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②伛偻提携________ ③名之者谁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2.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 ①伛偻提携________ ②颓然乎其间者________ ③孟子对曰________ ④乐民之乐者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________。请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欧阳修作为滁州的父母官,是如何践行孟子这一主张的。 ________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 , 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日:“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恳不泄也。”于是母予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①菘:白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母问其故(________) ②向所以退(________)
(2)范元琰家贫,以园蔬为业,是家里生计的根本。但是看见有人偷自己家东西时候,他采取了什么态度?请你用原文回答。 (3)你怎么评价范元琰面对偷盗者的态度。 4.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________)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比喻论证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
B.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C.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来阐明人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作者认为有些人丧失了“羞恶之心”是为物欲所蔽,要做到“舍生取义”,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5.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
【丙】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
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有改动)
(1)选出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万象更新 B.明公方以孝治天下 来日方长 C.君不能共忧之,何谓 太守谓谁 D.籍由是不与世事 与世无争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4)《世说新语》一共有三十六门,根据你对乙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乙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哪一门?( ) A.文学 B.雅量 C.自新 D.任诞
(5)酒能浇愁也能助兴,你认为甲文中的张岱“强饮三大白”、乙文中阮籍“饮酒二斗”和丙文中“醉六十日”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从中分别可以看出张岱和阮籍怎样的性情?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
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wǔ mèi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深深的牵挂和思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1) 看拼音写汉字。wǔ mèi
(2) 请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3)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以“冰窗花”为线索,回顾作者早年的故园生活,着力描写了盛开在冬日窗棂上的冰窗花。
B. 第①自然段“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一句起强调作用,并自然地引起下文。 C. 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 第④自然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
E. 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惋惜之情。 (5)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7.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 C.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 D.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岳阳楼记(节选) (明)袁中道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庆帅①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②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③ , 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④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⑤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⑥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注】①庆帅:在庆州统领抗敌。②大合乐:典礼大乐。③增堞籍兵:筑高城墙招募士兵。④第:但。⑤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⑥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词。 ①泫然不能自已________ ②诚不能无慨于心________ ③边垂以安________
④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第 以 束 发 登 朝 入 为 名 谏 议 出 为 名 将 帅 已 稍 稍 展 布 其 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
(4)以下“而”字与例句“投箸而起”的用法相同的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而或长烟一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C.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D.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5)“朋友者,志同道合也。”如果本文作者袁中道与范仲淹一同登上岳阳楼,会不会结为知己?请根据本文和《岳阳楼记》阐明理由。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名之者谁 名: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③杂然而前陈者 陈: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亭子之前层层铺垫,交代了亭子的得名来由,这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醉。 B. 第二段对景美详写,第三段对酒香略写,照应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 文章中写了禽鸟的乐趣,作者认为它们的乐趣与人不同,它们只享山林的乐趣,并不懂得人的乐趣是什么。
D. 全文环环相扣,从醉翁亭的命名引出“醉翁”的深意,从早晚与四季的景致引出滁人游琅琊之乐,从日暮醉归引出太守之乐,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
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掇:采摘。②刻露:刻削裸露。③本:描绘。④安:安享。⑤幸:有幸。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宴酣之乐________
②岁物之丰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示官职的词语,他们指代的是同一个人,请写出该人名。
(4)先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春夏之景的语句,再从【乙】文中找出描写秋冬之景的语句。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5)【乙】文中写到“岁物之丰成”,请结合【甲】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6)作者在赏景之时,两文中流露出怎样一种共同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 12.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阴翳 ③乐其乐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 文章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
感强。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D
解析: (1)情趣;指老人;命名
(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3)D
2. (1)指老人;倒下的样子;回答;以……为乐(把……当作快乐)。
(2)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 ②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3)与民同乐;欧阳修与滁州老百姓出游,领会山水之乐;与众宾客设宴同饮,享受宴酣之乐;欧阳修把人民的快乐当快乐。以此来践行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3. (1)原因;先前
(2)元琰遽退走;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示例一: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宽容的做法,最终感化了盗者,使得乡里不再出现偷盗行为。示例二:不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做,实际上是纵容了偷盗罪。(言之成理即可)
4.C
解析: (1)踩踏;同“向”,先前,从前;停止
(2)①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②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C
5.B
解析: (1)B
(2)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3)①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淡淡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小舟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②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带酒挟琴来拜访,阮籍十分高兴,才露出黑眼珠来。 (4)D
(5)甲文张岱“强饮三大白”是雪中偶逢知己的喜悦,强饮,本不能饮,为了不负对方盛情,不负湖山胜景,所以尽力而饮,可见张岱是个随性、率直之人。乙文阮籍在母亲去世时“饮酒二斗”,内心应是极度悲痛的,无法排解,只有痛饮,借酒消愁,可见,他是个不拘礼教、孝顺之人。
丙文司马昭想通过联姻笼络阮籍,阮籍若直接拒绝其要求,免不了杀生甚至灭族之祸;若答应他,就必须与之同流合污了,进退两难之际,阮籍选择将自己灌醉,选择回避,这件事也就“不得言而止”,他借着“醉酒”保住自己的生命与人格。可见阮籍是个不愿与世同流合污、追求自由、富有生存智慧的人。
6.D
解析: (1)妩媚
(2)葳蕤如春;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棱角分明,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消融过程美妙而悄然无声.
(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冬日雪夜,风停夜静,山野村庄一片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 (4)D,E
(5)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园那种甜美温馨生活的深深怀恋。
7.B
解析: (1)B
(2)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3)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8.A
解析: (1)停止;确实,实在;安定;这
(2)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
(3)以后朝廷像这样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 (4)A
(5)不会。朋友是需要志同道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现的是“先忧后乐”的思想,以治邦为己任,以天下为目标而袁中道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个人遭遇上,“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关注“小我”而缺少家国情怀,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的“志”不同,也就不可能成为朋友。
9.A
解析: (1)取名,命名;情趣;摆开
(2)①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3)A
10. (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4)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
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11. (1)尽兴地喝酒;年
(2)就天天同滁州百姓昂首观青山,低头听流泉。 (3)太守、刺史;欧阳修。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语言凝练(或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能抓住景物特征)。
(5)滁人出游、太守设宴就地取材,都能体现出滁州物阜民丰的特点。 (6)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与民共乐。
12.D
解析: (1)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2)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②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