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能力目标: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要点】
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难点: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教学步骤】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
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新课探究】
一、介绍文章的背景
1.背景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65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南京大屠杀就是其中最黑暗的一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一位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说的“遗忘屠杀,就是等于第二次被屠杀”。这次大屠杀中,南京的三十多万军民遇难。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中国人民绝对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2.报告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体现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熙熙攘攘(xī)(rǎng) 挎(kuà) 蹂躏(róu)(lìn) 步履蹒跚(pán)(shān)
庵(ān) 徘徊(pán)(huái) 毛骨悚然(sǒng) 侥(jiǎo) 褴褛(lán)(lǚ)
惨绝人寰(huán)矶(jī) 蛊惑(gǔ)(huò) 步履(lǚ) 尸骸(hái)
撰写(zhuàn) 狰狞(zhēng níng) 绑缚 (fù)汩汩(gǔ) 俘虏(fú lǔ)
大肆宣传(sì) 凶神恶煞(shà)
2.词语积累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毛:毛发;骨:脊梁骨;悚然:害怕的样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竖起来了。令:使。发指:头发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 褴褛:(衣眼)破烂。 凶神恶煞:原来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逝者如斯:流逝的时光像这流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鼓噪:喧嚷。 蛊惑:毒害,迷惑。 寻觅:寻找。
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形容惨痛达到极点。人寰:人世。
汩汩:文中指血水流动的样子。 尸骸:尸骨。 狰狞:(面目)凶恶。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3.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
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可分三层)
第一层(13—24)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第二层(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第三层(33—37)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三、课文分析
(一)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
2.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从老太太的突然狂奔,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
3.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是怎样写的?
明确:倒叙的写法。 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
4.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
5.写美国护士的日记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事实,用当年亲眼目睹的日记,证实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精神失常。
6.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内容导入。
【新课探究】
一、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讲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在中国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追问:哪三件惨案?
明确: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②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提问:这三次大屠杀的情形是怎样的?(看书,5分钟后复述)
(3)请一位同学复述“燕子矶大屠杀”。
提问:下关大屠杀一共死难同胞多少人?
明确:五万人。
(4)请一位同学复述“下关大屠杀”。
提问:下关大屠杀死难多少人?
明确:堆积如山,就连留下往江里丢尸体的人,干完“活”后,也全部排成队被“枪杀”了。
(5)请一位同学复述“草鞋峡大屠杀”。
提问:这次大屠杀死难多少人?
明确;五万多人。
(6)三次大屠杀惨案的特点各是什么?
明确: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2.讲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1)指名读第25—32自然段。
(2)提问: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件惨案。
追问:哪两件惨案?
明确:①井敏明和野田岩杀人竞赛。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
(3)提问:这两次血腥屠杀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看书五分钟后准备复述)
(4)请一位同学复述杀人恶魔比赛杀中国人的事件。
提问:这个事件,突出写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写出了两个日军的兽性。不!连禽兽都不如!
(5)请一位同学复述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300多个无辜中国人的事件。
(6)提问:两个案件,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者详后者略,详略得当。
(7)老师小结。
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充分领略日本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让我们记住这一笔笔血债,常把仇恨记心头,毋忘国耻!能更加激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3.讲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读第33—37自然段。
(2)思考:这一层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中国人的案数和人数。
提问:这一层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它说明南京大屠杀是经过国际法庭查证判定的,是有历史定论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方可以随意篡改了的。
提问:日军在中国南京前后共屠杀多少中国人?
明确:在南京屠杀共计34万人。
(3)老师小结。
34万,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仅仅是能举证、查证到的,还有多少人被他们杀害之后投到江里,用汽油焚尸而无法查证啊!这仅仅是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在全中国屠杀的中国人,又有多少个34万啊!
4.小结第二部分
1.文中描述日军用什么手段屠虐我们的骨肉同胞?
日军屠虐中国军民,手段之多、残忍令人发指:
(1) 机枪扫射,肆意屠杀;
(2) 杀人竞赛,人当活靶;
(3) 蹂躏奸杀,老少不放;
(4) 毁尸灭迹,抛尸长江;
(5) 屠杀无辜,浇油焚尸;
(6) 惨无人道,生埋活人。
2.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个受害者的典型?
