来的船、河岸上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它们为参照物,游客是运动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是一道基础题.应掌握并灵活运用参照物的选择方法解题. 4.(3分)(2015秋•沙坪坝区期中)物体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图象表示,在图所示的各个图象中,可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分析】解答图象问题首先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图象特点进行判断.
【解答】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成正比,位移时间图象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因此速度时间图象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选B. 【点评】图象问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 5.(3分)(2012秋•务川县校级期末)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一样快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因此选项A说法正确.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此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因此选项C说法不正确.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比光速慢的多,因此选项D说法不正确. 由上可知,选项B、C、D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①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②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③声速与光速的不同. 6.(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小提琴使用前,乐师常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振幅 C.音色 D.音调
第7页(共18页)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 7.(3分)(2015秋•邵阳校级期末)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 A.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
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切除病人体内的结石 D.孕妇作“B超”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
(2)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解答】解:A、超声波可以钟表精细器件中的灰尘振动,达到清洗钟表的目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要求;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对工件进行加工,故B不符合要求; C、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传递能量,所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C不符合要求;
D、孕妇做“B超”使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不是用来传递能量的,故D符合要求.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声音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是一道基础题. 8.(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噪声污染对人体有很大危害,下列噪声的等级与危害相符的是( )
A.高于50dB的噪声将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 B.高于70dB的噪声将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C.在30dB﹣﹣40dB的环境中,人会感觉到烦躁
D.长期在高于90dB的噪声环境中将会影响人们的听力
【分析】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之间人们较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解答】解:A、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故A错误; 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故B错误; C、30~40dB之间人们较理想的安静环境;故C错误; D、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知道噪声的等级与危害,并对不同环境下噪声等级的要求有所了解. 9.(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第8页(共18页)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来控制噪声 C.我们能分别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蛙声和蝉鸣都是有该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振动发生的
【分析】①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②音色指声音的特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解答】解:
A、紧闭门窗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此选项正确; B、戴上耳塞是通过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来控制噪声.此选项正确; 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此选项错误; D、蛙声和蝉声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此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是基础知识的考查. 10.(3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夏天冰凉的纯净水瓶会“冒汗”﹣﹣液化 C.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凝华 D.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汽化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是由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
B、水瓶“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正确;
C、窗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
D、“白气”是液态小水滴,是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1.(3分)(2014•重庆模拟)自然界中云、雨、雪、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如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B.
第9页(共18页)
“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C.
“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 D.
“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2.(3分)(2015•泰州)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山的“倒影” B.
日食 C.
第10页(共18页)
汽车观后镜 D.
水中“折”笔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水中倒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 B、日食的形成,是利用光沿直线播形成的现象,符合题意; C、汽车观后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 D、水中“折”笔,是利用了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二、填空题 13.(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夏天,为了凉快,人们常在地面洒水,这是因为蒸发(填物态变化)需要吸热(填“吸热”或“放热”)的缘故.打火机中的液体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2)液化的方法:一是压缩体积;二是降低温度. 【解答】解:(1)蒸发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夏天洒在地面上的水蒸发过程中吸热,可以使室温降低,所以能感到凉快;
(2)气体打火机中的液体是在常温下通过对燃气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故答案为:蒸发;吸热;压缩体积. 【点评】本题考查熔点、凝固点的影响因素以及液化的方法;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当冬季路面上的雪或冰化成水后,我们可以通过向路面上撒盐的方法来降低水的凝固点. 14.(4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能够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填“是”或“不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分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根据光源的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月亮自身不会发光,是反射了太阳的光,因此不是光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介质变化或不均匀时,光线会发生偏折. 故答案为:不是;同种均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光源概念和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属光学基础题.
第11页(共18页)
15.(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小美同学对某固体加热,先熔化成液体再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可知该物质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化时间为6min,它的沸点为98℃.
