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视觉心理学 课程代码:01191 2014年10月版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视觉心理学》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即应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分析人接受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视觉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可以指导摄影者从观众视觉接受和知觉形成的角度出发,来改善影像造型,让画面更加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
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导论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1 / 27
导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格式塔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从而对格式塔心理学有基本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一)解题
(二)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问题的缘起与主旨
三、考核知识点
(一)格式塔的概念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四、考核要求
识记:格式塔的概念
理解: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知觉基础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2 / 27
本章将讲述“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知觉基础”——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眼睛与照相机、摄影机的比较,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以及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觉的生理现象、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人睛与照相机、摄影机的比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
1、人眼与照相机、摄影机
(1)从相机的镜头、调焦、光圈、滤镜等几方面与人眼进行比较
(2)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3)视觉形成的过程: 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外界影像,是因为当凝视某外界物体时,光线由该物体反射并投入眼球。眼球聚焦,使影像能适当地落于视网膜上。
(4)视网膜的构成
(5)杆体细胞与椎体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小窝与盲点)
2、视觉的生理现象
(1)眼动
3 / 27
(2)双眼视觉
(3)适应
(4)视觉后像与似动运动
第二节 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
1、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
2、知觉的恒定性
(1)感觉
(2)知觉
(3)尺寸的恒定性
(4)形状的恒定性
(5)色彩与亮度的恒定性
(6)影响恒定性的因素
(7)畸变与像差
4 / 27
3、空间辨识
(1)影像的特质与空间辨识
(2)强化空间辨识的元素:视觉元素的梯度变化、视觉元素的规则性、色彩的变化、轮廓的虚实关系、光的层次、相对运动、通过重叠获得画面空间。
4、错觉
(1)错觉的定义
(2)错觉的分类
(3)错觉在摄影中的运用
第三节 人眼与照相机、摄影机的观看特征比较
1、视野范围
2、敏锐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
(二)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
5 / 27
(三)人眼与照相机、摄影机的观看特征比较
四、考核要求
(一)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
识记:视网膜的构成
双眼视觉
适应
理解:从相机的镜头、调焦、光圈、滤镜等几方面与人眼进行比较
杆体细胞与椎体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小窝与盲点)
视觉后像与似动运动
应用: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视觉形成的过程
(二)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
识记:感觉、知觉、错觉的定义与分类
6 / 27
理解:尺寸的恒定性
形状的恒定性
色彩与亮度的恒定性
影响恒定性的因素
畸变与像差
影像的特质与空间辨识
应用:恒定性不足与恒定性过度
影像创作中帮助观众建立精确尺寸知觉的方法
影像创作中帮助观众建立精确形状知觉的方法
强化空间辨识的元素:视觉元素的梯度变化、视觉元素的规则性、色彩的变化、轮廓的虚实关系、光的层次、相对运动、通过重叠获得画面空间
错觉在摄影中的运用
第二章 影像的完形组织律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7 / 27
本章将讲述摄影作品的视觉规律,进行影像与完形的研究。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图” 与“地”理论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图” 与“地”的关系与通则
(1)“图” 与“地”的概念
(2)“图” 与“地”的通则
2、影像中的“图” 与“地”
(1)视觉的分离
(2)“图” 与“地”关系的重新诠释
(3)视觉元素形式上的对比与冲突
第二节 完形法则封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封闭性法则
8 / 27
“封闭性”,是指当观赏者面对个人十分熟悉的图像,一旦图像的线条或形状处于接近完成的状态,就有被知觉或记忆成完成的倾向,这种视觉特性称为“封闭性”。
2、封闭性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齐加尼克效应
(2)开放与封闭的构图
(3)画面内的形状与封闭性
(4)前景处理与封闭性
第三节 完形法则连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连续性法则
“连续性”,是指当人们观赏图像中的线条时,不论直线或曲线,即使被少数的元素所阻断,仍然可以利用人类的知觉系统整合成连续而不中断的线条,这种视觉特性称为“连续性”。
2、连续性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利用某些障碍物来阻隔画面中的视觉主体
(2)透明遮挡
9 / 27
(3)反射的影像
(4)画面内的线性结构与连续性
第四节 完形法则相似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相似性法则
“相似性”,是指当视觉场中的众多元素彼此间的形状、尺寸、色彩、属性、动作、方向、数量或意义十分近似时,这些不同的元素会被视为彼此有所关连,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完形。
2、相似性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对称式构图与相似性
(2)视觉元素的相似性
(3)运用相似性转场
第五节 完形法则接近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接近性法则
“接近性”,是指不同的视觉元素,如果位置彼此靠近,就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凡是视觉元素靠得越近,越容易产生彼此关联而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10 / 27
2、接近性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主体元素的接近性
(2)背景处理与接近性
(3)不同画面的接近性——画中画
第六节 完形法则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共同命运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共同命运法则
“共同命运”是相似性的一种特例,是指当视觉元素的功能、动作以及变化彼此相互一致时,有被观众感知为一个整体和单一形式与动作的倾向。所以它可以被视为:众多视觉元素同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相似性。
(2)共同命运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2、视觉伪装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视觉伪装法则
“视觉伪装” ,是指信息的传播者为了不让他人轻易的辨认出视觉信息的,在信息本身而外加诸各种隐藏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便称为视觉伪装。
11 / 27
