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 C.大工厂制的确立
B.手工工场的发展 D.圈地运动的进行
2.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3.下表是1800~1880年国际贸易金额情况表(单位:10亿美元),分析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00 1840 1860 1880 金额 1.4 2.4 7.2 14.7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4.早在18世纪,英国商人就运用包括市场调查、信贷、折扣计划、报纸和杂志广告、不满意退款的承诺等今天被认为是现代营销的策略去获取利润,于是消费社会的出现成为可能。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
A.根植于英国人独有的消费欲望 B.取决于英国人营销策略的创新 C.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D.促进社会各阶层实际收入增长 5.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6.下图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情况。此柱状图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英国圈地运动后,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 ) A.推动了英国议会制改革 B.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C.加剧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8.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场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9.以下表格为1740~1861年英国铁产量统计(单位:吨),铁产量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 ) 年份 1740 1788 1791 1861 铁产量 1 735 6 830 125 079 3 800 000 A.君主立宪制确立 B.占领了广阔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
10.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 A.水力成为主要的能源 B.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C.城市日益喧嚣和拥挤 D.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11.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1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英国圈地运动后,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 ) A.推动了英国议会制改革 B.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C.加剧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13.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场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14.以下表格为1740~1861年英国铁产量统计(单位:吨),铁产量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 ) 年份 1740 1788 1791 1861 铁产量 1 735 6 830 125 079 3 800 000 A.君主立宪制确立 B.占领了广阔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 15.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机推动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16.据统计,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2 930万,城市化水平为3%;1850年世界城市人口增至8 080万,城市化水平上升至6.4%。这反映出当时( )
A.新兴政体全球扩展
B.工业革命不断发展
C.电气革命成效斐然 D.民众生活极大改善
17.1907年,德国23.3万家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材料可用来说明德国( )
A.工业生产后来居上 C.已经进入“电气时代”
B.政府注重电气革命 D.企业管理日趋完善
18.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19.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
A.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D.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20.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
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 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21.马克思、恩格斯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 )
A.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B.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明确指出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D.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 22.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
成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材料表明恩格斯( )
A.强调采取城市斗争的重要性 B.已预感一触即发的斗争形势 C.坚持暴力反抗手段的必要性 D.看到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变化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发明是 (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计算机
24.以下是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获得解放的黑人奴隶大量涌入城市 B.美国领土向西扩张大大增加了城市数量 C.殖民扩张为美国城市带来大量外来人口 D.工业革命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
25.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巴黎公社具有很强的民主性。其民主性主要体现在( ) A.公社政权代表的阶级利益上 B.公社政权的性质上 C.公社委员和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上D.公社采取的经济措施上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9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
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
《再造社会: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作用。(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从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6分)
27.(19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三 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1)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及流通方面有怎样的进步。(8分)
(2)据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的新进展。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7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4分)
28.(17分)近代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理想社会,走在追梦的路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时就当了学徒。1799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工厂进行改革试验,他想消灭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他从缩短工时入手,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为工人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和模范小学,并建立了专门商店,廉价供应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此外,工厂还废除了惩罚,代之以教育规劝。1824年,欧文又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即他追求的“理想国”,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摘编自[英]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
第一卷》和《欧文文集》
材料二 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决策人物之一。南京政府成立后张謇任实业总长,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895年,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也寄托了他的理想:服务社会,造福民生。1926年,张謇去世时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
业、2 400多万两白银、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还有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缔造了一个近代南通模式的“理想国”。
——摘编自章开沉《张謇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的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特点的共同之处。(3分)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丧失了他们赖以生活的土地,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货币工资,然后到市场上购买自己的消费品,从而对国内市场的扩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
2.【答案】D。【解析】[“18世纪中后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的时期,A、B两项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C项只是表面现象,故排除A、B、C三项;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故选D项。]
