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总结,不断超越自己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读了刘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我才明白,在过往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是否幸福,比如在讲刚刚学完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有7朵黄花,红花比黄花朵多2朵,红花有几朵时,几乎所有的老师做类似的算理分析:红花多,黄花少,红花的朵数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与黄花同样多,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用红花加上比黄花多的,就是红花的朵数。学生对于这一大段枯燥的语言是越听越糊涂,其实学生对于这道题有直观的图,很形象:黄花有7朵,再接着数2朵,就是9朵;红花比7朵还多2朵,所以就是7+2=9(朵),这些语言恰正是学生对题目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理解。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学生对数学有了爱好,才能学好数学,我们才能转变“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的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根据这个理念设计教学,例如在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时,我没有生硬的让灌输怎样认识几时几分,而是让学生观察自带的闹钟:钟面上有几个数字,有几个大格个大格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小格再问学生时针走一大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让学生跟着课件数,进而发现1小时=60分,这体验过程花了半节课,这半节课花得值,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掌握的牢固。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很多深刻而缜密的方法探索,做了很多思考,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因此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应对学生的种种题目,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勇敢、正确、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获得新的活力和乐趣。就像张说的那样“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是教师本身精湛的学科修养,以及将其自然转化为教学影响力的聪明”。
为了将课堂上得“新”、“趣”、“活”、“实”、“美”,我努力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善于思考和总结,让学生能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在数学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