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 第24卷下半月第4期 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 s Heath Feb.2012 Vo1.24 SHM No.4 【临床研究】 加替沙星分散片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研究 杨 或 (1.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分散片在人体血浆中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选择健康男性志愿者20例,采用HPLC法测定加替沙星 片在人体血浆内的浓度,以确定其在人体内吸收的速度与程度。本实验采用Hype ̄il—BDS(150ram×4.6ram)色谱柱,以乙腈:0.Olmo ̄L磷酸 二氢钾(用磷酸调pH至3.0)(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93nm,流速1.Om ̄min。结果:加替沙星分散片的体内动态过程呈一级吸收的一级 房室开放模型,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的C…分别为(3.82±1.14) g/ml和(3.82±0.91) g/ml,tmax分别为(1.6±0.3)h和(1.4±0.5)h, tl/2ke分别为(9.07±1.09)h和(8.43±1.07)h,Auc0 分别为(43.96±7.80) g・h・ml 和(4O.78±7.94) g・h・ml~。结论:加替沙星分 散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3.4%±23.O%,受试制剂加替沙星分散片和参比制剂加替沙星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关键词】 加替沙星分散片;相对生物利用度;高效液相色谱法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2.04.019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69(2012)04—0413—02 加替沙星为8一甲氧基氟喹诺酮类外消旋体化合物,体 1.4.1 血浆内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具塞离心管,分别精密 添加加替沙星对照品系列溶液20 l,加入健康人空白血浆 0.5ml,按血浆样品预处理方法项下操作,配制成浓度分别为 8.0、6.0、2.0、0.8、0.4、0.1、0.05、0.025 g/ml的一系列样品 外具有广谱的抗革兰阴性和阳性微生物的活性,其R一和S 一对映体抗菌活性相同。本品的抗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 的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 制、转录及修复过程。本品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病原体所致的 溶液(依次编号为8,7,6……1号液),每种浓度配2份样品, 进样100 ̄1测定,记录色谱图,以血浆中加替沙星的浓度为 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单纯性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复杂性尿路感 染、急性。肾盂肾炎、男性淋球菌性尿路炎症或直肠感染、女性 淋球菌性宫颈感染。 横坐标,以待测物与内标的峰面积比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 归。得血浆中加替沙星回归方程:(取3天线性每浓度平均 值做的平均线性)Y=1.1389x+0.0212,相关系数r= 0.9998。 本实验采用HPLC法对其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参考相关文献的方法,通过反复摸索斟定以内标法对其进行 血药浓度的测定。本实验HPLC测定方法,血浆中杂质不干 1.4.2质量控制 为了检查本实验方法的可靠性,在进行 受试者血浆样品测试的过程中进行已知浓度样品的测定。 配制0.0468 ̄g/ml、0.3742 ̄g/ml、3.7421 g/ml的低、中、高 (2,4,7号液)三个浓度样品,进行方法学的质量控制,以测 得的浓度表示,测定质控样品数不得少于未知样品数的5%, 列出其中一个分析批质控样本。测定结果见表1: 扰样品的测定,线性关系良好(Y:1.1389x+0.0212,相关系 数r=0.9998),加替沙星分散片的平均绝对回收率大于 80%,最低检测浓度为25ng/ml;低、中、高三个浓度下的日内 和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质控点符合指导原则的要求。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仪器和试药仪器:SPD一10A(岛津)、LC一10AT(岛 表1质控样本测定结果 津)、HW一2000色谱工作站。试药:加替沙星片(浙江尖峰 有限公司)、加替沙星分散片(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 司)。甲醇(色谱醇,MERCK)、乙腈(色谱醇,TEDIA)、高氯 酸、磷酸均为分析纯。 1.2色谱条件色谱柱:依利特Hypersil BDS C18柱(4.6 em x 150ram,5 m)。流动相:乙腈:0.01tool/1磷酸二氢钾 (用磷酸调pH至3.0)(25:75)。流速:1.0ml/min。检测波 长:293nm。 1.5 研究对象与样本设计本实验选择20例健康男性志 愿者(经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心电图、肝功能等检查和病 史询问证实为健康者),中位年龄24岁,身高(174.20 4.32) 取血浆0.5ml置1ml具塞离心管 em,体重(65.95±5.83)kg。