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三二模 课外文言文汇编(7篇)
普陀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且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②之有?”
【注】①攫:夺取 ②哂:讥笑。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入市区焉( ) (2)我若富贵当尔偿( )
1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理市场的官员跟随晋人并索要那些被拿走的东西所值的钱。
B、管理市场的官员跟随晋人去索要那些被拿走的东西所值的钱
C、管理市场的官员跟随晋人并向他索要钱财。
1 / 11
D、管理市场的官员跟随晋人去索要他的钱财。
13、文中具体表现晋人好利行为的句是: (2分)
14、晋人认为自己与世人的区别在于:
(1) ;(2)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11. (4分)(1)进人(2分)(2)抵充,当作(2分)
12. (3 分)A
13. (2分)遇物即攫之,攫已,即去。
14. (3分)(1)贪图利益的程度不同,世人比自己更甚;(2)夺取利益的方式不同,世人千方百计暗中争夺利益,自己则在光天化日下拿东西。(答对一点得2分,共3分)
松江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①。学毕,乃牧豕②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 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 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③主人,而称 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2 / 11
【注】①不为章句:不死记章句。②豕:猪。③责让:责备批评。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悉以豕偿之。 .
12、下列不属于梁鸿“尚节”具体表现的两项是( )( )(4分)
①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②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③以身居作,以偿主人之失 ④耆老称鸿为长者
⑤主人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主人从“ ”到“ ”的态度转变,直接原因是
而根本原因是他被梁 的高尚节操所打动。(5分)
(四)(12分)
11. (3分)都用猪赔偿给他。(悉、以)
12. (4 分)A(2 分)D(2 分)
13. (1 + 1+1+2分)犹以为少 悉还其豕 邻家耆老共责让 勇于担当
3 / 11
闸北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8-10题(12分)
俗以喜人面 1 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2 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3 ,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面:当面。 2 (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 3 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
1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⑴外官不易为( ) ⑵汝言亦不为无见(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3分)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京官说“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讽刺了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5分)
11.⑴做⑵见识,见解(各2分,共4分)
4 / 11
12. 有一个要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3分,倒装句(定语后置和介宾后置)及“于”“其”各1分] 13.他的老师也是个喜欢戴高帽的人(3分)喜欢听好话(言行不一)(2分)
杨浦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 (12分)
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被甲之士,名曰公卢,望见简子大笑。简子曰:“子何笑?”对曰:“臣乃有宿笑①。”简子曰:“有以解之则可②,无以解之则死。”对曰:“当桑③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反,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也。”简子曰:“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④也。”于是罢师而归。——选自《说苑卷九·正谏》
【注释】①宿笑:隔夜犹存的笑料。指不久前发生的笑话。②有以解之则可: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个笑话就算了。③桑:采桑,作动词用。④旷:荒废,也指失职。
11、解释加点字。 (4分)
(1)赵简子举兵而攻齐( ) (2)于是罢师而归( )
12、下列对“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下令说,军队中如果有人敢来劝谏的,将处以死罪。
B.在军队中下令,有敢于劝谏的人,其罪名可到死罪。
5 / 11
C.下令说,军队中如果有敢劝谏的,将按罪论处到死。
D.下令军队,去处死那些敢于向赵简子直言进谏的人。
13、公卢讲述的笑话中,丈夫的“旷”表现在 ;
而赵简子通过笑话的启示,认识到自己的在 。
(均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4、下列是从文中得到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做事不能不计后果,要懂得瞻前顾后,三思后行。
B.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权衡利弊,是谓不理智。
C.人不能贪得无厌,要懂得知足,懂得知足者常乐。
D.做人做事要从善如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的意见。
11、(1)兴起,发动(2分) ⑵军队(2分) 12、A (2 分)
13、追桑女不得而失其妻 攻打别国却可能丢掉自己的国家(4分) 6 / 11
旷”是14、C(2 分)
“
徐汇区;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3题(12分)
陶侃逸事
陶侃①,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常语人曰:“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②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③,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④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①东晋时期名将,陶渊明的曾祖父。②籍:登记后收藏。
③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④桓温:东晋将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及桓温伐蜀( ) (2)于是以屑布地( )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活着对当时的人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丢弃自己啊。
B.出生时对当时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放弃自己啊。
7 / 11
C.出生时对当时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丢弃自己啊。
D.活着对当时的人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放弃自己啊。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将陶侃逸事概括为,籍木屑以布雪地和 (仿造前一个概括填写),由此体现出陶侃为人的特点是 。(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一 13题(12分)
11. (4分)(1)等到……时(2)用
12. (3 分)D
13. (5分3+2)贮竹头以作船丁 综理微密(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思对即可)
闵行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湟,字太冲,节制三吴,所辟宾佐,随其才器,用之悉当.有故人子投之,更无他长。尝召之与宴,毕席端坐,不与比座交言。公署以随军,令监库门,此人每早入 帷,端坐至夕,吏卒无敢滥出入者-。
①注:辟:征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8 / 11
(1)有故人子投之( ) 此人每早入帷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毕席端坐,不与比座交言。
.
12、“吏卒无敢滥出入”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冋答)〔2分)
13、根据文章内容,韩湟具有 的性格特征。〔3分)
10、(1)原来的,以前的;(2)进入
11、直到宴席结束还端端正正地坐着,不和相邻座位的人说话。
12、“此人每早入帷,端坐至夕 ”
13、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注意细节、善于观察
奉贤区:
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欲将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
9 / 11
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①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注:①亟(jí),赶快。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欲将更弃之 更: (2) 仆 地不得行 行: .
11.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12. 张元见弃犬“收而养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叔父“欲将更弃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3、从全文看,对叔父的形象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叔父有仁心。 B、叔父懂得做人道理
C、叔父疼爱小辈。 D、叔父有感恩之心。
答案
10、又,再;走,行走
10 / 11
11、叔父被张元的话感动,就同意了(收养弃犬)这件事。
12、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收养这条弃犬没有用处
13、C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