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张2010年第3期 --——299--—— 煜,臧维玲,刘永士,等.凡纳滨对虾室内外高密度养殖池‘水质状况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0(3):299—302 凡纳滨对虾室内外高密度养殖池水质状况比较 张 煜 ,臧维玲 ,刘永士 ,侯文杰 ,戴习林 ,杨 明 ,丁福江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2.上海申漕特种水产开发公司,上海201516) 摘要:通过凡纳滨对虾室内、外高密度淡化养殖试验,探讨了室内外养殖池水质变化及溶氧收支特点。结果表 明,养殖周期内室内池NO 一一N平均值为0.342 mg/L、NO 一一N为11.976 mg/L,极限著高于室外池(0.205、 0.287 mg/L,P<0.01),pH值(8.13)和NH3一N (0.053 mg/L)则极显著低于室外池(8.93、0.216 mg/L,P<0.O1), 室内、外池的DO(6.64、6.60 mg/L)和CODM (17.30、17.83 mg/L)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外池的主要水 质指标基本控制在对虾合适生长范围。室内、外试验池溶氧收支特点:室外池溶氧收大于支,水柱水呼吸为主要耗氧 因子;室内池机械增氧能满足耗氧需求,虾呼吸为主要耗氧因子。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水质指标;溶解氧;耗氧;高密度养殖 中图分类号:¥95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0)03—0299—03 由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快、抗逆境 钢架结构,内衬透明塑料薄膜和灰色条纹帘幕,帘幕可自动收 启,用于调节光强和保温。池壁自距底1.00 m处逐渐向池底 倾斜,呈斜坡状,距2条宽边1/3处的池底各横开400 cm×30 cn ×30 em的沟槽,槽顶盖筛绢网罩,沟槽出口与排污管连 与病害能力强、对营养要求较低、肉味鲜美等特点,目前已成 为国内外养殖业和水产品市场深受欢迎的优良品种 。 。但 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过高与养殖用水遭受污染,严重影响了 凡纳滨对虾养殖水环境,其中溶解氧、氨氮与亚硝态氮等常成 为难以控制的水质因子 的重要研究内容 。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水环境调控 接,开启沟槽阀门可进行排污。池底中央隆起向两边倾斜,便 于污物排放。W3池为具泥底、水泥池壁的露天养殖池 (68.39 m×26.63 m×2.52 In),面积1 821.23 hm 。进水口 水平,室内外高密度养殖池水环境调控已成为国内外水产业 。其中臧维玲等研究了室内高密度养虾 与暗沉淀室管道相连,用于向池中添加经预处理的河水。 试验用水均为经3 d以上暗沉淀与漂白粉精(10 mg/L) 消毒的预处理河水。 鉴于室内养殖试验池结构、设施与管理等均优于室外试 验池,故N2池布苗密度为720尾/m (809尾/m ),远高于 W3池110尾/m (117尾/m ),布苗简况见表1。 表1试验池基本情况 池水环境的调控技术 。为有效提高养虾池重要水质因 子——溶解氧含量,一些学者重点研究了养殖池溶氧收支状 况,如徐宁等研究了海水养殖塘溶氧平衡 …,刘海英等研究 了对虾工厂化与土池养殖池溶氧消耗状况 。但对室内外 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封闭式淡化养殖池水质变化状况的对比研 究报道较少见。本研究在多年开展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封闭式 养殖试验与生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方式调控室内外凡纳滨 对虾高密度封闭式养殖池的水质测定结果,分析了室内外养 殖池水质变化与溶氧收支状况的不同特点,研究结果可为高 密度养虾方式的选择、养殖池水质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池、试验用水与布苗简况 1.2 养殖试验池设备与水环境调控方法 试验在上海申漕特种水产开发公司进行,采用多年开展 高密度养虾科研试验所用的养虾池、设施与水环境调控方法。 试验池为室内2号工厂化养虾池(简称N2池)与室外3号池 (简称W3池)。