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汽车构造课程教案

汽车构造课程教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总 论 (见教学内容)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汽车发展历史,了解国产汽车型号编制规则; 2.掌握汽车的概念、汽车总体构造、总体布置形式; 3.理解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1.汽车概念、汽车总体构造及总体布置形式; 2.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汽车驱动轮的附着作用的含义。 教学基本内容 总论 1. 国内外汽车工业概况(30分钟) 方法及手段 教学 小结: 介绍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概况,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我国汽车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及现状。 2. 汽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0分钟) 讲清汽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原因。 3. 汽车的类型(20分钟) 讲清汽车的概念,国标对汽车两种分类方法等。 4. 国产汽车编号规则(15分钟) 5. 汽车总体构造(5分钟) 6. 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15分钟) 讲清汽车行驶驱动力的产生、行驶时的各种阻力;驱动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作用,附着力与驱动力之间的关系等。 小结(5分钟) 内容及方法 多媒体、音像、讲解、板书。 作业和思考题: 1. 为什么汽车依靠车轮驱动行驶时,其速度不能无限制提高? 2. 某汽车的型号为CA6350,试解释这个型号的全部意义。 本堂课主要掌握汽车的类型、汽车的总体构造、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各种阻力。理解驱动轮附着力与汽车行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2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一章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 (见教学内容) 1.掌握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2.了解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3.掌握二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4.掌握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5.理解发动机转速特性、负荷的含义;了解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教学重点: 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汽油机与四冲程柴油机的区别;四冲程发动机与二冲程发动机的优缺点;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教学难点: 发动机转速特性的理解。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述 (20分钟) 讲解热机的概念,热机的分类,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6种分类方法。 方法及手段 多媒体、音像、讲解、板书。注意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例如:概念性的知识,以板书的形式为宜,而发动机工作原理讲解以结合多媒体动画为宜。 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20分钟) 讲清压缩比、排量等各种概念,以四冲程汽油机为例,结合示功图讲清其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的四个工作过程,四冲程柴油机与汽油机工作原理的区别。 第三节 二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15分钟) 重点讲解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二冲程发动机与四冲程发动机的各自优缺点。 第四节 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25分钟) 讲清有效转矩、有效功率、燃油消耗率的概念和发动机转速特性、发动机负荷的含义。 第五节 发动机的总体构造(15分钟) 小结 (5分钟) 作业和思考题: 1. 为什么汽、柴油机的压缩比不一样?怎样有效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 2. 二冲程发动机与四冲程发动机各自的优缺点有哪些? 小结:本堂课介绍了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有效转矩、有效功率、燃油消耗率等)与特性(发动机转速特性及发动机工作状况)。应了解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理解二冲程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3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与组成; 2.理解曲柄连杆机构受力情况; 第一章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 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 (见教学内容) 3.掌握气缸体的结构类型、气缸的结构特点等。 教学重点: 1. 气缸体的结构类型、气缸的结构特点; 2.讲清曲柄连杆机构的受力情况。 教学难点: 曲柄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 第六节 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10分钟)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小结: 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 第一节 概述(40分钟) 主要讲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工作环境,对曲柄连杆机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节 机体组(45分钟) 主要讲解气缸体的构造、要求、材料,三种结构形式;气缸体的冷却方式;气缸排列形式及其优缺点,缸套材质、种类、定位方式;气缸盖的功用、分类及适用的发动机,材料;气缸垫种类;油底壳结构;发动机支承方法。 