志愿者自愿参加该试验并在受 试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参比制剂, 一1.3血浆样品的预处理中,加入内标15 1(40 ̄g/ml的盐酸环丙沙星)和10%高氯 酸溶液0.2ml,涡旋30s,离心(14 000r/min)10min,取上清液 100 ̄1进样。 组给予受试制剂,进行自身对照交叉试验,给药间隔为一 周。禁食12h后,早晨7:00时空腹口服加替沙星胶囊 400mg,用温开水250ml送服,2小时后方可饮水,并于服药4 4】3 1.4体内分析方法的评价 2012年2月 第24卷下半月第4期 中国民康医学 MedicM JoumM of Chinese People S HeMth Feb.2012 VoI.24 SHM No.4 小时后进统一标准餐。于服药前(0)和服药后0.25、0.5、 0.75、1、1.5、2、3、5、8、12、24、36小时自肘静脉取血3ml,于肝 素抗凝试管中离心分离血浆,置一20%冷冻保存供血药浓度 测定。服药7天后,交叉给药,重复上述试验。受试者服药 后避免剧烈运动,血样采集在监护室中进行,由有经验的医 生进行监护,试验期间禁烟酒和含咖啡因的饮料,受试前两 周及试验期间禁服任何其它药物。 参数和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制剂间及交叉周期间 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双单侧t检验,结果 判定加替沙星分散片与参比药物加替沙星片具有生物等效 性。 表2单剂量口服400mg加替沙星分散片与 参比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1.6数据处理与分析健康志愿者体内各时间点的血药浓 度采用药动学参数,用中国药科大学药代研究中心编制的药 动学程序处理进行自动模型判别,曲线下面积(AUC)由梯形 法计算,并以参比制剂加替沙星片的AUC为参照,求算加替 沙星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选择该统计分析程序,对主 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和Auc 进行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 验(显著性水平=0.05)。 2结果 2.1 色谱行为和典型谱图建立了测定人血浆中加替沙星 分散片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血浆中杂质不干扰样品的测 定,线性关系良好(Y=1.1389x+0.0212,相关系数r= 0.9998),加替沙星分散片的平均绝对回收率大于80%,最低 检测浓度为0.025 ̄g/ml;低、中、高三个浓度下的日内和日间 变异系数均小于15%,结果显示本品在本实验条件下分离度 良好,HPLC法完全可用于本品的实验分析。 2.2人体药代动力学20例受试者单剂量含服400mg加 替沙星分散片与参比加替沙星片的平均血药浓度一时间曲 线见图1,数据通过拟合程序计算得到结果,加替沙星分散片 体内动态过程呈一级吸收的一级房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代 动力学参数见表2。 图1 20例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含Ma400mg加替沙星片和 单剂量 ̄400mg加替沙星分散片36小时平均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 2.3相对生物利用度 本品加替沙星分散片曲线下面积 (AUC)由梯形法计算,以加替沙星片曲线下面积(AUC)作为 对比。根据公式求得其相对利用度为93.4%±23.0%。 2.4生物等效性评价应用中国药科大学药代研究中心编 制的药动学程序处理软件对加替沙星分散片的体内药动学 414 3讨论 目前,加替沙星分散片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高 效液相色谱法…,本实验对文献报道的多种流动相进行对 比,最终确定为乙腈0.01mol/L,磷酸二氢钾(用磷酸调pH 至3.0)(25:75)检测波长为293nm,流速1.0ml/min,作为色 谱条件,在此条件下,样品与杂质有较好的分离度。文献报 道,在样品测定项目上用的是内标法,色谱条件流动相加三 乙胺,但在试验中发现加三乙胺很难平衡 J,故尝试不加三 乙胺,结果杂质无干扰,且峰无拖尾,线性关系良好,所以采 用内标法不加三乙胺进行测定。另外,试验中多次调节pH, 发现pH 3.0时,调节有机相与缓冲盐的比例,保留时间有明 显变化,说明在该pH条件下药物较敏感。 在血浆样品预处理方法上,参照文献采用加10%高氯酸 做沉淀剂,沉淀法提取后上清液澄清可以直接进样,且内源 性物质无干扰。检测灵敏度能够满足体内药物浓度监测。 20例志愿者随机交叉服用加替沙星分散片与加替沙星 片400mg,其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国内外相关文 献报道基本一致。分散片提高口服吸收率,延长血浆消除半 衰期,结果显示加替沙星分散片的Ka数值较大,t 明显缩 短,且加替沙星分散片的治疗速度明显快于加替沙星片,在 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学琨.加替沙星片剂人体药物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J].中国药学,2005,3(6):12. [2]孙礼琴.HPLC法测定血浆中加替沙星的浓度[J].抗感染药 学,2004,1(2):64—65. [3] 史爱欣.加替沙星血药浓度HPLC测定方法研究[J].药物分析 杂志,2003,23(2):125—127. (收稿日期: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