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 实习的性质与任务………………………………………(3) 2. 实习的目的与要求………………………………………(3) 3. 小组中角色………………………………………………(4) 二.内容 实习项目与程序 1.外业测量…………………………………………………(5) 2.内业计算…………………………………………………(6) 3.测绘地形图………………………………………………(10) 4.施工测量(放样)……………………………………… (10) 实习方法与测量精度 1.实习方法…………………………………………………(12) 2.精度………………………………………………………(12) 三. 结束语 一. 前 言 1. 实习的性质与任务 A.实习的性质 测量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基础实践内容之一,是工程测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训练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手段。通过地形图的测绘和建筑物的测设,增强测定和测设地面点位概念,提高应用地形图的能力,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的工程测量的问题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加强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 B.实习任务 1.控制点高程测量; 2.导线长度测量; 3.水平角度测量; 4.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2. 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1)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2)巩固和加深对测量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3)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及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量; (4)掌握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 (5)了解测量的组织计划、生产管理全过程,并为以后测图、读图和用图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更好的适用自身专业的需要; (6)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以及团结协 3. 小组中角色 在这次的测量实习中,我们组中队员都团结合作,在不同的环节都分配各自的任务,具体分配如表所示。 项目 高程测量 观测 记录 司尺 内业计算 周小亮,肖敏 肖敏 梁礼焯,吴昊 吴昊天,周天 小亮 角度测量与肖敏,周毓渊 梁礼焯, 距离 放样 梁礼焯,吴昊周毓渊 天 周毓渊,周小梁礼焯,肖敏 亮 周小亮,肖敏 周毓渊,周小亮 最后一步的地形图绘制主要由周小亮,肖敏完成,其余成员从旁协助,最后作出相应的修改。 二.实 习 项 目 与 程 序 1.外业测量 (1)测量控制点高程;用导线点代替高程控制点,用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各点的高程,高差闭合差应小于±12n(n为测站数),调整闭合差后计算出各点的高程。起算点的高程由指导教师现场指定。 (2)测量控制点间距离和测量闭合导线内角:在一般较平坦的地区,选定4~6导线点,连成闭合导线,按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即用皮尺往返丈量边长,其相对误差应小于l/2000;用测回法观测导线内角一测回,角度闭合差应小于±40n,导线全长相对闭相合差应小于1/2000,最后算出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值。坐标系统为假定坐标系统,由指导老师现场指定。 按照小组分配的任务,组员在各自岗位各自履行职责,确切完成任务。 2. 内业计算 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记录表 日期: 2010 年 12 月 28 日 天气: 晴 仪器型号: ____________ 组号: 土木094-6 观测者: 周毓渊、肖敏 记录者: 周小亮 司尺者: 吴昊天、梁礼焯 测 后 站编 号 上丝 前上丝 方向 及 尺号 黑面 (mm) 1371 红面 (mm) 6159 标 尺 读 数 K + 黑 减红(mm) 高 差 中 数 (m) 尺 1# 的 K1= -0.020 尺 2# 的 K= 备 注 尺 下丝 尺 下丝 后 距 视距差 1530 前 距 累计视距差 1535 后尺 1 前尺 2 后 - 前 -1 1213 1 1249 1391 6079 80 -1 31700 3100 1500 28600 3100 1400 -20 1334 0 后尺 2 前尺 1 后 - 前 6020 1 0.099 1169 2 1068 1233 6023 -3 33100 -100 33200 101 -3 4 3000 1655 1642 后尺 1 前尺 2 后 - 前 1455 6241 1 -0.0025 1281 3 1270 1456 6145 -2 37400 200 1489 37200 -1 1296 96 3 3200 1564 后尺 