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性与信仰的矛盾——论克洛德的悲剧意义

人性与信仰的矛盾——论克洛德的悲剧意义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28卷 201 1年1 1月 第6期 Journal of Liaoni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一 itute Vo1.28 No.6 N0"4 2011 人性与信仰的矛盾 ——论克洛德的悲剧意义 刘向宏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I10032) 【摘要】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塑造丰富而复杂的人物形象并客观而准确地揭示社会演变的 潜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克洛德的悲剧形象揭露了宗教禁欲主义 的虚伪残忍,揭示了世俗的爱情必将消灭宗教禁欲制度的必然规律。克洛德不仅代表着他自身的性 格和命运,他的悲剧折更射出人性的深刻与复杂,远远超出了他个人悲剧命运的范畴,具有广泛而 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对知识的由渴求到厌倦、对信仰的从坚守到背弃、他人性的由善良到扭曲、他对 宿命的思索和反抗,使我们不得不反观自身的生存状态。因此,人性的泯灭与超越、道德的沦丧与坚 守、灵魂的玷污与净化、信仰的缺失与重构,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关键词】克洛德;人性;信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02(201 1)06—0067—03 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塑造丰富而复杂的人物形 要把这个罪恶或悲惨的印记留在古老的墙角上之后 象并客观而准确地揭示社会演变的潜流。雨果的《巴 才肯离开人世。”“正是由于这个单词,作者写下了这 黎圣母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克洛德是一 部著作。”在这里,雨果明确表述了他创作《巴黎圣母 个“概括了博学、知识、智慧之美”,【lI嘲’后被宗教异 院》的缘由。 化,挣扎在人性与信仰的矛盾中,最后走向毁灭的异 而写下’AN’ArKN(宿命)这个让人凛然心惊的 常丰富复杂的人物。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揭 单词的正是副主教克洛德。正是他悲惨的命运和痛苦 露了宗教禁欲主义的虚伪残忍,揭示了世俗的爱情必 的灵魂深深打动了作者,激起了作者无限的同情,引 将消灭宗教禁欲制度的必然规律。克洛德不仅代表 发了作者的创作冲动。这个充满矛盾的角色,是雨果 着他的性格和命运,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而且他的 倾注最多心血塑造的人物。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对 悲剧远远超出了个人悲剧命运的范畴,在更高层次上 克洛德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从他的童年一直写到他的 揭示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根源,并且给当代人直面文 死去。不仅写了他的外表、他的思想、他的博学,而且 学、直面人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省力和文学创作的灵 通过他的兄弟惹昂、养子伽西莫多、学生甘果瓦、情人 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艾丝美拉达,写出了他的亲情、他的善良、他的追求、 一、克洛德——《巴黎圣母院》的悲剧主人公 他的探索、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他的痛苦、他的失望、 在有些文学评论中,伽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被认 他的挣扎,他的毁灭和他的悲剧意义所蕴含的文学价 为是作品的主人公,而笔者认为,伽西莫多和艾丝美 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所不 拉达这两个人物只是雨果笔下概念化的传达作者美 能企及的,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真正的主人公。 学思想的好人形象。《巴黎圣母院》真正的主人公是 二、宗教信仰的克洛德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浮罗诺。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神父形象“蕴含着巨大而神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原序中写道:“几年以前,当 秘的悲剧力量和审美价值。 2xl㈣因为在西方,基督 本书作者去参观,或者不如说去探索圣母院的的时 教的观念由来已久,宗教情愫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 候,在那两座钟塔之一的暗角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 固。虽然宗教营造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却是圣洁美 个手刻的单词:’AN’ArKN(宿命)。