N2池为温室具跑道式结构的水泥池 (47.45 m×14.80 m×1.68 m),面积702.26 m ,顶部为玻璃 收稿日期:2009~09—08 基金项目:上海市创新行动计划(编号:0639191 12、073919102);上海 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编号:073919102)。 1.2.1养殖试验池设备N2池中央张挂帆布(37.65 m× 1.70 m)将试验池分为2部分,帆布距池两宽边各为5.00 m。 4台新型微泡曝气增氧器分别安装在帆布两端左右侧、距相 应宽边2.00 m处池底,同时池底分散布放增氧充气石(2 500 只/hm )。池内按400片/hm 挂放预先培养生物膜的水质净 化网(5.25 m×0.90 m,简称净水网),用于净化水质,菱形网 孔边系有易为氨化菌、硝化菌等微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的尼 龙丝,是微生物良好的附着基 。池口对角两边分别架有底 部具孑L钢丝网简易过滤器,池水由泵抽人过滤器,经滤器底孑L 再流回虾池。W3池内安装2台叶轮式增氧机(0.75 kW),视 水质及鱼虾生长状况适时由排水口排污。 1.2.2养殖池水环境调控方法试验池以低水位(60 cm) 布苗,初始水盐度以食盐调为0.13%。前30 d逐渐添加淡水 作者简介:张煜(1983一),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渔业水环境及其调 控研究。E—mail:yuzl199@yahoo.tom.cn。 通信作者:戴习林,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技术。E—mail:xldm @shou.edu.cn 一30o一 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3期 转为淡水。在养殖周期内,试验池均不换水、不用药,仅补充 氧量与黑瓶溶解氧量之差为水呼吸耗氧量Q (水中化学物质 氧化与水生生物和细菌呼吸耗氧量之和)。 每平方米水面下 (m)水深水柱的日均毛产氧量或水呼 蒸发与排污损失水量。养殖约至40 d时,根据pH值监测结 果适时向池中泼洒生石灰液以维持合适pH值。 N2池用微泡曝气增氧器和增氧充气石增氧,养殖中后 期,根据每天溶氧监测值确定增氧机开启时间;每10 d按10 mg/L泼洒复合微生物制剂;池水TAN(总氨氮)、NO 一一N、 COD (耗氧量)等主要通过净水网、金鱼藻与排污等予以调 吸耗氧量Q水柱为Q X h,Q为每天每升水体毛产氧量或水呼吸 耗氧量。 因N2池为水泥结构,池中安装微泡增氧器与增氧充气 石,池水混合较均匀,也仅采水面下20~40 cm处水样测定池 中水呼吸耗氧,以Q X h作为全池水柱水呼吸耗氧量。 控,当净水网吸附污物过多时,及时分批取出漂洗,同时视水 质和悬浮物状况适时排污。 W3池主要由增氧机和藻类光合作用增氧,中后期视水 质监测结果确定增氧机开启时间以及通过排水口的排污量。 1.3试验池日常管理 1.4.3底泥呼吸耗氧W3池底质耗氧量采用臧维玲等所 报道底质耗氧测定器、测定方法与耗氧量计算法” 测定计 算,池中黑白瓶挂放与其同时进行。 2结果与讨论 试验期间,每10 d测定水质指标和对虾生长状况,按 6次/d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定时观察虾摄食、活动和残饵等 情况。 1.4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1 室内外养殖试验池水质状况分析 养殖周期内,2试验池水质变化状况列于表2。表2表 明,因养殖池所处环境、水质调控设施和方式及布苗密度等不 同导致2池不同,水质指标间差异程度不一。经t检验,2池 对应水质指标间的差异如下:W3池NO:一一N、NO,一一N含 1.4.1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 水温、盐度、DO(溶解氧)用 Multi一350i型水质分析仪现场测定。其他常规水质指标及 测定方法为,pH值:B一4型pH值计;COD 碱性高锰酸钾 法;TAN:纳氏比色法;NO:一一N:重氮一偶氮比色法;NO,一 N:锌镉还原一重氮偶氮比色法 ;非离子氨氮(NH 一N ) 浓度由TAN浓度通过计算求得 。 量均远低于N2池(P<O.O1),N2池pH值、非离子氨氮(NH, 一N )则极显著低于W3池(P<0.01)。2池其余指标间均 养殖期间,N2池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使大量残饵、虾代 无显著性差异。 谢物等有机物悬浮于池水中,这些有机物经氧化分解产生了 1.4.2水柱呼吸耗氧测定水柱呼吸耗氧采用现场测定方 法。对于W3池,水深不足1.00 m,仅采取水面下20~40 cm处 水样。以修正碘量法测初始含氧量,并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 (各2个),挂于相应水层,24 h后取瓶测各瓶溶氧量 。 