2 前尺 1 后 - 前 5986 -3 -0.0635 1100 4 1152 1359 6150 -4 38900 -2300 1505 41200 900 1550 -63 -164 1320 1 后尺 1 前尺 2 后 - 前 6110 6045 -3 -0.035 1135 5 1155 1355 -3 37000 -2500 1590 39500 -35 1385 65 0 -1600 1535 后尺 2 前尺 1 后 - 前 6072 0 0.056 1180 6 1125 1330 6115 2 41000 0 1610 41000 55 1360 -43 -2 -1600 1730 后尺 1 前尺 2 后 - 前 6145 2 -0.1125 1110 7 1230 1480 6170 -3 50000 0 1595 1070 50000 -110 -15 1333 1257 76 6020 6046 -26 5 -1600 1530 0983 54700 -3800 后尺 2 前尺 1 后 - 前 0 -2 2 0.075 8 52500 -2200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实测测站点名 数 (km) (m) 1 1 65.097×103 -0.020 距离 高差 改正数 (mm) 改正后高差(mm) 高 程 (m) 0.3818 -19.6182 10.487 10.4673812 2 63.724×103 0.0985 0.3738 98.8738 8 10.5662553 3 4 4 5 5 6 6 7 7 8 8 121.181×10 116.301×1073.701×103 -0.0025 0.4323 -2.0677 6 10.56418779.812×103 76.586×103 85.583×103 -0.0635 -0.035 0.4681 0.4492 0.5020 -63.0319 10.501156 -34.5508 56.5020 10.4666052 10.5231070.056 -0.1125 0.075 0.7107 0.6821 -111.7893 10.41131775.6821 10.487 导线测量外业记录表 日 期:2010 年 12 月 30 日 天气:晴 仪器型号: _________ 组号:土木094-6 观测者: 周毓渊 ,肖敏 记录者: 周小亮 参加者: 吴昊天,梁礼焯 测盘目水平度盘 读数 水平角 示意图及边长 点 位 标 半测回值 一测回值 ° ′ ° ′ ° ′ ″ 1 2 右 左 8 2 8 2 左 1 3 右 1 3 3 4 右 左 2 4 2 4 左 3 5 右 3 5 左 5 右 4 6 4 ″ ″ 边长名:d12 第一次=65.026m 第二次=65.053m 平 均=65.040m 边长名:d23 第一次=63.690m 第二次=63.667m 平 均=63.679m 边长名:d34 第一次=73.651m 第二次=73.655m 平 均=73.653m 边长名:d45 第一次=79.783m 第二次=79.781m 平 均=79.782m 边长名:d56 第一次=76.581m 第二次=76.585m 87 25 27 94 0 24 94 0 44 181 25 51 267 25 45 94 1 4 1 26 49 274 29 20 239 58 20 239 57 47 154 27 40 94 27 27 239 57 13 334 24 40 340 18 42 125 1 11 125 0 53 105 19 53 160 19 01 125 0 35 285 19 36 349 09 28 91 53 23 91 53 25 81 02 51 169 09 46 91 53 26 261 03 12 50 39 01 93 39 35 93 39 57 144 18 36 230 37 43 93 40 18 (-26'') (-26'') (-26'') (-26'') (-26'') 6 左 5 7 6 右 5 7 左 6 8 7 右 6 8 左 7 1 8 右 7 1 324 18 01 345 48 11 265 28 01 265 28 27 251 16 12 165 47 12 265 28 53 71 16 05 125 50 32 84 35 00 84 35 17 210 25 32 305 50 19 84 35 33 30 25 52 85 22 04 85 26 54 85 26 57 170 48 58 265 22 00 85 26 59 350 48 59 (-26'') 平 均=76.583m 边长名:d67 第一次=83.580m 第二次=83.580m 平 均=83.580m 边长名:d78 (-26'') 第一次=121.203m 第二次=121.201m 平 均=121.202m 边长名:d81 (-26'') 第一次=116.329m 第二次=116.326m 平 均=1116.328m 导 线 坐 标 计 算 表 工程地点:11栋教学楼和机械楼 计算日期:_2011_年__1__月__8___日 仪器型号:_仪器编号:_ 班级:土木094 小组:六 计算者:周小亮、梁礼焯 角 点号 观测角 (右角) (°′″) 度 改正数 (″) 改正后 角 度 (°′″) 坐标 方位角 α 距离 D (m) Δx (m) Δy (m) Δx (m) Δy (m) x (m) y (m) 坐标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坐标增量 坐 标 值 2 2 3 4=2+3 5 6 7 8 9 10 11 12 161 11 90790.7619 38807.4476 65.097 1 94 0 34 -16 94 0 18 20.993 -61.619 -5 +34 20.988 -61.585 90811.7499 38745.8626 13 247 10 55 