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湖南省益阳市高三调研]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 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
解析:分析材料: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反映了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朝廷争权夺利”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历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B
2.[2016·山东潍坊高三下期高考模拟训练]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其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唐代的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这说明( )
A.“家国同构”被彻底颠覆 B.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 C.家天下逐渐向公天下过渡 D.古代政治制度渐趋完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被彻底颠覆”与史实不符;B项是明清时期,故排除;C是在三代时期,故排除;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项。
答案:D
3.[2016·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解析:中书省是元代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与材料“元代地方政务”无关,故A项错误;元代地方政务(行省内部)实行的是圆署或圆坐署事,即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
1
与会官员联名署押,保留了元代蒙古贵族集体决策的民族色彩,故B项错误;圆署或圆坐署事是蒙古贵族内部比较民主的集体决策方式,体现了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故C项正确;元代地方政务实行圆署或圆坐署事,使每个地方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这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6·云南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三模拟文综]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这种做法的主观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防止地方割据 D.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一是要注意“主观目的”,一是需要注意题干中关于城市不提倡筑城的相关现象,结合宋元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题干中做法反映了统治者的出发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防止地方割据,经济的发展与民族的融合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观需要,B符合题意,排除A、C,而减轻农民负担与在许多地方城市不筑城无关,排除D。故选B。
答案:B
5.[2016·山东德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在元朝统治期间)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反映了蒙古帝国的( )
A.民族矛盾特别突出 B.中央集权的有效 C.行省制度行之有效 D.君主专制的弱化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尖锐,因而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故A项正确;“没有政变和兵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央集权的有效,但这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行省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6·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解析:田庄手工业并不都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是
2
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故C项正确;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6·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质检]《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尤其如此。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A。
答案:A
8.[2016·广东东莞高三上期末统考试]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广泛采用奴隶制和差役制,而宋代官营手工业对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由此可见,宋代( )
A.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竞争激烈 B.政府传统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C.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D.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宋对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变化,没有涉及私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传统经济政策,这是不会变化的,故B项错误;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是在明代才出现的,故C项错误;从奴隶制和差役制到雇佣制,说明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6·广东佛山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 500万至1 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 )
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 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3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由“合计相当于1 500万至1 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可得出宋朝时期商品贸易的交换量数额巨大,而之前使用的金属货币就会出现携带不便的现象,因此纸币出现就成为必然,故A项符合题意;坊市制度的打破是材料现象的原因,其会促进商品贸易交换额增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对外贸易,故C项排除;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出现于明清时期,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6·辽宁抚顺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 )
A.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的内容,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狄巴里强调的是理学不仅仅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而且还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所以选B项。A概括不全面,C、D都没有体现。
答案:B
11.[2016·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检]当代一位著名学者说:“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四大发明。我认为,一个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该学者强调的是(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C.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D.创造发明的价值关键在于其实用性的大小
解析:材料中“一个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说明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均与农业经济有关,体现了发明的实用性,故D项正确。A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B不是题干意思所指;C说法错在“都应该”。
答案:D
12.[2016·陕西西安高三第二次模拟]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4
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自宋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出现了创作主体下移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文化下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科技进步也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B、C、D三项表述正确,与文化下移现象有内在关联,而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史实,故答案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6·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10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10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6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
5
制度,据材料一中“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得出应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据材料一中“乡举里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概括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得出重才德,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随世兴衰,不顾才实”得出重门第;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概括回答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二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材料三中科举制的变化概括得出:据材料三中“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得出选官权,据材料三中“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得出社会阶层的对流、统治基础,据材料三中“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儒学的地位、官员的文化素质。
答案:(1)制度:察举制。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拓宽选官渠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4.[2016·福建省福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
6
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文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宋朝文化普及的特点,从材料中“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 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中概况和第二个自然段可以得出农工商的文化得到提高;(2)本题考查的是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从材料二中概况其经济因素;从材料三中得到家庭对文化的重视;材料四中得到国家政策的转变,“‘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即科举制度取士的放款等,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概况能力;(3)本题属于综合能力考查的试题,首先学生写出材料五中的观点,即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然后对该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学生论证充分,史实正确,最后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答案:(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史实: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总之宋文化高度繁荣,陈寅恪实事求是肯定了宋文化成就。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