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8〕11号,2008年8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0次会议通过)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1.
1)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2)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3)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4)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2.
3.
4.
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5.
6.
7.
对方当事人对撤销合同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被撤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8.
9.
本人因不当无因管理行为产生的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管理人及损害事实之日起计算。
10.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1)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2)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3)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4)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对方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签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者被授权主体;对方当事人为自然人的,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者被授权主体。
11.
12.
13.
1)申请仲裁;
2)申请支付令;
3)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4)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5)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6)申请强制执行;
7)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8)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9)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14. 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15.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16.
17.
对于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由,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债务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18.
19.
债务承担情形下,构成原债务人对债务承认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务承担意思表示到达债权人之日起中断。
20.
1)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行为能力;
2)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3)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
4)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
21
保证人未主张前述诉讼时效抗辩权,承担保证责任后向主债务人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债务人同意给付的情形除外。
22.
23.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