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一、“错误”困扰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当天的课业情况,我在平时批阅学生作业时常常把作业分类来叠放,第一类是得“优”的作业,第二类是学生自己能更正的,教师只要再次批改就能过关的,第三类是需要师生面对面辅导的。我发现:在一个60多人的班级中,平均每次作业错误率为15%。如果教师担任2个班的数学教学,平均每人每天就要与很多错误纠缠。无休止地纠错不仅浪费了教师不少时间,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减少学习中的错误呢?
二、寻“错”问“缘”
就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他们的自制力、判断力、观察力都有待提高。在数与代数方面,学生的计算失误率较高,尤其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口算、笔算、估算等算法。在计算“28+63-37=()”这道题时,学生出现算式抄错、运算符号出错、进位退位失误等多种问题。低年级计算的转折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单纯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在无法接受凑十法的学生偶尔还能凭借手指进行。而到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对20以内的加减法不熟悉的学生就无从下手了,于是错误就产生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决定了错误在所难免。课改后,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提高,而教学时间却减少了。每周5节课,学生的旧知识未曾消化,新知识又出现了,这使得师生频繁穿梭于错误之间。那么,教师应如何面对这些错误呢?
三、对“错”下“药”
1.防错于课前,预见学习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
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教学“空间与图形”第一
部分知识“认识物体与图形”前,教师就要预见到学生可能会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所混淆,因此要多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帮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但有时只呈现正例还不能说明问题,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教学圆柱体时,教师要是能在呈现正例后,再出示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但中间部分是鼓出来的图形,问学生:“这是圆柱体吗?”学生不仅能概括出圆柱体有两个一样的圆面,还明白了圆柱体两边看过去是直直的。教学过程中的预见,能给教师减少许多麻烦。因此备课时,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揣摩例题里的小提示、小问题等,同时还要琢磨学生的心理过程,使学生预先明了容易出错之处,从而防患于未然。
2.防错于课中,教学方法要有前瞻性
(1)放大错误,适当过度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仅仅达到刚能回忆的程度是不够的,必须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对于某些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过度地学生。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学生被几时几分搞得晕头转向。因为乘法口诀还没学,几个5是多少,学生无法快速说出来,常常想了半天,结果是错的。无奈之下,我用小黑板画了个最大的钟面,并让学生一格五、二格十、三格十五地背起来,还用卡纸做了时针和分针摆出时间让学生快速说一说,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关于几时几分的错误就少多了。
(2)将错就错,合理利用生成资源。教学二年级下册问题“面包师傅做了54个面包,卖了22个,又卖了8个,还剩多少个?”时,学生在交流汇报算法的过程中,有的用54-8=46、46-22=24;有的说用综合算式:54-8-22=24;还有的说用8+22=30、54-30=24。另有一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说:“我有一种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8+22-30=24。”他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质问:“8+22-30=24不等于24,而是等于0呀!” 我问:“那该怎么列综合算式呢?”又有一个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54-8+20=24。”我请学生仔细算算,学生们很纳闷:“不对呀,卖了20,怎么变成加20呢?得数变成64了。”我又说:“请小朋友们想想在8+22=30,54-30=24中,我们刚才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有办法只加两笔就能把54-8+20=24这个算式变正确?”这下看过书的学生开心地叫着:“用括号!”我说:“是的,小括号对我们一点儿不陌生,但把小括号用于我们的数学算式,这还是头一次。小括号用在算式中有什么用处呢?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来研究。”在这节课里,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生成,不仅顺利地引出课题,而且让学生明白了小括号的作用。
3.防错于课后,总结讲评要有针对性
每天的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尽早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引起的错误,应加强他们认真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学生多数查不出自身的毛病,我还不能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自查作业,静静地思考自己错误的原因。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的问题,教师要总结出典型错误,集中讲评或是同伴互查。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正确对待错误,认真分析,有效预防和控制错误,既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节约教学时间,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