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欠发达地区扩大对内开放的对策——以甘肃省为例

浅论欠发达地区扩大对内开放的对策——以甘肃省为例

来源:尚车旅游网
ll l对r 策研究l ll 浅论欠发达地区扩大对内开放的对策 以甘肃省为例 杨志龙,李秀婷 (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甘肃兰州73002 C)) 【摘 要】 区域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联系使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区域的发展,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而言,经济发展应侧重于对内开放。文章以甘肃为例,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应如何积极参省际专业分工,提升产业结构,改善 贸易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以促进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对内开放;部门垄断;地区封锁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0)06—0157—03 所谓对内开放,就是指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禀赋及优势, 以发展市场经济为起点,深化改革,促进市场竞争,消除生产要 素流动障碍,积极参与区域间的专业分:I:,提升产业结构,改善 贸易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内 开放的实质,就是打破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消除对各种所有 制经济市场准入的不合理,促进一国内充分而有序的竞 争。 一件的差别,所以各地区应根据地区自身具体条件,增强区域间 的经济联系和协调发展。地域分 I=理论表明,在制定区域发展 战略时,必须坚持合作开放的指导思想,建立起区域问相互合 作的机制和分_T体系,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通过优势 产品的相互交流、分工协作,达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区域输出基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诺思(D.C.North,1955) 首先提出的,后来经过蒂博持、波洛夫、罗曼斯以及博尔顿等人 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完善。区域输出基础理沦认为,区域外的需 求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闪此输出产业的产生和发 展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揭示了区域经济 发展的外部循环过程,可激发区域内部的经济增长活力,从而 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任何区域都应实行开放 的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包括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分工 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等。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各 地区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协议以及一定的联合方式,打破行政区 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 和分工协作,统一开放,联合开发、占领市场,建立统一的 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接并形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 动态过程。 、对内开放的相关理论 区域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联系使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 离不开其他区域的发展,对区际经济联系问题的研究产生了许 多与区际开放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区域相互依赖理 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输出基础髑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 论等。 , 美国经济学家查理德・库柏(R.Cooper,1968)首次系统阐述 了区域相互依赖理论,指出区域相互依赖是指国家之间在经济 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 或现象。后来布鲁克菲尔德(H.Brookfield,1975)、罗伯特・基欧 汉(R.Keohane,1977)和约瑟夫・奈(J.Nyer,1977)等对国际相互 依赖理论进行补充分析。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阐明了国家 间、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的,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联 系的。因此,各地区之间应该彼此开放加强联系,通过积极开展 经济合作,谋求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劳动地域分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约翰・穆 勒(J.S.Mill,1848)的相互需求理论,赫克歇尔(E.Heekseher, 1919)和俄林(B.C.Ohlin,1933)的要素禀赋学说,巴朗斯基(H. H_13 a P a H c K]41 )的地理分工理论,波纳斯(M.A.Posner, 1961)的技术差距理论,弗农(R,Veron,1966)的产业生命周期 理论和迈克・波特(M.Porter,1990)的竞争优势理论等。上述这 些理论和学说虽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劳动地域分__[产生的 原因和机制,但它们都认为由于地区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 二、甘肃省对内开放的现状 甘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也是国家级西北商 贸中心。这种特殊区位,加上较好的 【业、商贸、科技基础和资 源条件,决定了甘肃在对内开放中是重要的区域依托和联结西 北省、区,促进东西部地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一般来说,对内 开放的程度可以从区际贸易、区际投资来反映。 区际贸易的发展情况一般口1以通过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和货运周转量来衡量。甘肃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商晶销售近 年来加快增长。2000年~2007年甘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了2.2倍,年均增长14.5%。甘肃货运周转量近年来也呈加快增 【收稿日期】2010一Ol一19 f作者简介】杨志龙(i966一),男,甘肃白银人,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李秀婷(1975一),青海民和人,兰州 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 长趋势。2007年甘肃的货运周转量为1 024.81亿吨公里,是 2000年的近2倍。1996年~2007年,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 8.02%。其中,1999年~2003年增长率为8.8%、9.5%、5.9%、 3.2%、7.0%。2004年和2005年呈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7.9%和 规模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没有按照对引进资金的消化、吸收 能力和偿还能力来确定引进规模。招商引资工作与甘肃的优势 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不够。其次,招商引资 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在筹资方式上,多为直接借款,其他的筹 14.6%。2006年和2007年虽然增长率比前两年有所下滑,但均 保持较高增长率。尤其是全社会公路货运输量平稳增长,运输 生产呈现出良好态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保持了主导性地位。 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运周转量的高速增长来看,甘肃 与国内其他地区贸易交易度比较活跃,对内开放水平逐年提 高。 资方式,如实物信贷等运用不够。