小结(5分钟) 多媒体、音像、讲解、板书。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78页,2-1,2-2 本堂课介绍了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曲柄连杆机构的概述;机体组。应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与组成;理解燃烧室的组成;掌握气缸体的结构类型、气缸的结构特点。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4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 (见教学内容) 1. 了解活塞连杆组的作用及组成;2. 理解防止活塞换向敲击的结构措施和活塞环的密封原理; 3. 掌握活塞环和铝合金活塞的结构特点。4.了解曲轴飞轮组的作用与组成; 5.理解曲轴的结构与扭转减振器的工作原理;6.掌握曲拐的布置与发动机作功顺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活塞连杆组的作用及组成; 2.活塞、活塞环、连杆、活塞销的构造及材质; 3.曲轴飞轮组的作用与组成,曲轴、飞轮的构造及材料; 4. 曲拐的布置与发动机作功顺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扭转减振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三节 活塞连杆组(50分钟) 主要讲解活塞连杆组的组成,活塞、活塞环、活塞销、连杆的作用、要求、结构、材料等。讲清活塞断面形状的原因、活塞环矩形环泵油的原理,扭曲环的作用,连杆平切口与斜切口的区别、连杆盖定位方法等。 第四节 曲轴飞轮组(45分钟) 多媒体、音像、讲解、板书、零件实物展示。 主要讲解曲轴、飞轮的功用、构早、材料等。讲清曲轴曲柄数、全支承的主轴颈数与排列形式及气缸数的关系、曲轴平衡重的目的、发动机曲拐布置和发火次序。 小结(5分钟) 作业和思考题: 1. 活塞顶的结构特征与发动机混合气形成方式、换气方式有什么关系? 2. V8发动机发火次序应怎样布置? 3. 教材78页,2-3 小结:本堂课应了解活塞连杆组的作用及组成;理解防止活塞换向敲击的结构措施和活塞环的密封原理;掌握活塞环和铝合金活塞的结构特点。掌握曲轴飞轮组的作用及组成;理解发动机曲拐布置和发火次序的关系。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5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配气机构的功用、组成、要求和类型以及布置形式和传动形式; 2.理解配气相位及气门早开迟闭的意义;理解充量系数的意义; 3.掌握气门的结构特点; 4.了解气门传动组的组成及凸轮配角的概念;掌握凸轮轴的轴向限位装置和正时记号的标记; 5.了解可变气门升程与气门定时(VTEC、VVT-i),可变进气道与惯性谐振效应。 第三章 配气机构 (见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充量系数的含义;配气相位及气门早开迟闭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进排气门早开迟闭角的大小与发动机转速之间的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章 配气机构 第一节 配气机构的功用及充气效率(10分钟) 主要讲清配气机构的功用,充量系数的概念以及充量系数与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小结: 发动机充气效率的关系。 第二节 气门式配气机构的布置及传动(20分钟) 讲清配气机构各种布置及传动形式的区别,现代发动机多采用的凸轮轴顶置布置和齿形带传动形式的原因,机械式气门传动机构有气门间隙的原因等。 第三节 配气相位(20分钟) 讲清配气机构的概念,进排气门早开迟闭的原因,气门重叠角的概念及其大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等。 第四节 配气机构的零件(30分钟) 主要讲清气门组及气门传动组的功用及其组成,气门的构造,凸轮夹角与发火次序的关系等。 补充可变配气相位等新的知识。(15分钟) 小结(5分钟) 多媒体、音像、讲解、板书、零件实物展示。 作业和思考题: 1.进排气门为什么要早开晚关? 2.VTEC、VVT-i的含义及作用。 本堂课介绍了配气机构的功用及充气效率、气门式配气机构的布置及传动、配气相位和凸轮轴的凸轮布置。应掌握配气定时的概念及进排气门早开迟闭的原因。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6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汽油机供给系的功用,汽油的性质,理解爆燃的含义; 2.掌握可燃混合气的形成的形成原理、空然比和过量空气系数的概念; 3.理解可燃混合气浓度与汽油机性能的关系; 4.掌握汽油机不同工况对混合气浓度的要求; 5.了解化油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6. 掌握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分类。 第四章 汽油机供给系 (见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空然比和过量空气系数的概念,汽油机不同工况对混合气浓度的要求; 2.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可燃混合气浓度与汽油机性能的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四章 汽油机供给系 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 汽油机的供给系组成及燃料(30分钟) 讲清汽油机供给系的组成,汽油的使用性能,辛烷值与汽油标号的关系,理解什么是爆燃。 第二节 简单化油器与可燃混合气的形成(40分钟) 多媒体、音像、板书、讲解。 了解简单化油器的工作原理,讲清混合气浓度的两种表示方法,混合气浓度与汽油机性能的关系以及不同工况对混合气浓度的要求。 第三节 汽油喷射系统 讲清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分类。(15分钟) 小结(5分钟) 作业和思考题: 1. 过量空气系数大小对汽油机性能有何影响? 2. 为什么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取代了化油器装置? 小结:本堂课应了解汽油机供给系的功用;理解可燃混合气浓度与汽油机性能的关系;掌握可燃混合气的形成的形成原理、空然比和过量空气系数的概念、汽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分类。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7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主要部件、总成的结构与原理,理解喷油量控制与调节的方法。 2. 