文中描写了: 静缘:一个中国尼姑,1937年12月15日逃跑时被日本兵抓住轮*虐待,之后神经失常,半世纪的岁月仍然无法抹平心中裂痕。 少妇和小孩子:在燕子矶大屠杀中,少妇被害,小孩侥幸存活,却留下终身残疾。 国民党军人幸存者:草鞋峡大屠杀中的幸存者。
3.讲析:文章第二部分的安排是颇具匠心的。在写了三个集体大屠杀惨案,两个令人发指的零散屠杀案后,结尾处还引用了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材料。从结构上看,写查证的法律证据也起到了总写的作用。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从内容上看,用数字说明,增强了说服力。在引用“查证”后,文章还补上了外国观察家的看法和当时的情况补述,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我们同胞是难以计数的。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极力抹杀这段历史,墨写的文字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他们一伙人的倒行逆施,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二)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
提问:哪些是议论?哪些是抒情?
明确:第38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39自然段夹叙夹议。第40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第41自然段也是议论。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第39自然段揭露了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第40自然段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第41自然段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深重的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最后一自然段点题。
【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政论性】
二、重点语句分析
1.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这段抒情和议论由老太太发疯引起,一方面在说几十年的岁月无法弥补老太太心灵的严重的创伤,她无法忘记过去,同时也是在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
2.我不想也没有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这是文章点题的段落,不发更多的议论,却让读者思考: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这种思考不是要考虑个人的发展,而是要读者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现在,将来!
三、写作特色
1.结构的精心设计
文章开头用了倒叙的手法,这个开头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太太发疯的原因。文章中先写集体大屠杀,后写零散大屠杀,然后运用军事法庭的材料加大了事实的说服力。结尾处点题也是在读者读完之后,引起读者激荡的感情之后水到渠成的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深深思考。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文中的记叙让血淋淋的事实更加鲜明、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抒情和议论更能体现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的激荡。文章的叙述真实,描写形象,以大量精确的数据和触目惊心的事实,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文章夹叙夹议,记叙的同时可以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深刻的议论。通过议论强调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教育意义更深入人心,使文章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
四、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写了三大屠杀惨案:(1)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2)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3)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二)首先是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既真实地再现了幸存者亲身经历的大屠杀,又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也通过战犯本人的交待,道出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的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感,更具有冲击力、震撼力。其次,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现在在日本有人甚至企图把南京大屠杀事件当作“无稽之谈”。文中大量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和战犯本人的交待,无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的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
(三)第一部分末段“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夹叙夹议。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在写三个集体大屠杀后,转入写“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前,有“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一句议论,这里的议论既揭示了日寇杀人竞赛的惨无人道,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同样由写日军杀人竞赛转到写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时,也用了一个议论句(“如果说向井敏明和野田岩是两只杀红了眼的恶魔,那么田中军吉简直比恶魔更凶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末段,也是夹叙夹议。
第三部分是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及升华主题的部分。其中第一自然段是记叙,第二自然段夹叙夹议,揭露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第三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第四自然段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的深重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第五自然段议论,是对第四自然段的阐释,也是点题。
(四)文章让我们“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让中国年轻一代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激励我们担负起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重任。今后的路的设计应该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答案略。
【总结课文】
(1)完整地听一遍朗读录音,体味感情、语气。
(2)把握全文的重点:
学生甲:掌握三大屠杀惨案,这既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又能使我们勿忘国耻。
学生乙:引用资料的写法,它不但使这篇报告文学更加真实突出,也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日军侵华罪行。
学生丙:开头倒叙的写法,强调的是结果,因此使后文内容更加对比鲜明,突出。
学生丁:议论、抒情句、段,能起到突出中心,升华主题作用。
(3)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回顾和具体描写,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侵略。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的练习
【板书设计】
标题:吸引力和震撼力;概括力和气魄
开头: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制造悬念,引发主题
中间 结构 多线条发展
事件(或人物) 以线穿珠
效果:鲜明、集中、新颖,表现主题
结尾 鼓舞展望式
哲理思索式
效果:余味无穷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明确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实践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