116.301 -107.199 -6 -45.102 +34 -107.205 -45.068 90704.5449 38700.7946 115.123 90666.5669 38815.9176 8 85 26 47 -16 85 26 31 341 44 24 121.191 -37.973 115.088 -5 +35 -37.978 7 84 35 07 -15 84 34 52 77 9 32 83.583 +81.493 18.576 -6 +34 81.487 18.61 6 265 28 17 -16 265 28 1 351 41 31 76.586 -11.066 75.782 -5 +35 90748.0539 -11.071 75.817 90736.9829 38834.5276 5 93 39 47 -16 93 39 31 78 2 0 79.812 +78.078 16.548 -5 +34 78.073 16.582 38910.3446 38926.9266 4 91 53 15 -16 91 52 59 166 9 1 73.701 90815.0559 17.637 -71.524 90832.6929 +17.642 -71.558 -5 +34 3 125 0 43 -16 125 0 27 221 8 34 63.724 -41.926 -47.989 -5 +34 -41.931 -47.955 38855.4026 2 239 57 37 -16 239 57 21 161 11 13 90790.7619 38807.4476 2 07 127 ∑D= 679.995 0.042 -0.274 略图 f = 127 fx= 0.042 fy=-0.274 f容60\"n 170 导线全长闭合差 f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容许值=fx2fy20.2772 1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K2000fD1/2453 3.测绘地形图: (1)将坐标范围内的控制点标定到图纸上; (2)根据控制点周围的地物地貌测量某些点的高程,再标在图纸上。将导线范围内的建筑物主要角点测出,标注在图纸上。路灯,沙井盖,草坪等都要一一测其距离等。 (3)对所测的记录数据整理汇总,最后画出所测区域地形图。 4.施工测量(放样) 设计建筑物 1. 我们设计的建筑物尺寸为5m×10m,,具体位置已经在CAD地形图上标出。我们小组选择控制点1、8作为建筑基点,1、8点的坐标和高程数据如下: 建筑物放样 控制点起算数据 X 点名 (m) 1 8 38745.7780 38791.0091 Y (m) 90811.7717 90704.4980 2. 放样方法如下: 1. 首先在控制点1安置经纬仪,整平后瞄准另一控制点8,调整度盘为0; 2. 旋转90°定好方向,然后用皮尺拉出20m,定出第一个点,打下木桩;拉出30m第二桩点; 3. 在木桩1、2上精确定位,画出十字丝; 4. 把仪器移至第一桩点位置,后视方向定C方向,再旋转90°,皮尺拉出10m,定出第三点; 5. 同理定出第四个点; 6. 一切测量数据记录后,拔掉木桩,归还仪器。 测设建筑物角点,需要的放样角度和距离数据如下: 建筑物放样数据 点名 X Y S (m) (m) (m) A 38731.2374 90808.0876 10.002 B 38727.3860 90798.8591 5.003 C 38722.7718 90800.7847 10.000 D 38726.6231 90810.0133 5.004 A 38731.2374 90808.0876 距离检验分析数据 实测与设计实测边长 设计边长 起点点名 终点点名 (m) (m) (mm) A B C D B C D A 10.002 5.003 10.000 5.004 10.000 5.000 10.000 5.000 0.002 0.003 0.000 0.004 边长之差 高差检验分析数据 设计高程 点名 实测高程(m) (m) 实测与设计 高程之差(mm) 1 A B C D A 1 10.487 10.654 10.635 10.598 10.613 10.654 10.487 10.625 29 10 -27 -12 结论:放样作为测量中的一个主要目的,其位置准确性关系到建筑物的是否正确被建造起来,所以在放样中每一步骤都要十分细致。 实习方法与测量精度 1.高程测量的方法 (1)水准仪架在两个控制点的中间,距离两点大致相等。在前后两点各立水准尺一把。 (2)望远镜对准水准尺并推动,再将水准仪调平,调节三个脚螺旋,使得圆水准器旗袍居中,然后微调倾螺旋,从左边的窗口看到水准管的气泡闭合。 (3)调水平微动螺旋,使得十子丝在水准尺上测得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 (4)三脚架架腿抬高或降低,重新测量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测得高差不得超过5mm,否则重测。 2.角度测量的方法 (1)经纬仪架在控制点上,用脚螺旋进行对中,再伸缩架腿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调节脚螺旋使得水准管气泡也居中。通过对中器观察是否对中,否则反复调平。 (2)望远镜调成盘左,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使得十字丝瞄准目标,把配置度盘的按钮拔出,记下读数。顺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读出右面的读数,记录读数。 (3)望远镜调成盘右,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是的十字丝瞄准目标,把配置度盘的按钮拔出,记下读数。