掌握柴油机供给系的基本组成; 3. 熟悉柴油机燃烧室混合气形成特点; 4. 掌握喷油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四章 汽油机供给系 第五章 柴油机供给系 (见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喷油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中喷油量控制与调节的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第四章 汽油机供给系 第四节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50分钟) 四、主要部件、总成的结构与原理 讲解电动汽油泵、油压调节器、喷油器的结构与原理;讲清方法及手段 教 喷油量的控制方法,基本喷油量的确定参数和修正喷油量的参数,转速及空气量信号的获取等。 第五章 柴油机供给系 第一节 柴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可燃混合气形成(25分钟) 讲解柴油的使用特性、柴油的标号与使用;讲清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特点,供给系的功用及组成,柱塞泵供给系与VE泵供给系组成的区别。 第二节 输油泵(10分钟) 讲解输油泵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第三节 喷油器(10分钟) 讲解喷油器的功用、构造及原理,讲清孔式喷油器与轴针式喷油器使用区别,与燃烧室的配合等。 小结(5分钟) 学内容及方法 多媒体、音像、板书、讲解、零件实物展示。 作业和思考题: 1.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基本喷油量是如何确定的?2.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汽油机有什么不同? 小结:本堂课介绍了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主要部件、总成的结构与原理,柴油机供给系的组成及可燃混合气形成;喷油器;应理解喷油量控制的主要参数及这些参数的信息采集方法,柴油机燃烧室混合气形成特点;掌握喷油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8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柱塞式喷油泵的泵油原理、柱塞有效供油行程的概念; 2.了解影响供油提前角的因素;理解供油量的调节方法和供油定时的调节方法; 3. 了解VE式喷油泵的特点、结构及工作原理,理解液压式喷油提前器的原理。 第五章 柴油机供给系 (见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柱塞式喷油泵的泵油原理、柱塞有效供油行程的概念; 2.VE式喷油泵的特点、结构及工作原理; 3. 掌握柱塞泵和VE泵供油量的调节方法和供油定时的调节方法 教学难点: VE式喷油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教 第五章 柴油机供给系 第四节 柱塞式喷油泵(50分钟) 讲解柱塞泵的功用、要求,A型柱塞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讲清柱塞的有效供油行程、供油量的调节方法、供油定时的调节方法、影响供油提前角的因素及最佳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方法。 第五节 VE式分配泵(45分钟) 讲解VE泵的特点、结构及工作过程,讲清VE泵柱塞的有效供油行程和液压式喷油提前器的工作原理。 小结(5分钟) 学内容及方法 多媒体、音像、板书、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193页,5-1,5-2,5-5 小结: 本堂课应掌握两种喷油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理解影响供油提前角的因素以及两种喷油泵供油量与供油正时的调节方法;掌握柱塞式有效供油行程概念。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9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两级和全程调速器的作用; 2.掌握RQ两极式调速器的结构与工况; 3.了解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五章 柴油机供给系 (见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RQ两极式调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增压补偿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五章 柴油机供给系 教学 第六节 调速器(65分钟) 讲解两级式和全程调速器的作用、结构与工作原理,理解全程式调速器附加装置(增压补偿器、负荷传感供油提前装置)的作用与原理。 补充新的知识: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20分钟)。 小结(5分钟) 内容及方法 多媒体、音像、板书、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193页,5-5 小结: 本堂课应了解两极和全程调速器的作用;掌握RQ两极式调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0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六章 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系统 第七章 车用发动机的增压系统 第六章(第一节~第四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三节) 1.了解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的成分等知识; 2.掌握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的控制方法。 3.了解车用发动机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1. 有害排放物的组成 2. 有害排放物的控制 3. 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汽油机排放的催化转化装置工作原理 2.涡轮增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第六章 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系统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小结: 第一节 有害排放气体和微粒的产生机理 (10分钟) 第二节 催化转化装置和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20分钟) 第三节 汽油蒸发控制系统和强制式曲轴箱通风系统 (10分钟) 第四节 EGR系统和后处理系统装置的原理 (10分钟) 第七章 车用发动机的增压系统 第一节 机械增压的工作原理(10分钟) 第二节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0分钟) 第三节 其它增压方式简介(5分钟) 小结(5分钟) 作业和思考题: 1. 