筹集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国 家和地区或少数几家银行,而民间筹资、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筹 资和利用国家各主管部门广泛争取各国贷款等方面,则比 较欠缺。最后,引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亟待优化。资金投向不 尽合理。从目前甘肃省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状况看,投向第三 产业的速度相对缓慢,亟待改善。对罔际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决 策不慎,或因 I=期过长等原【天],使甘肃一些外资项目不能正常 从甘肃的同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历年利用外资额来考察 国内投资情况来看,甘肃自2000年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95% 以上来自国内投资。从增长率来看,历年均在两位数以上,增速 较快。比较准确的省际投资数据表明,在“十五”期间,甘肃省的 固定资产投资中来自省际之间的投资额从“九五”未期的 262.87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483.3亿元,累计增长84%,年均 增长17%。2005年更是达到创记录的603.8亿元 这说明 肃 区际投资增长迅速,区际开放度高。 三、甘肃对内开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J甘肃对内开放水平偏低 甘肃省省域经济的综合开放程度目前还处在相当低的水 平。据庞智强(2008)测算,2004年甘肃省内开放度处在全国第 27位。从影响因素上看,制约甘肃省省域经济省际开放程度的 最主要因素是国内旅游和货物流动规模,对于省际开放贡献最 大的是参与省际分 E的情况和吸引国内投资资金因素。 (二)商品市场规模偏小、商品结构不合理 甘肃省在做大市场规模和在调整商品结构上做了很多工 作,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在商品总 值中的比重总体来看依然较低,而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比重仍 然较大,特别是资源型产品仍占相当比重,这说明甘肃省商品 生产仍旧依赖于资源性、附加值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分_丁中 甘肃省仍处在较低的层次和相对劣势地位的局面还没有根本 改变。 (三)产业结构落后,对内开放层次底 近几年来,甘肃产业结构得到了~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 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甘肃资源、能源企 业居多,产业加工链较短,技术附加值低,产品受周家价格管制 与市场过剩因素的双重挤压,使得企业利润率明显偏低。从甘 肃产业结构特点来看, =【 业技术水平低,竞争力较弱;农业生产 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市场发育程度低; 整体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开发,尚未形成经济优势。 (四)所有制结构失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过慢 与江浙一带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甘肃非公有制 经济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东部地区,发展环境也远不如东部地区 宽松。而占比较大的国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资金年收益率高 的企业在整个甘肃经济中的比重偏小,影响了整体资金收益率 水平,资本形成能力难以提高。 (五)服务不到位,行为缺乏规范 甘肃的对内开放仍过多地表现出行为的特征,倡 导、推动、参与、主导的色彩还很浓,地方保护、部 门利益、权利寻租、制度繁琐、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还很严重一 (六)招商引资缺乏创新 首先,招商引资 r作缺乏统筹规划。招商引资缺乏计划上 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平衡,造成了甘肃招商引资计划与甘肃的建 设计划、外汇收支计划及财政收支计划之间的背离。资金引进 进行或发生亏损。 (七)省际经济合作发展缓慢 甘肃省虽有多家企业开展了对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但 与国内其他省、市和国际同类企业相比,甘肃省一些企业市场 开拓能力较弱,综合竞争能力弱,还难以进行规模较大的投资 和经营,参与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能力尚待进一步增强。甘肃 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较窄,承包工程方式单 。甘肃省经济技术 合作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承包_[程和劳务合作两个方面。工程 大部分采用提供卖方信贷的方式进行,以高层次的工程总承包 (EPC)、项目管理承包(MPC)、BOT(建造一运营一转让)及其衍 生形式开展的项目很少。甘肃省部分市州在开展承包工程和劳 务合作方面冈lJ刚起步。 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对策 (一)进一步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市场化进程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培育产权、矿权、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 和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信息、人才、技术、劳动力等各类 要素市场。通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地方和行业垄 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新形势下,要加快农业市场体 系建设,搞好大中小型重要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产地及专业批发 市场的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检疫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信 息网络系统,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档次和功能。培育农民流 通组织,抓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 品销售队伍。 (二)加快经济和管理改革,为提高对内开放 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不足极大地了甘肃对内开放,从而阻碍了发 展要素的逆转。因此,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促进 甘肃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 复制定鼓励非固有经济主体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专项。 甘肃资金供求缺口问题以及城镇下岗职]二增多、机关公务员精 简分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形成的就业问题都需要通过 发展非国有经济来破解。因此,甘肃应明确确立非国有投资主 体在甘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在市场准入、银行 贷款、股票融资、税收减免、征用土地、资产重组等方面赋予基 本一致的优惠鼓励,使投资者尤其是外商愿意到甘肃来投 资。 要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当前的 重点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和地方保护主 义,消除行业壁垒,消除市场障碍,树立良好的信用道德观念。 同时,加快制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条例和处理其投诉的暂行 规定,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地方法规体系;并抓紧清理和审批 一批久拖不决的案件,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错案追究。 (三)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的多领域对内开放 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核 心竞争力为重点,积极吸收外资,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 技术改造,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推进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国家重点发展的现代 农业、装备带IJ造业、化]Ak、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业等行 业,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鼓励外地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研究开发中心。