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开笔礼”
——对正日渐时兴的“开笔礼”仪式的调查研究
学生:陈泓、蔡智颖、朱伟欣 指导老师:廖红鲜、蔡楚洁
一、 课题提出
一个已经销声匿迹多时的古老仪式——“开笔礼”,悄然间又如雨后春笋。许多地方陆续举行,许多报道开始评论。众说纷纭,各有千秋。那么,到底什么是“开笔礼”?这个仪式的发展概况如何?它的举行有没有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为此,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二、调查目的
1、通过对“开笔礼”现状的调查,了解“开笔礼”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 2、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开笔礼”的来龙去脉。
3、分析“开笔礼”的发展前景和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查计划
时间:学期末和寒假假期 对象:初中学生 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三天,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进行问卷调查,查阅资料文献、访问有关人员,了解“开笔礼”的举办情况及历史发展。
第二阶段:约四天,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整理调查资料,讨论、研究、分析调查结果。
第三阶段:约一周,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完成调查报告并提出建议。 四、调查情况 1、现状
我们的家乡,佛山市三水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区——森林公园,而其中的一个景点——孔圣园,其名声甚至远播佛山以外的广州、肇庆等地,因为在此,一个已经销声匿迹多时的古老仪式——“开笔礼”,悄然间犹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我们还发现,除孔圣园外,在其他许多地区,也陆续举行,许多报道也都开始了评论,褒贬不一,真是众说纷纭,各有千秋。那么,到底什么是“开笔礼”?这个仪式现今的发展概况如何?它将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为此,我们对现代的“开笔礼”进行了调查。
调查问卷部分题目 是否参加过“开笔礼” 参加过的同学认为举行“开笔礼”对人生是否有帮助 没参加过“开笔礼”,但认为有必要举行 是 15% 87% 32% 否 85% 13% 68% 如上表所示,在被调查的七年级、初二级学生当中,
我们发现参加过“开笔礼”的同学占总人数的15%。而在他们当中占87%的人都认为举行“开笔礼”对人生有帮助。而另外85%从未参加过“开笔礼”的被调查者有6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举行“开笔礼”。由调查结果看来,“开笔礼”这一活动对参加过的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对“开笔礼”是否了解成为决定被调查者态度的关键因素。所以调查结果的数据有较大的悬殊。为此,我们对“开笔礼”这一活动的起源进行了调查与探究,力求对此有较全面的了解。
2、起源
“开笔礼”起源于春秋孔子时代,它传统上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仪式的称谓,久远,是融合了心理学的一种儿童启蒙式,俗称“破蒙”。它是中国古代人生的首所谓“开笔”,就是开始学写文章。而“开孔庙的一种传统仪式,主要由拜(拜孔子(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
是中国它流传教育形次大礼,笔礼”是像),授理),教
(教读书,教认字,教执笔,教写字),赠(赠纪念品,如“开笔礼”相片, “开笔礼”证书,文房四宝,赠祝福语)等内容组成。传统而又庄重的开笔仪式,在古代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于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要意义,是庆贺人生进入一个学本领,学做人的新阶段。它既能表达为人父母对儿女成材的期望,也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开笔中接受勤学苦读、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现代“开笔礼”在古代礼仪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整衣冠:学童们换上长长的博士服,戴上神气的“官帽”。2.平步青云:学童迈上“开笔礼”的第一步——平步青云(桥)游泮池。学童们排成两行纵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跨过正对学宫的青云桥,预示今后“平步青云”。青云桥横跨,泮池里养着数条鲤鱼,小朋友们绕泮池一周,取“鲤鱼跃龙门”之意。之后,小朋友们步入明伦堂,听工作人员讲述孔母诞孔子前夜梦到麒麟以及孔子学琴的故事,并在启蒙老师带领下向孔子鞠躬,接受启蒙老师的教诲。3.状元巾洗脸。4.朱砂开智:由启蒙老师用朱砂在学童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又称开天眼,寓意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5.敲启智钟。6.启蒙描红:绝大多数学童都能在启蒙老师的指点下十分认真地进行描红。7.金桂树下许愿:学宫为每个学童准备了一条吉祥条幅,并用绳子拴了一个金橘,让学童将条幅扔上金桂树,美好心愿将来就会实现。
3、反响
可真没想到,“开笔礼”的自身有着如此绵延悠长的历史和如此重要的意义,怪不得它能像雨后春笋般萌发!针对社会各界对“开笔礼”复活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和褒贬不一的评论,我们在调查问卷当中也设计了相关的问题去了解同学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开笔礼”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谭璐丹同学说:“‘开笔礼’使人认识到崇尚孔子是必要的,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使人上进,也可使参加过“开笔礼”的小孩明白读书使人生的大事,不可以轻视。”范宏超同学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说:“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大贡献,‘开笔礼’使小孩认识到学习的重要,给参加过‘开笔礼’的孩子终身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另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它弊大于利。比如苏树彬同学认为:“这种形式浪费资源,容易使小朋友收到封建礼教的不良影响,带有迷信的成份。”
综合被调查者的意见,总的说来,前者认为,孔子是中国的伟人,而“开笔礼”则是崇尚孔子的行为,那么,以孔子为榜样,则会使更多不知“学习”为何物的小孩懂得学习的好处,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可以让他们提前感受一下凝重的学习气氛。第二,从“开笔礼”当中,能让孩子们了解和接触到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及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如“开笔礼”当中,孩童们听取了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的