白瓶与黑瓶溶解氧量之差为毛产氧量Q (光合作用产 降低pH值的CO 等酸性物质。同时W3池具较强光合作 用,其pH值随养殖天数增多呈上升趋势,养殖至约40 d起, pH值始终在9.0以上,这正是室外养殖塘的特点之一。虽然 N2池中后期常泼洒石灰液,使其pH值变化较平缓,但上述2 种因素仍致使2池pH值呈极显著差异。 量),白瓶溶解氧量与初始含氧量之差为净产氧量Q ,初始含 表2室内外试验池水质变化状况 注:N2与W3分别为室内与室外养殖试验池。 有研究提出D6 3,NO 一一N对2.40 cm幼虾的安全值为 的10.5倍,同时pH值又极显著高于N2池,致使W3池NH 一3.80 mg/L,试验期间,N2池与W3池NO 一一N变化范围分 别为0.154—0.488 mg/L与0.001~1.155 mg/L,均在凡纳滨 对虾安全生长范围内 ’ 。N2池因挂放的净水网具良好的 TAN与NO 一一N转化作用 ,使试验期间TAN和NH 一N 均低于资料提出的TAN和NH,一N 对2.4 cm幼虾的安全 值(1.30、0.101 mg/L)” 。虽然2个池的TAN无显著性差 异,但因W3池初始水TAN含量甚高(1.539 rag/L),为N2池 N 含量极显著高于N2池。 虽然N2池布苗密度为W3池的6.5倍,试验期间无换 水,又无光合作用产氧;但有效的增氧设施使其溶氧量与室外 W3池同样维持在5.00 m L以上,2池平均含氧量分别为 (6.64±0.83)mg/L与(6.60±1.33)mg/L,这是2池获得养 殖成功的基本保证。可见2池设施、管理与所处环境等不同 导致了2池间水质指标的上述特点与差异。 张2.2试验池溶氧收支状况 煜等:凡纳滨对虾室内外高密度养殖池水质状况比较 量的78.7%、9.8%及11.5%。另外,W3有较强的光合作用, 表3为分别根据测定结果及资料提出的淡水养殖凡纳滨 对虾呼吸耗氧量,所计算的养殖21 d与40 d时2试验池产氧 毛产氧量达8.75 g/(m ・d)。王为东等报道 ,其土池养 殖斑节对虾布苗密度仅为W3池的34.5%,当养殖至41 d 时,水柱总耗氧量为W3池的67.1%。由此可见,水柱水呼吸 量及有关因子的耗氧量。N2池因增氧充气石与微泡曝气增 氧器的曝气搅动作用,使池底基本无沉积物,故未测得底质耗 氧,又因池中几乎无藻类存在,以致未能测得光合作用产氧 耗氧量随布苗密度增高而增大。显然,布苗密度增高,虾粪 便、代谢物以及残饵量等也相应增大,最终必导致水柱水呼吸 耗氧量增加。表3表明,养殖21 d与40 d时,N2池虾呼吸耗 氧量分别占64.2%和59.9%,表明虾呼吸为N2池主要耗氧 量,因此N2池所需溶解氧主要由机械增氧提供,其耗氧量仅 包含水呼吸与虾呼吸耗氧。养殖至40 d时,N2池水柱总耗 氧量[10.61 g/(rn ・d)]远高于W3池[6.51 g/(m ・d)], 这主要是因为N2池虾的放养密度高,虾呼吸耗氧量 因子,可见维持高密度养虾池合适溶氧量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因子。刘海英等在工厂化养虾中也得出同样的结果“ ,此应 [6.36 g/(m -d)]为W3池[0.64 g/(in ・d)]的9.9倍所 是室内高密度养殖耗氧的特点,与通常土池养虾以水呼吸耗 致;N2池2种耗氧因子分别占总耗氧量的40.1%与59.9%。 氧比例最高不同。如臧维玲等曾报道 ,室外中国对虾池水 W3池虽然包含底质耗氧,但因布苗密度低于前者(仅为前者 柱水呼吸耗氧量均占水柱总耗氧量的50.0%以上。表3表 的15.4%),故养殖至40 d时的水柱总耗氧量仅为前者的 明,W3池也呈现以水柱水呼吸耗氧(61.8%~78.7%)为主 61.4%。W3池水柱水呼吸、虾呼吸及底质耗氧分别占总耗氧 要耗氧因子的特点。 表3试验池每平方米水柱日产氧量与日耗氧量 由表3可知,W3池水柱毛产氧量[8.06~8.75 低于N2池,pH值与非离子氨氮(NH 一N )极显著高于N2 (g/m ・d)]远高于水体总耗氧量,即溶氧收大于支;N2池主 池,2池其余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N2池主要水质指标 要由机械增氧维持池内各耗氧因子需要。 NH,一N 、NO 一N、pH值、DO等均在虾合适生长范围,W3 2.3试验池养殖效果 池主要指标(除pH值、NH,一N )也基本处于虾合适生长范 82 d试验池养殖效果列于表4。由表4可知,2种水质凋 围,故2试验池均获得了较好养殖效果,但应设法降低室外虾 控模式下的N2与W3池收获虾平均体重分别为5.21 g和 池的pH值。 5.8O g,单位水体产量为2.03 kg/1"11 (2.14 kg/m )与 3.2试验池溶氧收支特点 0.31 kg/m (0.33 kg/m ),成活率分别为57.6%和51.7%。 W3池光合作用产氧量大于水体总耗氧量,水柱水呼吸 苗建春等以温室铺底膜池循环水养殖凡纳滨对虾150 d,单位 为主要耗氧因子;N2池主要由机械增氧满足耗氧需要,虾呼 水体最高产量为0.755 kg/m 181。