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组 单元目标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学习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单元生字及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本单元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4.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口语交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能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并鼓励落实行动,回报父母之爱。
6.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知恩、感恩、报恩。
【学习重点难点】
1.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
2. 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
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 上册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课标表述】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
情色彩,体会
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
本表达方法。
*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
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在小组中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
3.通过反复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的相关句子,区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抓住关键字词,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这对父与子真是了不起,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评价方式】:
1.通过完成评价单“读字词”,落实学习目标1字词的达成。
2.通过完成评价单“说中心”,落实学习目标2中了解课文内容的达成。3.通过完成评价单“谈体会”落实学习目标3的达成。4.通过完成评价单“夸一夸”落实学习目标4的达成。【学习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的相关句子,区分人物的外貌、语言、
动
作描写,抓住关键字词,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难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
2. 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播放幻灯片)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当巨大的地震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
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全班交流:1.读新字新词。(落实目标1)
2.小组交流评价单“说中心”部分,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并试着填一填课文的中心思想。3分钟之后,小组汇报成果(检查并落实目标2)
3.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感悟 深入情境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23自然段。看看课文哪些语句告诉你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与子,用“_”画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画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并作批注。
第二课时
一、品读感悟 深入情境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全班交流,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动作)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一个“冲”字,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语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指导朗读: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
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心理、动作)
(从这儿可以看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支撑着父子在危难时刻坚持下去的一句话,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体现了父亲对儿子坚定执着的爱。)
指导朗读: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外貌)(落实目标3)
①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体会到什么?
(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②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
(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③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着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④从一个“挖”字,你感受了什么?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⑤对比: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一直挖了36小时,没人来阻挡他。
(这样写,突出挖的时间长,挖的过程艰难,更能体现这位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⑥设身处地想一想:
A、都是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
B、父亲在挖掘废墟的过程中,可能遇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C、指导朗读: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男生读)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结语: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但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所以这位父亲不停地挖,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父亲毕竟是成年人,从年幼的儿子身上是不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不起“呢?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句朴实又有力的话语。──(生说“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们在一起!”)(3)这句话为什么在文中出现三次?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的原因,类似的话反复出现,表现了崇高的父爱;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也表明了他对父亲的信赖)三、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引语:所以!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夸一夸:这对父与子真是了不起,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⑴我想对这位父亲说:“ ”⑵我想对阿曼达说:“ ”(落实目标4)
四、布置作业:这位伟大的父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阿曼达终于获救了。现在请大家展开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能让他坚持到最后?拿出笔,写一写吧。【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的
儿子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评价单
评价内容读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洛杉矶、阿曼达评价方式 同桌评价评价标准字音准确 朗读流利 说中心填写正确 课文讲述的是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 书写美观中,一位父亲冒着( ),抱着同桌评价 )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 )小时的挖掘,终于在 )救出( )的故事。歌颂了 赞扬了 谈体会“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同桌评价填写正确书写认真话是 描写,我深深的体会到父亲的 和从而感受到了 夸一夸想象丰富,符合实 这对父与子真是了不起,你想对父亲 情或儿子说点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 来。老师评价我想对父亲说: 我想对阿曼达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