【分析】(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由图象可知: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
(2)根据熔化开始和熔化结束时间即可求出熔化持续的时间; 【解答】解:(1)从图象上可以看出,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在0℃,说明该物质是晶体,其液态是水,水的凝固点是O℃;
由图象可知: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此时温度保持98℃不变,因此沸点是98℃. (2)熔化持续的时间为8min﹣2min=6min. 故答案为:晶体;6;98. 【点评】该题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的很全面. 16.(6分)(2015秋•西区期末)下列有关声音的语句中,各表示声音的哪一个特性: (1)“你的声音真好听”是指声音的音色好. (2)“雷声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3)“小孩尖叫声刺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根据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含义判断此题. 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细而尖的刺耳的声音音调高,低沉而浑厚的声音音调低; ②响度指人耳处感觉的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是声音的品质特色,根据音色能分辨物体音质的好坏. 【解答】解:(1)“你的声音真好听”说明声音的音色好. (2)“雷声振耳欲聋”说明声音很大,说明响度大.
(3)“小孩尖叫声刺耳”说明小孩是声音尖的刺耳,音调高. 故答案为:(1)音色好;(2)响度大;(3)音调高.
【点评】音调和响度容易混淆,句子中的“高”不一定指音调高,可能指响度大,要根据句子的含义,判断是指声音的高低,还是声音的大小. 17.(2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端午节举行龙舟大赛.开始阶段甲队落后于乙队.甲队急起直追.从甲队船头追上乙队船尾到甲队船尾超过乙队船头,共历时80秒.已知两队船长均为10米,乙队划船速度保持为7米/秒不变,甲从超越乙队的过程中船速也不变,那么甲队超越乙队时船的速度为7.25米/秒. 【分析】由题意判断甲比乙所走的路程多2个船距,即多走20m,据此求出甲船通过的路程,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甲比乙所走的路程多2个船距,即多走20m, s乙=v乙t乙=7m/s×80s=560m,
第12页(共18页)
所以,s甲=s乙+20m=560m+20m=580m, 因此,v甲=
=
=7.25m/s.
故答案为:7.2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和速度计算的理解和掌握,难点是求乙船通过的路程.
三、实验探究题 18.(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3.80cm,秒表乙的表示为337.5s,温度计丙的示数为﹣22℃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
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9.8cm对齐,估读为9.8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9.80cm﹣6.00cm=3.80cm.
(2)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 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5min=33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 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330s+7.5s=337.5s.
(3)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30”在“20”下方,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说明温度低于0℃,为﹣22℃. 故答案为:3.80;337.5s;﹣22℃.
【点评】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 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要求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9.(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刻度尺.
第13页(共18页)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0.1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vAB<vBC.
【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
(2)根据图示及表中数据求出小车的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3)根据所求出的平均速度,对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进行比较. 【解答】解:(1)在实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路程s;
(2)由图可知sAC=40cm=0.4m,sAB=40cm﹣20cm﹣5cm=15cm=0.15m,sBC=20cm+5cm=25cm=0.25m,
tAC=14:35:04﹣14:35:00=4s,tBC=14:35:04﹣14:35:02=2s,tAB=14:35:02﹣14:35:00=2s,
所以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AC=
=
=0.1m/s;
(3)滑块由A滑至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AB=
==0.075m/s,
滑块由B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vBC=
==0.125m/s,
所以vAB<vBC. 故答案为:(1)刻度尺;(2)0.1;(3)vAB<vBC.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及实验原理、求平均速度等问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20.(8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min …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温度/℃ (1)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17分钟时的数据; (2)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水的沸腾的温度为98℃ (3)此时此地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填“高于”“低于”“等于”) (4)如图中丙反映了水沸腾时的气泡上升情况
第14页(共18页)
【分析】(1)(2)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 (3)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4)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 【解答】解:(1)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第17分钟的数据错误;
(2)从数据可知,温度不变时温度为98℃,所以水沸腾时温度为98℃,并且温度不变; (3)据“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可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时低于100℃,所以此时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4)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况.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情况. 故答案为:(1)17;(2)98;(3)低于;(4)丙.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体沸腾的特点、条件和规律,是一道综合性的实验题.