汽油机主要排放控制技术措施有哪些?主要采用什么样的控制原理? 2.为了要控制增压压力?在废气涡轮增压系统中是如何控制或调节增压压力的? 本次课应了解发动机排放后处理方法,理解机械增压、废气涡轮增压的原理,掌握有害排放物及其产生机理。 举例、多媒体、音像、板书、讲解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1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八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 第九章 发动机润滑系统 第八章(第一节~第七节),第九章(第一节~第五节) 1.理解水冷系的功用、分类和基本组成;了解水冷却系冷却强度的调节方法; 2.掌握蜡式节温器工作原理和冷却水的大小循环路线; 3.了解润滑系的作用、发动机主要零件的润滑方式 ,离心式细滤器的工作原理; 4.掌握润滑系的润滑油路。 教学重点: 1.蜡式节温器工作原理和冷却水的大小循环路线; 2.节温器的结构、冷却水路、润滑油路。 教学难点 1.蜡式节温器工作原理 2.润滑油路 教学基本内容 第八章 发动机冷却系 第一节 冷却系统的功用及组成(10分钟)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小结: 第二节 冷却液的选择和特点(5分钟) 第三节 散热器 (5分钟) 第四节 冷却风扇(10分钟) 第五节 节温器(10分钟) 第六节 水泵 (10分钟) 第九章 发动机润滑系 第一节 润滑系统的功用及组成(20分钟 ) 第二节 润滑剂(10分钟) 第三节 机油泵 (10分钟) 第四节 机油滤清器(5分钟) 小结(5分钟) 实物展示、多媒体、音像、板书、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1. 冷却系统的功能?冷却强度为什么需要调节?如何调节 2. 润滑系统一般由哪些零部件的组成? 本次课应了解冷却系、润滑系的功用与组成,了解冷却液、机油的选用;理解硅油风扇离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节温器的原理、冷却系的大小循环系统和冷却水温调节方法;掌握润滑油的功用。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2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点火原理; 2.熟悉点火线路的连接方法、分电器构造; 第十章 发动机点火系统 第十章(第一节~第五节) 3.掌握点火线圈的结构及附加电阻、电容器的作用; 4.了解火花塞的结构及工作特性 教学重点: 1.点火线圈的结构及附加电阻、电容器的作用; 2.点火线路的连接方法、分电器构造、点火原理。 教学难点 点火原理、线路连接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十章 发动机点火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5分钟) 教学内容及方法 小结: 点火系统的功用、类型和基本要求。 第二节 传统点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20分钟) 点火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 第三节 点火时刻 (10分钟) 讲清影响最佳点火时刻的因素。 第四节 传统点火系统主要元器件的结构(30分钟) 点火线圈;分电器;火花塞;点火开关;讲清离心式点火提前角调节器和真空式点火提前角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第五节 电子点火系统(10分钟) 有触点式电子点火系统;无触点式电子点火系统。 小结(5分钟) 零件实物展示、多媒体、音像、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1. 点火系统的基本功用和基本要求有哪些? 2. 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为什么设置真空点火提前和离心点火提前调节装置? 3. 无分电器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组成? 本堂课应了解点火系统的功用及类型,掌握传统点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影响点火时刻的因素。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3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十一章 发动机起动系统 第十章(第六节~第七节)、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1. 了解有分电器微机控制点火系统,掌握无分电器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原理。 了解发动机起动方式; 2. 掌握起动机机起动传动机构和控制机构; 3. 了解减速起动机和永磁起动机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1. 起动机传动机构和控制机构组成和原理 2. 起动电路及控制 教学难点 起动机结构的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十章 发动机点火系统 第一节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15分钟) 教学内容及方法 小结: 简介有分电器微机控制点火系统;重点讲解无分电器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第二节 汽车电源 (30分钟) 蓄电池;发电机;发电机电压调节器;重点讲解发电机的构造与原理以及电压调节器的构造与原理。 第十一章 发动机起动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5分钟) 发动机起动方式;起动预热; 第二节 起动机(35分钟) 直流电动机;传动机构;控制机构 小结(5分钟) 作业和思考题: 1.为什么发动机低温启动困难?常用哪些辅助启动装置? 2.为什么必须在起动机中安装离合机构?常用的起动机离合机构有哪几种类型? 本次课应掌握无分电器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原理;掌握发电机、电压调节器、电磁操纵式起动机控制机构和单向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实物展示、多媒体、音像、板书、讲解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4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十三章 汽车传动系统概述;第十四章 离合器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一节) 1.