鼓励备类资 本投资接续、替代产业 吲家采取在重大项目生产力布局上优 先安排等措施,鼓励、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 的精深加l 和接续产业等项目,充分发挥和综合利用现有资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等能源、 原材料为基础的重工业,以及皮革加:l 、果品加工、中药材加工 等为基础的轻工业。最后,承接产业转移应与加快市场化改革 的进程相结合。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有效竞争 的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大市场 开放力度,逐步消除市场壁垒,放宽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减少 投资和贸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管理的改革, 进一步提高的透明度。在承接转移产业时应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不能因单纯追求短时问的经济利益而饥不择食,盲 源、人才、生产能力的f』亡势,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四)引入多元投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全面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制度的改革步 伐.通过采取BO'l、、经营权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扩大招商引 资力度、规模和质量,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 优惠等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 交通基础设施项 目建设: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将突破障碍,拓 宽 定资产投资渠道,放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垄断 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 行业和领域,加 快重点项日的核准、建设和相关手续的办理,部门将从直 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过渡。在基础设施 建设的开放顺序 ,首先向田内开放,逐步形成甘肃基础设施 建设由、国内企事业、个人和外商等多再主体参与的投资 主体多元化的和机制,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和 效率。逐步建 规范的基础设施对外招商管理办法,制定招标 招商和拍卖 商的程序和制度,维护公平竞争,增强招商透明 度。从最有利于项目加快建设、最有利于资产保值增值、最有利 于服务水平的提升出发,择优确定投资主体,在投资核准、融资 服务、财税、土地使用、经济技术合作等方而加大支持力 度 (五)推进省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双向交流开放 加强省际经济技术协作,拓展与环渤海、长三角、珠i角及 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继续以西陇海兰新 线铁路为主轴,依托甘肃省17点城市,建设兰州白银核心经济 区,加强 沿线其他省的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发挥西陇海兰 新经济带的协旧效应:吸引东部 业通过独资、控股、参股、兼 并、收购、联合等多种形式,参与重大 业项目建设和国有企业 的改组改造。 (六)布局好对内开放的层次与结构,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 移 首先,承接产业转移应与深化 有企业改革相结合。要吸 引和鼓励尔部地区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参 j”肃国 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制 其次,承接转移产业应与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升级相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引进战略投 资者,加快培育具有圈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延伸制造业链条, 发展相关西已套产业提高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形成东中西互 动互补、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 济,引进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整合环保产业,实现经济、社会、 生态环境的协桶发展:再次,承接产业转移应与发展特色产业 卡H结合,凶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包括特色 目接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对于有污染但不得不 发展的产业,应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的步伐,将负效应降 低到最低限度;在发展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时应禁止乱采 滥挖、盲目无序的开发方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七)创新投融资,完善招商引资体系 甘肃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仅靠自身的投入是非 常有限的,必须争取国内外多元化投资渠道,要吸引 内外的 投资者大胆而积极地将大量资金投向甘肃地区,必须要有良好 的项目。凶此,甘肃要重视改善相对的地理条件,绝对的地理环 境无法改变,但相对的地理环境可以改变;要深入分析甘肃地 区的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培育有巨大吸引力的投资对象,来吸 引罔内外资金 进行投资者招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程.需要非常专业的 知识。有必要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和其他卒十会专业中介组 织,设计科学合理的融资结构、投资协议,编制相关的投融资政 府文件,并协助进行项目招标、与投资者淡判等整个招商 过程。当前,国际上的公司、规模较大的产业群体在产业转 移及进入特定目标市场时,一般是通过专业中介结构或商业代 表寻找适宜的投资机会和项目,而不会与地方直接淡判。 所以,可将重大项目的全部或部分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委托 给某家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中介咨询机构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斌盛.中国区域开放战略的递进 转换及其路径选择lJI.L海立信 会计学院学报,2005,(3). f2]钱方明.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兼对汀浙模式的J 用分析IM].北 京:人民出版礼,2006. [3]吕康银.区域开放动力机制L二j区域经济学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 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I赵伟.区际开放:左右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差 的主婴因素….经济学 家,2001,(2). 【5】赵伟.中国区域经济开放模式与趋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计.2005. 『6]周振华.变革与经济增长[M】.上海。L海i联书店,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9. 【7]谢守红.中 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比较研究IJ1.地理科学进展,2003, (3). =}j海呜.广西区域开放测度与对外开放战略l Jll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9】王瑾,杜宝虎,田华.西部大开发‘j甘肃投资环境的优化l Jll”肃社会 科学,2002,(3). f101庞智强.各地区省域经济综合开放程度的测定l Jl_统计研究,2008, (I). (责任编辑:×校对:Z)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