典故后,能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并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如果他们对某一个典故感兴趣的话,也一定会尽力地去模仿。这样,就更能为孩童在以后养成优秀的行为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者认为,其一,“开笔礼”很容易就会被人误认为是宣传迷信思想的一种方式,使孩童认为有神庇佑就可以读书不用功而获取好成绩,到头来,“开笔礼”反倒会成为谋害这些孩童前途的凶手。其二,很多人认为“开笔礼”只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仪式,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和作用。因为参加仪式的孩子年龄太小,根本不懂得当中的意义,况且,举行“开笔礼”收取费用的做法,也使很多家庭对此有所不满,认为是浪费钱财。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大多是亲身经历过“开笔礼”的学生,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大多却没有参加过“开笔礼”,但对此有所了解的学生。有趣的是,我们在调查当中还发现,初二级的学生多数都认为“开笔礼”这一件事弊大于利,但七年级的调查结果却刚刚相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我们经过分析得出:七年级参加过“开笔礼”的人数比初二级要多。这恰好说明“开笔礼”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对参加者的影响与我们的调查结果是相一致的。另外,初二年级的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考虑问题已经比较全面了,他们普遍都认为成功要靠自己,而不是说拜一拜孔子就能心想事成,其中因这种观点而否认“开笔礼”的被调查者占了总人数的绝大部分。
4、前景
那么,“开笔礼”这一历史悠久的古老仪式是否有可能继续延续下去呢?结合调查的结果,我们的答案是:有的。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的国家,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他三个文明古国或衰落了或变异了的情况下,惟有中国以夺目的光辉仍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懂得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我国的新新人类对此却漠然视之,比如,别说是描红写毛笔字了,就是最简单的钢笔字,他们也都写得歪歪扭扭,七上八下的,更有的甚至连钢笔的正确握法也不懂。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从外国来的朋友想看一下我们的现场挥毫,而在此之中又没有一个人写得一手好字,那我们面子何存啊!所以,对于祖先留给我们的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当然,我们所说的弘扬并不是照抄照搬,在结合现今社会的特点之下,我们完全可以让昔日古老的仪式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那么,如何让“开笔礼”这一古老的仪式“青春长驻” 呢?
首先,收费的做法值得商讨的。其实,“开笔礼”本来是一种很纯洁的仪式,收取一点成本费用是可以理解,但有些商家却利用它来赚钱,比如某些地方仅一位小孩参加仪式就要收取几十元的费用,从而让这个仪式本质有些变味。所以为了避免种种现象的发生以及能让更多的孩子参加,我们觉得可适当地减低收费,又或者是对那些经济环境不太好的孩子采取免费的方式。这样,“开笔礼”将会更得人心。
其次,在“开笔礼”中,可以减少一些繁琐的细节。赋予这个仪式新鲜的血液,学生家长董生如是说:“‘开笔礼’不能只是一味的模仿,应该有新的内容,有时代的特色。”例如“平步青云”这个部分就可删除,因为这既花时间,又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有一些是有意义的,就应继续坚持下去,例如“描红写字”这个部分。因为孩子抓笔写字是一辈子的事,教其正确的姿势,对孩子日后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开笔礼”有着它自身的闪光点,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相信只要“开笔礼”不断地完善,那么这个传统不但能流传下来,而且还会越办越精彩!
五、收获与体会
这次对“开笔礼”的调查研究,前后经历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使我们对”开笔礼”有了进一步了解,它不仅培养了我们的交际能力,而且锻炼了我们的毅力。每次作访问的时候,一旦有新的观点,总让我们欣喜若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总之,无论对“开笔礼”的评价如何,单从近几年各地的举行情况来看,这一古老仪式已经开始复活了,并且朝着越演越烈的趋势发展,所以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在这不变的事实上,如何进一步地完善“开笔礼”,作一个正确的导航,使“开笔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开笔礼”,使其继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闪光点。
〖老师评析〗
“开笔礼”是一个古老的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了解“开笔礼”,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兴衰成败规律,而正确看待其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实用性。该研究报告是张泽韵、林素婷、卢根立同学辛勤劳动的结晶。他们通过对“开笔礼”的初步调查,写成调查报告,让人们对“开笔礼”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是否举办“开笔礼”以及如何举办等问题有较详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1、《广州众学童复古行“开笔礼”》摘自《西安日报》 2、《“开笔礼”是不健康的“复古”》摘自《人民网》 3、《“开笔礼”:寻找失落的人文》摘自《搜狐新闻》 4、《初中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参考网站:
1、http://www.xawb.com 2、http://news.tom.com 3、http://www.ycwb.com
调查问卷:
“开笔礼”调查问卷
班级 姓名
1、
你是否参加过“开笔礼”? A、是 B、否 2、
是否留下纪念性物品? A、是 B、否 3、
你认为参加“开笔礼”是否对你的人生发展有帮助?
A、是 B、否 4、
有什么帮助?
5、
你认为是否有必要举办“开笔礼”? A、是 B、否 6、
如果选“A”,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7、
如果选“B”,你认为有什么弊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