了解汽车传动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机械式传动系统的布置型式; 2.掌握对汽车传动系统的基本要求; 3.掌握离合器的功用与简单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 了解摩擦离合器的种类;了解各种离合器的结构特点;了解压盘的传力方式。 教学重点: 1. 汽车传动系统的功能、组成与布置方案; 2. 干摩擦式离合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3. 周布弹簧离合器、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4. 压盘的传力方式、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 教学难点: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三章 汽车传动系统概述 1.传动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5分钟)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讲清传动系的五个功用和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与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布置时传动路线的区别, 2.机械式传动系统的布置方案(10分钟) 第十四章 离合器 第一节 概述(25分钟) 讲清离合器的基本功用 、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 摩擦离合器(35分钟) 讲解周布弹簧离合器、中央弹簧离合器、周布斜置弹簧离合器和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小结(5分钟) 举例、多媒体、音像、板书、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作业:1. 机械式传动系统的组成? 2. 离合器的功用有哪些? 思考题:P9(13-1、13-2、13-3)、P39(14-1、14-2、14-4) 备注:机械式传动系统的布置方案是最基本的常识,一定要结合实物照片讲清楚,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5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十四章 离合器 第十五章 变速器与分动器 第十四章(第二节 ~第三节);第十五章 1.理解从动盘和扭转减振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熟悉离合器的操纵机构; 3. 掌握变速器的功用;了解变速器的分类; 4. 了解解放CA1040型汽车五挡变速器的结构及工作情况,熟悉变速器齿轮的防跳挡结构。 教学重点: 1.从动盘扭转减振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变速器的功用、构造。 教学难点: 从动盘扭转减振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四章 离合器 第二节 摩擦离合器 (20分钟) 讲解从动盘和扭转减振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讲清扭转减振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备注: 器的作用。 第三节 离合器操纵机构(15分钟) 介绍机械操纵机构、液压操纵机构和助力操纵机构基本构造与原理。 第十五章 变速器与分动器 变速器功用、组成与分类(10分钟) 第一节 变速器的变速传动机构(50分钟) 讲清三轴式、两轴式变速传动机构的构造、传动路线和防止自动跳档的结构措施,讲清三轴式与两轴式变速机构的区别。 小结(5分钟) 举例、多媒体、音像、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P39(14-5、14-6),P70(15-1) 从动盘扭转减振器的构造较复杂,一定要先讲清它的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讲解它的工作原理。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6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十五章 变速器与分动器 第二节 同步器; 第三节 变速器操纵机构;第四节 分动器 1.理解有、无同步器的换挡过程,掌握惯性锁环式同步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了解变速器操纵机构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掌握自锁装置、互锁装置和倒档锁的结构与作用; 3.了解分动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1. 惯性锁环式同步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 自锁装置、互锁装置和倒档锁的结构与作用; 教学难点: 惯性锁环式同步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 作业: 第十五章 变速器与分动器 第三节 同步器(30分钟) 讲解无同步器换挡过程,讲清惯性式同步器构造及工作原理。 第四节 变速器操纵机构(30分钟) 讲解变速器操纵机构的构造与原理,讲清自锁装置、互锁装置和倒档锁的结构与作用。 第五节 分动器 (10分钟) 放变速器音像资料(15分钟) 小结(5分钟) 作业和思考题: 1. 变速器的功用? 2. 锁环式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思考题:P70(15-2、15-3、15-4) 备注: 同步器的工作原理比较难理解,一定要结合动画讲清它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举例、多媒体、音像、板书、讲解 及方法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7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十六章 液力机械传动和机械式无级变速器 第一节 液力机械传动;第二节 机械式无级变速器 1.理解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理解液力变矩器变矩系数、液力变矩器传动比的含义; 2. 掌握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3.了解机械式无级变速器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1.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2.液力变矩器变矩系数、液力变矩器传动比的含义。 教学难点: 液力变矩器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教学 备注: 第十六章 液力机械传动和机械式无级变速器 第一节 液力机械传动(70分钟) 内容及方法

