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12卷第6期 2010年l1月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VO1.12.NO.6 NOV.2010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韩治平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阐述了研究大 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意义,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探索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就业难;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0517(2010)06—0057—02 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国家和地方虽然出台了一些积极的 政策和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 中”,得不到落实。2007年4月22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 一、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意义 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便与日 俱增。“200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107万,到2010年达到630 万,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l0年的时间内,增长到当年的6 倍,增长率是500%。”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为宝贵与重要的人力资源。然而在 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却成为了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各 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的同时,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总量失调、信息失调、结构失衡、 观念落后等病症。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 一知》。《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放宽高校毕业生在城市落户就业 的政策。对用人单位拟吸纳的非本地户籍的高校毕业生,省 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应取消落户限制,允许高校毕业 生跨省(区、市)、跨市(地)就业。地方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 方便已落实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落户,提倡有条件的地方 实行先落户后就业。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 区工作满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 原籍或除直辖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 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很多中小型私企对高素 质的管理技术人员需求很大,但因为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 径,对大学生的派遣、落户、档案接收等问题解决不了,很难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就做好高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要求把毕业生就 业工作当作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 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的强烈要求,也是维护人民切身利 招到大学生。此外,《通知》中还指出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对9 月1日后未就业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制度,对登记失业的 益的现实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 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 高校毕业生,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专门台账,免费提供政策 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职业资格 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 培训补贴等;对失业时间较长的毕业生要重点援助。地方政 府要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到年底使半数以上返回原籍登记失 业的毕业生能够实现就业。可遗憾的是,这些政策在具体的 实施中缺乏地方政府的具体操作,很难真正惠及高校毕业 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就业观念陈旧。择业方式不切实际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优 势,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单位、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福利 待遇,从而导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甚至长期处于待业 状态。在他们的意识中,存在着小城镇、农村属于弱势群体, 3.教育体制改革缓慢,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创新意识,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是多样性,这就要求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有自己独 特的学科、专业特色和类型定位。然而目前的形势不容乐观, 小企业没有保障,形成了轻农村、重城市,轻小企业、重大企 业,轻私有、重政府的片面观点,以致对理想工作的定位不切 合实际,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就业。 2.就业机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 随着高等教育和就业形势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模 式、工作程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制定的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已经不适应高校 收稿日期:2010—06—10 很多高校对市场没有进行调研,就盲目的设置专业,同时课 程体制改革也不能与时俱进。甚至一些高校重视招生的程度 要大于就业,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扩大招生规模带来的经济 效益而忽视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的去向。当前,很多高校 人才培养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严重脱离了社会需求。把学历 作为衡量毕业生质最的唯一标准,不突出自身特点,没有形 成特色办学、特色办校的理念,弱化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韩治平(1981一),男,内蒙古乌兰 布人,研究实 习员。 58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2卷 在就业指导方面还停留在应试指导的层面上,局限于传授简 单的求职、面试技巧,同时就业指导内容相对肤浅和泛化,缺 乏对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就业法规、职业素质、应试技巧等 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没有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高 等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从而忽视了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 的规划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出来的大 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树立正确就业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通常都是选择一个可接受的 相对较好的工作。“而这种比较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培养目标、 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同学的就业状况、大学生所从事职业的 社会评价等指标,而其中人们对于社会评价相当在意”。因此, 学校要从“怎样让大学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就业观念”出 发,首先让他们对自身有个正确的评估和科学的定位,要让他 们正视现实,确立科学的市场就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 值。然后再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自立观 念,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要发扬不怕 苦、不怕累的精神,要把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融入到自 身的生活学习行为规范中来,勇于从基层开始锻炼自己。把自 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最后达到 立足于能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地方发展。 2.尽快立法,使就业市场走向规范化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毕 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尽快建立和实施《全 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规定就业市场开设的条件、程 序,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对毕 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 争,遏止“权力就业”,制止欺诈行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 常运行。尽快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交易规则,规范毕业生就 业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管理等方面 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审批制 度,明确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提高交流 会的实际效果;加强毕业生招聘的管理,对招聘单位进行资 格认定,明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 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止乱招、滥聘、乱收费、性别歧 视和毕业生随意违约等违反政策规定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 运行秩序,明确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执行《高等教育 法》、《劳动法》、《合同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 规,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使毕业 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法制化。条件成熟 后应尽早出台《市场就业法》、《公平机会就业法》和《大学生 就业法》。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优化制度环境,反对就 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 3.完善就业机制,切实贯彻政策法规 目前,国家和地方的许多相关职能部门都颁发了促进大 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文件,但这些政策和文件还不是缓解大学 生就业压力的法宝,而是需要采取氐期的、有效的、相对稳定 的法制措施。把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用法律的形式 固定下来,使之长期化、稳定化、效用化。要加大政策的投入 和落实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创办、开发中小企 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 能,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库,实现信息公开,资源 共享。同时要构建全国性就业信息平台,确保全面、准确、灵 敏的市场信息随时畅通。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关政策,确保 把待就业的毕业生纳入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当中,建立毕业生 待就业登记制度。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制度,建设 多种形式的“储备中心”、“就业驿站”或“就业缓冲港”等。尤 其是西部地区,更要高度重视人才,要着眼于实施西部大开 发战略的长远需要,切实采取措施,借鉴东部地区成功的经 验,做好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工作。继续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 就业工作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待就业登记、促进毕业生 创业及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就业市场管理等项制度。 4.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 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 生自主创业。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闯出了大学生创业之路, 学校建有鼓励学生创业基金和相关机构,并有专人进行创业 指导。四JII 2006年有533位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并均 已获得稳定发展。希望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能进一步 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简化相关手续,降低创业 门槛,积极给予扶持。各高校也要加强对创业学生的关怀、支 持与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 题,使他们能成功地走上创业之路,茁壮成长。 5.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培养社会需 要的人才 高校要对就业市场的形势及走向高度关注,对市场经 济需求什么样类型的人才认真研究,从而对自己的办学模 式、办学层次做出合理评价,适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要以社会需 求为导向培养市场型人才,要将就业率与招生计划挂钩,对 就业率明显偏低的专业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学校要加 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形成稳固 的就业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直接获得企业或用人单位所需 的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挂钩,学生的 培养直接面向就业市场,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合实际的给高校 尽可能多的自主设置专业权利。高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 教学专场、实验室设备、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综合办学的软硬 件能力,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就 业为导向,实现就业与科研、就业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坚持就 业指导和实践锻炼,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的方针。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EB/OL ̄.http'J/www.henan.gov.en/bsfw/system,2009—12—07. 【2]文东茂.“好工作”与“就业难[J]_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 (5):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