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第二单元单元的第八课的第一首诗,是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唯美之作,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山居秋暝》一诗正是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代表。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比较现代文而言,他们在古诗词方面积累的知识还是比较的匮乏,学习诗词,以适当的引导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含义,这也正是诗歌鉴赏所要加强的方面。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的感情,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王维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五、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意境。
六、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具使用:多媒体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45‘)
一、导入新课 (2‘)
课堂开始,为学生播放《送元二使安西》音乐,听完后,让学生一起背诵学习过的《送元二使安西》,从而引出王维,引出将要学习的《山居秋暝》。
二、背景介绍(2‘)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儒释道全才。40岁以后,过着半居半隐的生活,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与苏轼、赵孟頫并称“古今三大全才”。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三、朗读诗歌 (3‘)
1.欣赏朗诵录音。
2.请同学们齐读。
四、诗歌赏析(30‘)
1.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运用想象,构建图画,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其描述出来。
(明确:山、雨、秋风、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
描述示例:“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学生描绘一幅画后,让其带着美感读这句诗。播放素描录音,再让大家美读。)
2.请同学们来概括这些画面,这幅生动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空山新雨图;清泉映月图;浣女归来图;月夜采莲图。温馨、清新、自然、淳朴。)
讨论时,辅助问题
①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艺术画面?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②怎样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艺术画面?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4.介绍意境,让同学们概述《山居秋暝》的意境。
(明确: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和山村村民的淳朴性情,营造出了一种淡雅、清幽的意境。)
5.有感情地朗读
①请朗诵水平高的同学读。
②学生齐读。
③让学生尝试背诵。
五、小结 (3‘)
在这首诗中,诗人妙笔生花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山村晚景图。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他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六、延伸拓展:选精《使至塞上》 ,用PPT展示、略读。 (3‘)
七、作业布置:分析诗歌《使至塞上》的意境(。1‘)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景物 画面 特点 情感
山、雨、 空山新雨图 清新、温馨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秋风、明月、 清泉映月图 淳朴、自然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松林、清泉、 浣女归来图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石、竹林、 月夜采莲图
浣女、莲花、
渔舟
九、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