以实物展示与工作展开图相结合的方法,讲清液力变矩器的举例、实物展示、多工作原理,解释清楚液力变矩器效率低的原因;用板书的形式讲解行星齿轮式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机械式无级变速器(15分钟) 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小结(5分钟) 媒体、音像、板书、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作 业: 1. 液力机械变速器和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优点? 2. 液力耦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思考题:P97(16-1、16-2、16-3、16-4、16-5、16-6)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比较难理解,一定要结合液力变矩器工作展开示意图讲清楚它的变矩原理。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8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传动轴的结构及中间支承的作用; 2.理解准等速、等速万向节的结构及原理; 3.理解十字轴式万向节不等速特性; 第十七章 万向传动装置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万向节;第三节 传动轴和中间支承 4. 掌握十字轴万向节结构及实现准等速必备的条件; 5. 了解在转向驱动桥中RF节与VL节的结构区别与布置之处。 教学重点: 1. 十字轴万向节结构、不等速特性及实现准等速的条件; 2. 等速万向节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十字轴万向节工作特性。 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七章 万向传动装置 第一节 概述(15分钟 ) 讲解万向节的功用、组成、布置形式 第二节 万向节 (60分钟) 讲解十字轴式万向节、准等速万向节、球叉式等速万向节和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结构与原理,解释清楚十字轴式万向节不等速特性。 第三节 传动轴和中间支承 (20分钟 ) 讲清传动轴的结构与平衡方法,讲解中间支承的结构与必要性。 小结(5分钟) 方法及手段 教 学内容及方法 备注:

举例、多媒体、音像、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P116(17-1、17-2、17-3、17-4、17-5) 十字轴式万向节的运动特性是个难点,一定要结合速度的分解图讲清楚主动叉平面在铅垂位置,且十字轴平面与主动轴轴线垂直时从动轴的转速大于主动轴的转速;而主动叉平面在水平位置,且十字轴平面与从动轴轴线垂直时从动轴的转速小于主动轴的转速;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19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十八章 驱动桥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主减速器;第三节差速器; 第四节 半轴与桥壳 1.掌握单级主减速器的结构及啮合间隙与轴承预紧度的调节; 2. 了解差速器的功用及类型; 3.掌握半轴的支承型式,了解桥壳的结构; 教学重点: 1. 单级主减速器结构及工作情况; 2. 主减速器工作情况; 3.普通行星齿轮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 4.半轴的支承型式。 教学难点: 普通行星齿轮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 教学基本内容 第十八章 驱动桥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作 业: 的原理。 第一节 概述(10分钟) (驱动桥的功用、组成、分类) 第二节 主减速器(40分钟) (螺旋锥齿轮主减速器,轮边减速器) 第三节 差速器 (40分钟) (差速器功用及分类,对称式行星齿轮差速器,高摩擦自锁式差速器) 第四节 半轴与桥壳(10分钟) (半轴,桥壳) 作业和思考题: 1. 主减速器轴承预紧度与主从动锥齿轮啮合间隙的调整过程? 2. 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思考题:P156(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14、18-15、18-16) 备注:差速器的运动学特性及动力学特性是个难点,一定要结合板书与多媒体的图来讲清楚差速不差矩 举例、多媒体、音像、讲解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20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19章 汽车行驶系概述,第20章 车架 19章和20章全部节次 1.掌握汽车行驶系的功用、组成、分类和总体布置形式,了解履带式行驶系的特殊性; 2.掌握常见载重车和轿车悬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非常见悬架的基本特征; 3.掌握车轮及轮胎的构造、编号规则 4.掌握载重车的车架构造和轿车承载式车身总体构造。 教学重点: 1.汽车轮式行驶系的主要组成及各部分的功用; 2.载重车的边梁式车架的主要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1. 履带式汽车行驶系统 2. 轿车及大型客车的承载式车身 教学基本内容 第19章 汽车行驶系概述 (50分钟)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 一、行驶系的功用 二、行驶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三、轮式汽车行驶系统 四、其他汽车行驶系统 第20章 车架 (45分钟) 一、载重车的车架 边梁式车架,中梁式车架,综合式车架 二、轿车的承载式车身 小结 (5分钟) 板书、多媒体、音像、讲解 法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160页,19-1,19-2; 168页,20-3,20-6 备注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21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21章 车桥与车轮 第一节 车桥;第二节车轮与轮胎 1. 熟悉转向桥、转向驱动桥的结构特点,掌握转向轮定位的内容、形成及作用。 2.掌握车轮的基本构造和编号规则; 3. 了解斜交胎和子午线轮胎的基本构造特点,掌握轮胎编号中各项的意义和各种轮胎的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 1. 转向轮定位的内容、形成及作用 2. 车轮及轮胎的基本构造、编号规则、使用范围 3. 