这些字母所蕴含 好的理想天堂,通过信仰上帝来谋求灵魂的救赎是中 的悲惨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他多 世纪西方人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信仰是指对某 方寻思,尽力猜测那痛苦的灵魂是谁,他为什么一定 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 [收稿日期1 2011-09—09 [作者简介】刘向宏(1970一),女,满族,辽宁北镇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67 ・ 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便 奇丑无比的弃婴,被抛弃在街头,眼看要被一群人当 是追求这样的精神生活、信仰上帝的神职人员。 做灾难的象征烧死,克洛德怀着一种极大的怜悯心在 克洛德在孩童时代就被父母送去神学院当修道 人们的厌恶与诅咒声中收养了伽西莫多,给他洗礼, 士,克洛德的童年、少年是在弥撒书和词典中度过的。 找人喂养他,保护他,教他说话、念书、写字,把他抚养 少年时代的克洛德天资聪颖,专注好学,深刻而虔诚。 成人。伽西莫多亲切地称他为“父亲”。可怜的伽西莫 雨果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详尽描述了克洛德勤勉求学、 多,除了得到过艾丝美拉达的一口水外,他所得到的 积极上进的充满汗水和知识的青春。“每天,他总是第 人世间的温暖全部来自克洛德。 一个跑进神学院学习”,“在冬天里,呵着手指、跪在地 比埃尔・甘果瓦,一个贫苦的孤儿,历经生活的磨 在几乎走上邪路时,幸运地碰上了克洛德。克洛德 上学习”,“在十六岁上,这个青年教士在神学、经学、 难,教育学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比他年 教给他知识和学问,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懂得 龄和地位都高得多的教士和神甫”,“他经历了成为学 了从西塞罗的祈祷词到塞勒斯教派神甫念亡灵书的  者、教师和各种学术大师的每一个阶段”,到了十八 拉丁文。”岁,他已经精通了四门学科。很快在修道院里引起了 副主教。 克洛德对弟弟惹昂的手足之情,对养子伽西莫多 白内心的人的感情,没有任何的虚伪和邪恶。 此时的克洛德不仅具有虔诚、善良、博学的内在 敬仰和尊重,成为青年学者、博士、颇有名望的若札斯 的父子之情,对学生甘果瓦的师生之情,是真正的发 克洛德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使者,“抑欲伸灵”是 他追求的目标。对神学的笃信,使他将自身的智慧、能 美,而且他那“高朗宽阔的额头”“深湛的跟睛”和“高 力、知识与对宗教的信仰结合,神学是克洛德坚信不 大的身躯”也闪烁着外在的美。此时的克洛德就是这 疑的宗教信仰。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青年学子时代的克洛德积 样一个充满了人性光辉的克洛德。 四、挣扎在人性与信仰矛盾中的克洛德 雨果曾宣称:人是生来善良、纯洁、公正和诚实 极上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克洛德在追求知识、追求 神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与狂热,所以我们就不难理 的,如果他的心变得冰冷,那是因为有人熄灭了它的 解以后的克洛德在追求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 火焰。十五世纪的法国是中世纪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信徒般的狂热和宿命的悲剧结局。”[2j 三、充满人性光辉的克洛德 一些失去了人形的男女修士将自己囚禁在坟墓一样 黑暗阴森的修道院里,在宗教的腐蚀、毒化下,过着阴 人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 森、刻板的生活,在忏悔和痛苦中由活生生的灵魂变 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或者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 成万事皆空的躯壳。人生来本是该追求光明、自由、幸 和理性。克洛德曾经是一个具有优秀人性素质的青 福的,而这些人却失去人应有的本性和生活。宗教禁 年,他不仅勤奋好学、追求科学,而且注重亲情、心地 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使克洛德这样一个具有优秀素 善良,对亲人和世人都充满爱心与责任。 当一场大瘟疫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把一个襁褓 质的青年变成了~个虚伪、刻薄的教士。 在克洛德的成长过程中,虽经历过无数次的世俗 中的小弟弟留给他时,“他以一种无限的怜悯默想着 的诱惑,但克洛德始终坚守自己对宗教的信仰,直到 惹昂,他给他以一切可能的注意,仿佛他是一个很细 艾丝美拉达的出现,仿佛是克洛德身上神性与人性的 致、很珍贵的东西,他对于那孩子不仅是一位兄长,他 怦然相遇,在自身人性意识的感召下,克洛德人性中 变成了他的母亲。”“在克洛德生命的紧急关头,他既 的爱隋意识被唤醒了。然而,宗教信仰与世俗的爱情 是一个孤儿,一个长子,又是一个十九岁的家长。他从 是根本对立的,在克洛德的观念里,世俗的爱情是魔 学校的梦中被召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来。” 