Davis等报道,采用中途移 吸为主要耗氧因子,这是造成N2池水体总耗氧量大于W3池 池循环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密度分别为1 018、165尾/m ) 的主要原因。 161 d,单位水体产量分别为2.9和9.0 kg/m ,成活率89.8% 和56.4%[191。可见,试验期间试验池虽未曾换水与用药,但 参考文献 所采用的水环境管理、养殖方式和技术,可使养殖周期内池水 [1]邬国民.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00(8):8—9. 主要指标均符合对虾生长要求,池水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状 [2]李美真,张欣.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技术分析[J].中国水产, 况,因而获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2001(5):49—51. [3]张伟权.世界重要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简介[J].海 表4试验池对虾养殖产量状况 洋科学,1990(3):69—73. [4]李玉全,李健,王清印,等.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 生长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5,12(6):751—756. [5]祁真,杨京平,刘鹰.封闭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质动 态研究[J].水利渔业,2004,24(3):37—39. [6]曲克明,李勃生.对虾养殖生态环境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海 洋水产研究,2000,21(3):67—71. 3结论 [7]曲克明,陈碧娟,李秋芬,等.鱼虾混养对中国对虾养殖体系环境 的影响[J].水产学报,1999,23(增刊):39—45. 3.1 室内外养虾试验池水质主要差异 (下转第302页) 较强光合作用使W3池NO 一一N、NO 一N含量极限著 一302一 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3期 孙翰昌.水胺硫磷和三唑磷对草鱼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0(3):302—304 水胺硫磷和三唑磷对草鱼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 荆、翰昌 (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402168) 摘要:采用水胺硫磷和三唑磷对草鱼受精卵和初孵仔鱼进行毒性试验,探讨有机磷农药对鱼类早期胚胎发育的毒 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浓度高于5 ng/I 时,2种农药对草鱼胚胎均具有明显的致死、致畸等不良影响;低于这个浓度部 分胚胎可以正常发育;水胺硫磷和三唑磷对草鱼初孵仔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34和0.68 ns/L。这说明有机磷 农药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并且对于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草鱼初孵仔鱼阶段比受精卵胚胎发育阶段更加敏感。 关键词:水胺硫磷;三唑磷;草鱼;胚胎;仔鱼;毒性效应 中图分类号:X1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0 J03—0302—03 有机磷农药是一类高效农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 1.2饲养用水 机磷农药的生产量和使用量急剧增长,目前已经成为当今农 为了尽量避免自来水中所含物质干扰试验结果,整个试 林业使用最广泛的农药。然而,所使用的有机磷农药随雨水 验过程中的饲养用水为曝气充氧除氯24 h以上的重组水 。 冲刷等途径进人河流、湖泊和海洋,造成水体农药污染,对水 水中溶解氧质量浓度为5.5 mg/L以上,pH值8.25,水温 生生物造成威胁…。水胺硫磷(isocarbophos)和三唑磷(tri— (23.5±0.2)℃,总硬度为200—250 mg/L(以CaCO,计)。 