轮胎与轮辋的配对选用 教学难点 1. 转向轮定位参数的作用及其力学原理 2. 汽车轮胎的构造、编号规则及性能 教学基本内容 第21章 车桥与车轮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 车桥 (45分钟) 一、 转向桥的构造 二、 转向驱动桥 三、 转向轮定位 第二节 车轮与轮胎 (50分钟) 一、车轮的基本构造及轮辋的标注规则 二、轮胎的基本构造 三、轮胎规格标记方法 四、轮胎与轮辋的配对选用 小结(5分钟) 板书、多媒体、实物、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197页,21-1、21-2、21-6、21-8、21-10 备注:车轮(包括轮毂、轮辐、轮辋和轮胎)是汽车的最重要总成之一。工作状态较恶劣。一定要讲清楚轮辋与轮胎的编号规则,及其配对选用方法。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22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22章 悬架 第一节~第七节 1. 了解常见弹性元件的类型;掌握钢板弹簧和螺旋弹簧的构造和特点,了解空气弹簧的基本特点; 2.掌握双向筒式减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 掌握板簧式费独立悬架的构造和工作特点,掌握麦克弗逊独立悬架的构造和工作特点。 4. 了解空气弹簧式、扭杆弹簧式独立悬架的基本构造和工作特点。 教学重点: 1. 钢板弹簧、螺旋弹簧、空气弹簧的结构和性能; 2. 筒式减震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 钢板弹簧悬架和麦克弗逊悬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基本参数和性能 教学难点 1.筒式减振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各种不同结构悬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教学基本内容 第22章 悬架 第一节 概述(10分钟) (悬架的功用、组成、分类)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二节 弹性元件(30分钟) (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空气弹簧油气弹簧、橡胶弹簧) 第三节 减振器(15分钟) (筒式减振器、新型减振器) 第四节 非独立悬架(10分钟) (纵置板簧式非独立悬架) 第五节 独立悬架(20分钟) (麦克弗逊式、杆系式、横向稳定杆) 第六节 平衡悬架 主动悬架 半主动悬架 (10分钟) 小结(5分钟) 板书、多媒体、实物、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243页,22-1,22-2,22-4,22-5 备注: 悬架是汽车上另一个工作条件最恶劣的总成之一。传递力复杂,结构形式多样。讲课时一定要抓住悬架最基本的要求和各种结构的悬架是如何满足其基本要求这条主线来阐述。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23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23章 汽车转向系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转向操纵机构,第三节 转向器(上) 1.了解转向系的功用和类型,掌握转弯时内外轮转角关系式及其推导过程; 2.熟悉机械转向系操纵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学原理; 3.掌握转向器效率、转向器传动比的定义及其对转向性能的影响; 4.掌握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蜗杆曲柄指销式转向器结构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基本概念:转向系传动比、转向器传动比、内外轮转角关系、转向器正、逆效率、转向梯形等; 2.基本结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转向操纵机构主要部件、转向传动机构主要部件 教学难点 转向器正、逆效率、转向梯形等基本概念及其对转向性能的影响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构造 教学基本内容 第23章 汽车转向系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 概述(20分钟)) (转向系类型、组成;转向系传动比、转向内外轮转角关系) 第二节 转向操纵机构(20分钟) (组成、主要部件结构) 第三节 转向器(55分钟) (转向器正、逆效率,转向器传动比,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小结(5分钟) 板书、多媒体、实物、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281页,23-1、23-4、23-5 备注: 本次课内容较多,涉及的基本概念也多,转向器的结构也比较复杂。讲述时一要专著重点,二要抓紧时间。否则,会拖堂。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24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23章 汽车转向系(下) 第四节 转向器,第五节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第六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1.掌握循环球式转向器的构造和特点,了解蜗杆曲柄肖式转向器的基本结构; 2.熟悉两种动力助力转向的整体构造和原理,了解常流式液压助力转向装置的工作过程; 3.了解滑阀式整体动力转向器构造; 4.掌握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组成和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1. 循环球式转向器的构造、工作原理; 2. 液压助力转向的整体构造和工作原理 3. 电动助力转向整体组成和性能特点 教学难点 1.循环球式转向器间隙调整和变传动比的原理; 2.常流式液压助力转向的滑动控制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第23章 汽车转向系(下)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四节 转向器(35分钟) (循环球式转向器构造与工作原理,蜗杆曲柄指肖式转向器的构造域工作原理) 第五节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35分钟) (常流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整体构造,滑阀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第六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25分钟) 小结(5分钟) 板书、多媒体、实物、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281页,23-9、23-10 备注: 本次课内容较多,涉及的基本概念也多,转向器的结构也比较复杂。