逆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读出左边的读数,记录读数。 3.距离测量的方法 (1)用前面的方法将经纬仪对中整平,再进行定线。 (2)然后用钢尺沿着路线测出导线长度。 (3)往返各测一次,两次距离的相对误差不能超过三千分之一,否则重测。 4. 测量精度 1.距离往返测量相对误差不超过1/3000; 2.水准仪高差测量中高差闭合差在容许值±12vn mm或±40L mm范围内; 3.测内角时一测回中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不得超过±40``。 三. 结 束 语 12月27号,我们正式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工程测量实习”,在此之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说明了测量任务和测量的实际意义及重要性。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了测区是我们学院建筑楼。在这个已经步入冬天的时节,天气虽然不是很好,冷风刺骨,但我们还是安安心心的测量,抓紧时间实习,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们每一天都在加班的努力,尽管很累,很辛苦,可我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同时我们也在实习中感觉到了充实。 实际操作对我们来说还是模糊的,这次实习就是对我们整个学期以来本科目的一次大检验。我们把这次实习当做我们以后工作的一次磨练,把我们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我们的缺陷。 测量是一项务实求真的工作,半点马虎都不行, 我们在测量实习中必须保持数据的原始性,这也是很重要的。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我们得反复校核 对各个测点的数据是否正确。我们在测量中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错误,比如读数不够准确,气泡没居中等等,都会引起一些误差。因此,我们在测量中内业计算和测量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测量也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测量学的学习和实习,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测量学的轮廓。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同时也认识到小组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测量的步骤。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光学经纬仪、全站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的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校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方面:仪器误差、外界影响误差(如温度、大气折射等)、观测误差。了解如何避免测量结果误差,最大限度的就是减少误差的出现,即要做到: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数等来减少误差。除此之外,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带局部”、“先控制后碎步”、“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工程实践,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步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一周多以来,我们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观测、记录、计算、描点......我们分工合作,力求更好地完成任务。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和疑难:如 (1)立标尺时,标尺除立直外,还要选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选点就非常重要,同时并菲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时间浪费,而且会因点多而产生较大的误差。 (2)在用水准仪和全站仪测量的过程中,气泡的居中也会产生误差,十字丝的对准的等 (3)计算问题。计算必须两个人来完成,一个初步计算,一个校核。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我们不断的重复检验中算出了正确的数据,尽量的减少了误差的出现。 这次实习,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让我更好的掌握了测量的基本功和测量的一些要素,同时也促进了与同学间的交往,使我懂得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以及仪器使用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