azophos)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有机磷农药,鱼类 1.3试验药物 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期和仔鱼期是整个生活史中对各种药物 所用40%水胺硫磷乳油和20%三唑磷均为湖北省荆州 最为敏感的阶段,尤其在孵化出膜后对刺激性农药的污染最 市隆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试验前用蒸馏水将各试验药 为敏感 ,因此可以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胚胎和 物配成一定质量浓度的母液,再用过滤试验用水稀释成各种 初孵仔鱼为试验材料,研究水胺硫磷和三唑磷对草鱼胚胎发 浓度的试验用液(表1)。 育的毒性效应,旨在为生产上的健康养殖及渔业资源保护提 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表1 农药试验用液的浓度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胚胎 试验所用草鱼胚胎由莺庆市永川区双竹渔场提供。挑选 人工养殖条件下自然产卵受精、发育正常的受精卵用于毒性 试验。 1.4毒性试验 胚胎的毒性试验在1 ooo mL烧杯中进行,每个烧杯中放 收稿日期:2009—09—30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编号:KJ091215);重庆文理学院引 入200枚受精卵,每组3个平行。试验过程中用显微镜观察 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各试验组胚胎发育速率,记录各试验组孵化率、孵化时间及致 作者简介:孙翰昌(1978一),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水产应用生 死率。试验用液浓度梯度见表1,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药物。 物技术。E—mail:sunhanchangl99@163.corn。 试验过程中连续观察仔鱼的存活、生长发育及畸形情况,及时 (上接第301页) [14]臧维玲,戴习林,朱正国,等.中国对虾池溶解氧的收支平衡状 [8]曲克明,李秋芬,陈碧鹃,等.对虾养殖池生态环境的人工调控及 态[J].海洋学报,1995,l7(4):137—141. 其特征[J].黄渤海海洋,2000,18(3):72—80. [15]臧维玲,戴习林,朱正国,等.河口区中国对虾幼虾中间培育池 [9]臧维玲,戴习林,徐嘉波,等.室内凡纳滨对虾工, 化养殖循环水 水化学状况[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3,2(2):101—112. 调控技术与模式[J].水产学报,2008,32(5):749—757. [16]臧维玲,戴习林,罗春芳,等.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对凡纳滨对 f lO]徐宁,李德尚,董双林.海水养殖池塘溶氧平衡的实验研究 虾幼虾的毒性作用[J].水产科技情报,2005,32(增刊):42— [J].中国水产科学,1999,6(1):69—74. 46. [11]刘海英,曲克明,张前前,等.对虾工J一化养殖和土池养殖溶解 [17]王为东,臧维玲,戴习林,等.河口区斑节对虾淡化养殖塘溶氧 氧消耗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5,26(5):52—56. 收支平衡状况[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0,9(2):97—102. [12]臧维玲.养鱼水质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44— [18]苗建春,苗建青,苗建发.封闭循环式底膜池养殖南美白对虾高 96. 产技术的研究[J].齐鲁渔业,2004,21(4):3—4. [13]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9.IDavis D A,Arnold C R.The design,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of 220—221 a recirculating raceway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of marine shrimp [J].Aquaeulture Engineering,1998,17(3):19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