(2)视觉伪装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3、异质同形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异质同形法则
“异质同形” ,是指形式与结构不尽相同的物体,它们具有某种共通的特性,便可以互称彼此为“异质同形”。
(2)视觉伪装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图” 与“地”理论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二)完形法则封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三)完形法则连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四)完形法则相似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五)完形法则接近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六)完形法则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四、考核要求
12 / 27
(一)“图” 与“地”理论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图” 与“地”的概念
理解:“图” 与“地”的通则
应用:影视穿帮镜头与“图” 与“地”的关系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图” 与“地”的关系
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图” 与“地”的观念(视觉的分离、“图” 与“地”关系的重新诠释、视觉元素形式上的对比与冲突)
(二)完形法则封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封闭性的概念
齐加尼克效应的概念
理解:齐加尼克效应在影视创作中的运用
应用: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封闭性法则(开放与封闭的构图、画面内的形状与封闭性、前景处理与封闭性)
(三)完形法则连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3 / 27
识记:封闭性的概念
理解:封闭性与毕加索的画作
应用: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封闭性法则(利用某些障碍物来阻隔画面中的视觉主体、透明遮挡、反射的影像、画面内的线性结构与连续性)
(四)完形法则相似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相似性的概念
理解: 运用相似性转场
应用: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相似性法则(对称式构图与相似性、视觉元素的相似性)
(五)完形法则接近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接近性的概念
理解:画中画的作用
应用: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封闭性法则(主体元素的接近性、背景处理与接近性)
(六)完形法则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共同命运的概念
14 / 27
视觉伪装的概念
异质同形的概念
理解:摄影如何进行视觉伪装
应用:完形法则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第三章 视觉的分区处理与影像的构成分解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视觉的分区处理与影像的构成分解。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影像的构成,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构成原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方向
一、关于方向的认知特质——场依赖与场
1、方向的产生因素
(1)轴线
(2)视觉习惯
15 / 27
(3)主体向末梢
(4)固定点起始
2、不同方向的视觉效果
(1)水平轴线
(2)垂直轴线
(3)纵深轴线
(4)方向感缺失
第二节 景别
一、景别的视觉机制与心理机制二、不同景别的视觉效果
第三节 角度
一、视点镜头
1、客观视角
/ 27
16
2、主观视角
3、主观与客观视角的切换与转换
二、拍摄角度
1、最佳方面
2、俯角度
3、仰角度
4、透视缩短
第四节 运动造型
一、运动镜头
1、推拉镜头
2、摇镜头
3、跟镜头
4、数字背景下运动镜头的变化与发展
17 / 27
二、剪辑
1、视觉原理与心理机制
2、知觉规律
3、“以往经验”的作用
4、视觉的连贯性
5、隧洞效应
第五节 光线
一、光线的视觉原理
二、光线的造型语法
三、光线与影像的气质
第六节 色彩
一、色彩的视觉特性
二、色彩的心理特性
/ 27
18
三、考核知识点
(一)场依赖与场
(二)方向产生的因素
(三)景别的心理机制
(四)视点镜头
四、考核要求
(一)场依赖与场
识记:场依赖与场的概念
理解:场依赖与场形成的原因
应用:场依赖与场给影像创作带来的启示
(二)方向产生的因素
识记:轴线的概念
理解:轴线的分类
19 / 27
应用:画面中的方向产生的几种情况
(三)景别的心理机制
应用:景别的心理机制
第四章 影像的力场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影像的力场,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影像力场与影像创作的关系,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影像力场及其性质
一、影像力场的创造
二、影像生成动力的原因和性质
第二节 影像力场的具体运作
一、简化原理
二、平衡原理
20 / 27
三、逆简化原理
第三节 影像力场与影像创作
一、影像力场与观众的联想
二、影像力场与影像所营造的气氛
三、影像力场与影像的知面与刺点
四、影像力场与影像的适度隐匿
第四节 银屏的力场
一、形状——横长方形
二、方向——正面垂直
三、张力场
四、边线
五、内部
三、考核知识点
21 / 27
(一)影像力场与观众的联想
(二)影像力场与影像所营造的气氛
(三)影像力场与影像的知面与刺点
(四)影像力场与影像的适度隐匿
四、考核要求
(一)影像力场与观众的联想
识记:场的理论
理解:观众的联想
应用:广告摄影的道具选择
(二)影像力场与影像所营造的气氛
识记:气氛的概念
理解:营造画面气氛的手段
应用:分析具体影像
22 / 27
(三)影像力场与影像的知面与刺点
识记:知面与刺点的概念
理解:知面与刺点的不同
应用:分析具体影像
(四)影像力场与影像的适度隐匿
理解:信息的适度隐匿所带来的视觉美感
应用:分析具体影像
第五章 影像的居室观看研究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影像的居室观看研究。要求学生掌握影像观看过程中的几个知觉现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观看空间及观看方式
第二节 观看特征
23 / 27
第三节 知觉现象
三、考核知识点
(一)知觉防御
(二)知觉准备
(三)感觉剥夺
四、考核要求
识记:知觉防御、知觉准备、感觉剥夺的概念
应用:知觉防御、知觉准备、感觉剥夺给影像创作带来的启示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其具体含义为: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24 / 27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影像视觉心理学》杨荣誉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3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拓宽获得本专业知识的渠道,可以利用摄影报刊、杂志、网站、论坛等丰富学习内容。
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要求学生有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具备基本的进行摄影训练的条件;要求学生购买教材或者教学课件,具备必要的学习条件。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5 / 27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40%;理解占20%;应用占40%。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3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1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作品分析。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名词解释
1、场
2、格式塔心理学
(二)简答题
1、请简述什么是感觉剥夺?
2、请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及作用。
(三)论述题
26 / 27
1、请分析“错觉”的种类及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2、请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法则谈谈你的摄影创作感受。
(四)作品分析
请运用视觉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下列作品。
27 /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