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看罢,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曾几何时,我们不再“迷信”课前热身,觉得导语不过是个花架子,有哗众取宠之嫌。今天再读大师的告戒,我有了些许新的领悟。
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徘徊于上节课的疑虑中,有的则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如果此时教师不是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而是以一个新鲜、恰当的内容作为话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兴趣,不但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甚至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因此,新课导入绝不是伎俩,也不是噱头,而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门艺术。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⑴ 确实,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引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怎样导入新课才是比较成功的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用激情渲染氛围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因此,在为文字优美、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我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以激昂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引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才智。
比如,在讲授专题课《走近苏东坡的婉约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北宋文坛上有一位最豪放的词家、最浪漫的诗人、最超脱的文人、最多情的丈夫、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他就是苏东坡。”这则导语非常整齐且语言温婉优美,在课堂导入时,我借助于面部表情和手势,非常深情地吟出文字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这极富感染力的激情导入使学生迅速入情入境,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中。也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动的表情和苍白的状态带给学生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我们导入新课之时,请戴上“激情的面具”,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在上课伊始就打动每一个可爱的生命吧! 二、借道具点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⑵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导入的时候借用一下道具,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道具分为视觉型道具,比如,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的,我们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还有视听型道具,比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能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和兴趣。
前几天,我在青年教师汇报课上,讲《牡丹的拒绝》的时候,就选用了蒋大为的《牡丹之歌》的FLASH作为导入新课的辅助材料,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牡丹的品性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为他们解读文本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适当地借助教学道具可以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 三、设悬念启迪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导语中巧布疑阵,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同样上《牡丹的拒绝》,我的一个同事在导入时,先介绍了几个国家的国花,自然提及中国的国花问题,且引导大家探讨确定中国的国花,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同学们各抒己见,要言不烦,有拥立梅花的,还有赞成荷花的,更不乏推选百合的„„就是没人提及牡丹,同事灵机一动,告诉学生,如果让她来定的话,她会毫不犹豫地投牡丹一票,并问大家想不想知道她推选牡丹的原因,学生自然是很感兴趣,于是,她说:“同学们,答案就在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中”,这样一来,学生对解疑很有信心,且主动进入文本,寻找答案,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定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引经典滋润心智
巍巍中华孕育了众多的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名篇佳句。我们如果从中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典语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不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还能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扩充他们的知识储备量,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第二课时时,我以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作为导语,立即唤起了学生的一种情感回报,他们对此产生了强烈了情感共鸣,也更加理解了文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这句所蕴藏的意蕴(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情感)。整个课堂气氛也因此被营造到了极致,学生神思飞越,教师引古博今,课堂上真是妙趣横生啊。
另外,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温故知新,介绍背景,做游戏等方法引入课题。只要能很好、很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就是好方法。
俗话说:“美丽从头开始”,巧妙的使用好开头几分钟,无论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新课的导入作为一门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取决于教师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一经拿出,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库中尽情畅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