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谏太宗十思疏

编写:马利环 审核:袁慧 2022年3月8日

●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2、准确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3、掌握第一段文言知识。

课前预习案

一、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仅贞观十一年,他先下令修飞仙宫,后又诏令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百姓为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他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了。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

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3.魏征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二、掌握字音

求木之长(zhǎnɡ 浚(jùn)其泉源 塞sè源 殷yīn忧 (深切的忧虑) 懈怠dài 壅yōng蔽 (被堵塞、蒙蔽) 谗chán邪 黜chù恶 (斥退奸恶的人) 谬miù赏 (错误的奖赏) 垂拱(ɡǒnɡ)而治

课堂探究案

一、朗读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二段: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第三段:“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处。(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二、研讨第一段

1.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 翻译下列句子。

(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繁茂,堵住泉源而想要水流流得远啊。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课后拓展

1、本段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2阅读: 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又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等这些著名将领,广泛结交知名人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统领一支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这个合法的身份,使得一大批皇亲国戚聚集在他的周围;他长期留守在关中,在京城长安一带有坚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玄武门的卫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拉拢过去。总的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旗鼓相当。

唐高祖武德九年的一天,李世民上朝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发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高祖大吃一惊,说:“竟有这样的事”?李世民说:“不但如此,他们还几次想谋害我。如果他们得逞,儿就永远见不到父皇了!”高祖说:“你讲的事情,关系重大,明天我要亲自审问!”当天夜里,李世民调兵遣将。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叫常何,原来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已经被李世民收买过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发现情况异常,立即掉转马头往东宫跑,只听有人喊:“太子、齐王,为什么不去上朝?”李元吉回头一看,正是对头李世民,他急忙取弓搭箭,一连向李世民发了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对准李建成回射一箭,李建成从马上摔下来,断了气,李元吉急忙向西逃去,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了。

三弟兄火并的时候,唐高祖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忽然看见尉迟敬德匆匆赶来,高祖就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恐怕惊动陛下,特派臣来护驾”。高祖大吃一惊,忙问:“太子、齐王现在何处?”尉迟敬德说:“已经被秦王杀死了”。高祖十分难过,吩咐游船靠岸,回头对裴寂等人说:“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事发生,你们看怎么办?”萧和陈说:“建成、元吉本来就没有大功,秦王功德盖世,深得人心,理该立为太子”。高祖说:“我本来也是这样想的”。尉迟敬德忙说:“外面还没有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

军队都接受秦王指挥。”高祖立即派人传旨结束了这场政变。

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这年八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