四、综合、计算题 21.(6分)(2004•广东)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液化、凝华、熔化,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熔化.
(3)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分析】(1)利用题目中告诉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结合物体变化的定义,确定是哪种物态变化.
(2)将第一问中的物态变化与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熔化、汽化、升华这三种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3)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节水措施.
第15页(共18页)
【解答】解:(1)由水蒸气变为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一种液化现象; 由水蒸气变为小冰粒,是一种凝华现象;
小冰晶变为小水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一种熔化现象.
(2)在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在第一问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只有熔化是吸热的,液化和凝华是放热的.
(3)可以从一水多用或者是尽量防止水的无谓的损耗这两个角度来考虑如何节约用水. 故答案为:(1)液化,凝华,熔化 (2)熔化
(3)用淘完米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等.
【点评】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思考时才有目的.如第一问中,题干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有多种,而要填写的物态变化是文中划线处所涉及的物态变化. 22.(8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图象,由图回答下列问题:
(1)前10s内物体的路程为多少米? (2)前10s内物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 (3)AB段内物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 (4)物体在BC段的运动速度为多少?
【分析】通过图象,判断在不同的时间段时,物体通过的路程,并计算其速度的大小,同时还可以判断其运动的状态. 【解答】解:(1)读图可知,前10s内物体的路程为20米;
(2)前10s内,路程﹣时间的图象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所以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AB段,物体运动的路程始终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4)物体在BC段的运动时间:t=40s﹣20s=20s,运动路程为:s=30m﹣20m=10m, 由物体在BC段的运动速度:v==
=0.5m/s.
答:(1)前10s内物体的路程为20米; (2)前10s内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AB段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4)物体在BC段的运动速度为0.5m/s.
【点评】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理解图象的含义,学会从图象中找出相应的时间和路程,并运用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第16页(共18页)
23.(6分)(2015秋•长沙校级期中)小明前往一山崖进行户外拓展活动,小明与山崖间有一村庄,村庄中一户人家正在燃放烟花,小明看见第一柱烟花绽放开始从零计时,发现每隔1s会看到烟花绽放,并且1s时听到第一次爆炸声,以后每隔0.5s会再次听到爆炸声.25s时看到了最后一株烟花绽放(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小明在看到第一株烟花爆炸后经过多长的时间听到最后一声爆炸? (2)小明离村庄多远? (3)小明离山崖还有多远?
【分析】根据题意可判断小明、村庄、山崖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再根据声音的传播特点,判断出声音在不同阶段的传播时间,利用公式分别计算小明离村庄、小明离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小明、村庄、山崖间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1)小明计时后,发现每隔1s会看到烟花绽放,并且1s时听到第一次爆炸声,说明爆炸声直接传到小明处需要的时间为1s, 又因为以后每隔0.5s会再次听到爆炸声,说明这是声音传到山崖再反射回来后到达小明处,即声音从村庄→山崖→小明,其需要1s+0.5s=1.5s;
所以小明在看到第一株烟花爆炸后经过25s+1.5s=26.5s才会听到最后一声爆炸; (2)由公式v=得小明离村庄的距离:s1=vt1=340m/s×1s=340m; (3)声音从村庄到山崖,再到小明的时间为s2=1.5s, 则这一段距离:s总=vt2=340m/s×1.5s=510m, 则村庄到山崖的距离:s2=
=
=85m,
则小明到山崖的距离:s3=s1+s2=340m+85m=425m. 答:(1)小明在看到第一株烟花爆炸后经过1.5s的时间听到最后一声爆炸; (2)小明离村庄340m; (3)小明离山崖还有425m.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搞清小明、村庄、山崖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能分析声音传播路径,最后运用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计算,有一定难度.
第17页(共18页)
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wdsxg;wdnyx2011;空气凤梨;czj168;张圣军;wdlf;东方星;2107959882;bzlbx;聪儿;wscdd;刘伟;liurenkun;王富文;吴长青(排名不分先后) 菁优网
2016年9月8日
第18页(共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