鬼的圈套,因此,爱情越在他心中燃烧,他越是抵抗, 年仅十九岁的克洛德把弟弟抚养成人,这些日日 认为那是魔鬼的诱惑。他努力地抑制着自己的情感, 夜夜的艰辛与付出、爱心与耐心、责任与执著不是作 粗暴地恐吓、禁止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跳舞,强迫自 者和笔者的笔墨所能道尽的。神学和弟弟给予他对宗 己沉浸在教义和科学之中。然而陷入爱情的困境后, 教与生命的虔诚的尊敬与体悟,而与小弟弟的情感更 克洛德没有力量摆脱这人性的需求。虽然他用尽各种 是激发了他内心本性的真诚与善良,唤醒了他在弥撒 办法试图走出心灵的深渊,昼夜不停地进行科学研 书与词典灌注下的人性复苏。 究,询问甘果瓦是否有什么问题要问……却毫无作 他只能以一种无望的抗争、以一种绝望的对宗教 伽西莫多是一个“只能勉强说像一个人样子”的 用,・68・ 的虔诚的信仰来逃避诱惑。然而,他身上具有一种养 并没有随着他生命的结束而坠人历史的尘烟,我们无 之有素的信徒般的狂热,只是此时信仰的对象从上帝 法忘记曾经学识渊博的克洛德,曾经勤勉坚定的克洛 转向了艾丝美拉达。 德,曾经善良高尚的克洛德,曾经充满人性光辉的克 艾丝美拉达年轻美丽,充满生机,而克洛德却因 洛德,他仿佛一直忧郁地站在那个禁钢着人性的黑暗 刻板的修道生活未老先衰。长期的人性禁锢,更使他 的巴黎圣母院的暗角,无声地控诉着宗教禁欲主义的 胸中释放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爱的力量。这爱让艾 罪恶与残忍。 丝美拉达望而生畏,艾丝美拉达和克洛德是两个世界 克洛德不仅代表着他自身的性格和命运,他的悲 的人,她不懂,不理解,也不可能爱上克洛德。 剧更折射出人性的深刻与复杂,远远超出了他个人悲 克洛德人性的复苏,像一束阳光,神奇地照耀着 剧命运的范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对知 他内心的深处,“他忧郁地思索,疯狂地宣泄,内心深 识的由渴求到厌倦,对信仰的从坚守到背弃,他的人 处始终不能摆脱厚重的自责和自问。 ¨㈣“永劫的 性由善良到扭曲,他对宿命的思索和反抗,使我们不 爱”正预示了他自身的悲剧性分裂。“我得不到的东 得不反观自身的生存状态。因此,人性的泯灭与超越、 西,谁也别想得到。”在爱情的追求中,克洛德最终没 道德的沦丧与坚守、灵魂的玷污与净化,信仰的缺失 能变成天使,他变成了魔鬼。给艾丝美拉达送上绞架 与重构,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之后,克洛德处于痛苦万状的癫狂之中,像疯子一样 在郊外迷迷狂狂、跌跌撞撞地奔跑了一天,不时地拔 注:本文未标出处之引文均引自:(法)维克多・雨果 下自己的几根头发,看看它们是不是变白了,克洛德 著,陈敬容译《巴黎圣母院》fM],贵州人民出版社出  的心灵重又归于茫茫的黑暗,成了“即使地球在他脚 版,1980.下炸裂也没有感觉”的行尸走肉。 克洛德的悲剧在于人性与信仰的矛盾,爱情唤醒 [参考文献] 了克洛德的人性,禁欲主义扭曲了信仰宗教的克洛德 [1]傅先著,鲍文蔚译・雨果夫人见证录。[M]上海:新 的人性,扭曲的人性使曾经把自己当做上帝的使者来 手,也扼杀了克洛德自己的爱情,使克洛德走向了从 灵魂到肉体的彻底毁灭。 文艺出版社,1958. 拯救世人的克洛德成为了杀害善良的无辜者的刽子 [2] 张凌江,神性与人性的悲剧性遇合——克洛德 形象再透析【J]郑州大学学报1997(5). (责任编辑:宁沈生) 克洛德的毁灭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大快人心,相 反,他那无尽的绝望的哭泣,让人心颤的无泪的呜咽, Contradictions between Humanity and Belief Liu Xiang-hon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China I 10032) Abstract:The value of literature works lies in portraying fertile and complex characters as well as revealing a social change objectively and correctly.Notre Dame De Pads written by Hugo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is kind.The author revealed hypocritical and ruthless religion asceticism through the portrayal of Clode S tragic image;he also revealed the law that worldly love inevitably surmounted the religion asceticism.Clode not only represents his own character and destiny,but also has the aesthetic value in terms of literature.His tragedy surpassing the bounds of personal tragic destiny and revealing the common social root on a higher level,offers more self_。reflection and inspiration of literature for modern people facing literature and life and possesses a profoundly social value. Key Words:Clode,humanity,belief ・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