讲述时一要抓住重点,二要抓紧时间。否则,会拖堂。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25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24章 汽车制动系(上)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制动器,第三节 人力制动系统 1. 掌握汽车制动系统的作用、组成、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 2. 掌握蹄/鼓式制动器和钳/盘式制动器的构造和性能特点;了解各种增力蹄/鼓式制动器的特点; 3. 熟悉人力制动系(行车河驻车)的整体组成和多管路的概念; 4. 掌握人力制动系中主要总成(总泵、分泵等)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1. 汽车制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 两种常见制动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3. 制动管路的多管路的概念和必要性; 4. 双管路用制动总泵和分泵的工作与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 两种常见的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调整方法 2. 制动总泵的构造、工作原理及操纵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24章 汽车制动系(上) 教学内容及 第一节 概述(20分钟) (制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作用、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制动器(40分钟) (蹄/鼓式制动器的基本构造,具有增力作用的鼓式制动器,钳/盘式制动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第三节 人力制动系统(35分钟) (人力机械式驻车制动系统,人力液压行车制动系统,双管路制动总泵与分泵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制动液简介) 小结(5分钟) 板书、多媒体、实物、讲解 方法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370页,24-1、24-1、24-3、24-4、24-5、24-6 备注: 本次课涉及内容很多,而且重要内容多。因制动系统涉及行车安全,所以一定向学生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26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掌握伺服制动系统中“助力”和“增压”的概念,熟悉真空助力器和真空增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双管路气压制动系统的管路布置原理,了解液压动力制动和气顶液动力制动管路的工作原理; 3. 掌握双管路气压制动管路中主要总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 了解动力制动与人力制动不同特点及适用对象。 第24章 汽车制动系(中) 第四节 伺服制动系统,第五节 动力制动系统 教学重点: 1. 伺服制动系统中“助力”和“增压”的概念,真空助力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双管路气压制动系统的管路布置原理; 3. 双管路气压制动管路中主要总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 真空助力器构造及与双腔串联液压总泵协同工作过程; 2. 双管路气压制动管路中主要总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例如制动控制阀、手控阀、继动阀等 教学基本内容 第24章 汽车制动系(中) 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四节 伺服制动系统(30分钟) (伺服制动的基本概念,助力式伺服制动及真空助力器,增压式伺服制动及真空增压器) 第五节 动力制动系统(65分钟) (双管路气压制动回路,动力液压制动回路,气顶液制动回路,空压机与调压阀,制动控制阀,手控阀,继动阀,快放阀,双向阀,制动气室) 小结(5分钟) 板书、多媒体、实物、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371页,24-7、24-10 备注: 本次课涉及内容很多,一定要突出重点。伺服制动中讲清楚真空助力器;制动管路抓住一种典型气压管路讲透;制动系统中阀类总成很多,要重点讲授一种双腔串联(或并联)制动控制阀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汽车概论》课程教案

授课课次 27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材章次及名称 教学节次及名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24章 汽车制动系(下) 第六节 制动力调解装置,第七节 制动防抱死系统(ABS) 1. 掌握制动力调节装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集中常见压力调节阀的作用、结构和原理; 2. 掌握制动防抱死系统的作用、重要性和最基本的工作原理; 3. 了解ABS的硬件(控制阀、传感器、电控单元)和软件(控制策略)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1. 制动力调节装置的名称、作用和工作原理; 2. ABS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 各种制动力调节阀的构造和调解原理; 2. ABS 的硬件构造和软件常识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24章 汽车制动系(下) 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七节 制动力调节装置(30分钟) (概述,限压阀,比例阀,感载阀,惯性阀) 第八节 制动防抱死系统(ABS)(50分钟) (概述,ABS的基本工作原理,ABS的控制阀,ABS的传感器及电控单元,ABS的控制策略简介) 放制动系音像(15分钟) 小结(5分钟) 板书、多媒体、实物、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教材371页,24-11 备注:本次课的内容属于汽车制动知识的扩展,以介绍为主。尤其是ABS的内容,还要在《汽车电气与电子控制》课程中学习。若时间紧张,可以适当压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