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人力资本投资投资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投资投资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基于人力资本投资投资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摘要:由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步入理想学府,走向向往的象牙塔。但是,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却未同步增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了解,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能力的缺乏,而大学生能力缺乏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合理。因此,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质量,对实现大学生就业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本;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应届生就业的现状

自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发展阶段以来,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

2001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未就业人数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1年—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以大

于10%的幅度增长,未就业大学生人数以大约20%的幅度增长,为何应届生就业压力还是如此严峻?原因是未就业应届大学生人数约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成增加趋势,如2001年所占比重为10%,2002年—2003年所占比重分别是20%、30%,从2004年—2007年此比重的增长幅度稍微放缓一些,但是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幅度并没有放缓,这就意味着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还是在大幅度增长,也就意味着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成下降趋势。

据相关调查,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之大,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多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人力投资方面进行分析,以更好的实现大学生就业。

二、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的概念是与物质资本概念相对应的,人力资本是“人所特有的,它不能脱离“人”而单独存在”。贝克尔曾对人力资本进行过如下的描述:“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资本,是用于增加未来货币和物质收益的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和体能”。”舒尔茨也认为,人力资投资包括人类在教育、保健、未取得良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所花费的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成年人、接受培

训的工人所放弃的收入和其他提高人力质量的投入的总和。 三、大学生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就业的影响 1.大学生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上费用的逐年增加,给一般家庭带来压力。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则是个人和家庭。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看一下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的资金成本。2006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中国高校改革前是免费教育,20年前涨到了200元,1995年涨到了800元,2005年更涨到了5000元,近20多年的时间里教育投资增长了近25倍。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15000元(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计算,一个本科生四年最少花费6万元。如果考虑因接受大学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则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还要付出相当大的机会成本。对于在校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而言,一毕业就面临着重大的负担。

2.因国家人力资本资金投入不均而致使大学生丧失部分学习机会。国家和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呈现明显的偏向性。国家重点高校获得大量资金,而普通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却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教学条件的改善远远滞后于扩招的规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资源的匮乏,进而影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因素。

2.高校各学院的教育培养不合理,造成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浪费。目前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高校的某些专业无法适应市场化的要求,特别对一些专业要求较高的岗位,因为大多数毕

业生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能力,令招聘单位都表现出对应聘毕业生的失望。并且近几年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趋同现象,争相开设社会上热门专业,扩大培养规模,这无疑加剧相同专业毕业生扎堆,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

3.高校在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传统教学,引起大学生一系列不良反映。现代大学唯学历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趋同按照学院的路子选课上课,使一些大学生丧失了学习其他课程的主动性,部分学生更是喊出了“60分万岁,多一分受罪,90分浪费”的口号,真正地降低了大学生的素质。填鸭式教学,机械化考试,使多数大学生理论不扎实,更由于缺乏与社会和企业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知识与实践脱节。更甚的是一些大学生因学校疏管,经常性的逃课,补考、重修更大有人在,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思考,这是人力投资的严重失败,而由此引起的严重后果则是,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困难。

4.大学生在众多选择中徘徊不决,或因地点不定常迁移造成的人力资本投资正显著增加。大学生毕业前后,面临诸多选择,如国考、省考、考研等。在这些选择中,多会增加你的人力资本投资。如考研究生,很多同学因基础不扎实,而不得不选择考研补习班,而考研补习班的费用越来越高,一科的费用将近千元。而一些高校也早已出现许多“保过”的教育机构,收费高达几千元。这些额外的人力资本投资,人为地增加了大学生教育的成本,当然伴随着的还有失利的风险。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正确性认识大学生个体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客观的评价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实现大学生就业和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增值,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是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大学生就业的户籍壁垒,降低大学生就业迁移的人力资本投资。尽快纠正在高校教育投入中的偏向,加大对普通院校及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促进各类高等院校的协调、健康发展。同时在政策制定上做出进行相应的总体性调整,继续出台并落实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政策,并进一步完善、规范就业市场。 2.是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教育改革创新,以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值。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向导,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重视大学生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

3.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校企联合,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就业方面,企业和个人才是主要角色。企业应主动加强与相关高校专业的合作,在为自己企业形象做宣传的同时,为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

4.个人应根据自身条件,理性投资。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人力资

本投资的承载客体,发挥着就业能力的主体因素,大学生自身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同时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变被动的学习理论为主动的应用理论,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寻求实践的机会,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大学生自身应做出调整和努力,认清当前的形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过硬本领;放低姿态,把握就业机会,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并且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5.从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资金等方面扶持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开辟一条“增量型”的就业之路。高校在这方面可以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企业合作组织“大学生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思,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吴克明.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4).

【2】许敏.改进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金融经济,2011,(11).

【3】王翠平等.解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基于人力资本的调查[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02).

【4】李宝元.人力资本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9

【5】曾湘泉.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8

【6】康小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发展成就.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9

【7】刘四元.人力资本投资VS大学生“贬值”[J].现代商业,2010,(05).

【8】赵恒伯.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相关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