3.【答案】A。【解析】观察表格数据可知,1800~1880年,国际贸易金额迅速上升,这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世界各
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有关,故A项正确。
4.【答案】C。【解析】 18世纪英国商人的营销策略有力地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拉动生产,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5.【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正确;海外市场、殖民掠夺和工场手工业发展在材料中都未提及,故B、C、D三项错误。
6.【答案】C。【解析】 [通过柱状图可知,与1801年相比,1841年英国工业和商业运输业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均增加,二者总和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的50%以上,但农业依然有相当比重,所以英国正在向工业社会过渡,故选C项。] 7.【答案】D。【解析】英国议会改革的实质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治权利,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故A项错误;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劳动力条件,故D项正确。
8.【答案】C。【解析】“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说明工厂的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说明工厂的布局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由分散走向集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故选C项。
9.【答案】C。【解析】观察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740~1861年,英国铁产量大幅增加。铁产量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在各领域普及开来,故C项正确。
10.【答案】B。【解析】材料中泰晤士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故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 11.【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正确;海外市场、殖民掠夺和工场手工业发展在材料中都未提及,故B、C、D三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英国议会改革的实质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治权利,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故A项错误;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劳动力条件,故D项正确。
13.【答案】C。【解析】“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说明工厂的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说明工厂的布局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由分散走向集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故选C项。
14.【答案】C。【解析】观察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740~1861年,英国铁产量大幅增加。铁产量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在各领域普及开来,故C项正确。
15.【答案】B。【解析】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棉纺厂发展很快的时间段是在1802~1830年间,这时改良蒸汽机已经应用于棉纺织工业中,这使得工厂可以不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所以会发展很快,故选B项。
16.【答案】B。【解析】 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17.【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使用电动机的企业居各种动力之首,这说明德国的电气动力已经超过蒸汽动力,由此可以推知德国已经进入“电气时代”,故C项正确。
18.【答案】D。【解析】科技革命是摆脱危机的一条出路,但并不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排除A项;科技是克服经济危机的力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采取措施发展科技,以便克服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D项正确;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9.【答案】C。【解析】工厂制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以商品输出为主,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D两项错误;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从手工工场变为大机器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垄断组织,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都是生产力提高之后,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需要,故C项正确。
20.【答案】D。【解析】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在美国建立“新和谐公社”,
表明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故答案为D项。A项与题意无关;B项说法错误,欧文不属于无产阶级;C项说法错误,1825年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
2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乌托邦”“求助于资产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们”即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故选C项。 2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可知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发生武装斗争已不可避免,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城市斗争的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与必须坚持暴力反抗手段无关,故排除C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
23.【解析】B。【解析】蒸汽机时代,未诞生空中交通工具,故A错误;内燃机的发明,促使汽车发明,水陆交通动力革新,飞机诞生,人类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故B正确;发电机发明对交通工具的影响有限,故C错误;计算机发明使交通工具性能大大提升,但不是使人类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的关键技术发明,故D错误。
24.【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790—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可知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故选D。
25.【答案】C。【解析】“民主”是指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公社委员和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这是巴黎公社民主性的最直接的也是最主要的体现。
26.【答案】(1)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4分)
(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2分)。
作用:调节了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任意两点)(2分)
(3)启示: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需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言之有理即可)(6分)
27.【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分析得出。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可归纳得出;第二问依据材料三“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分析即可得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美落后国家的不同分工。第(3)题抓住关键词“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注意辩证地分析问题。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消极影响,主要是由于国际分工不同而导致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答案:(1)进步: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相当进展;发明了新交通工具;形成了世界市场。(8分)
(2)进展:资本输出规模扩大,由此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3分)分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工业制成品市场,广大的亚非拉美落后国家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4分)
(3)积极意义: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科技进步;消极影响: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秩序。(4分)
2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他想消灭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背景是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加剧;根据材料一“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时就当了学徒”可知,欧文的社会经历也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二“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二“1895年,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和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根据材料二“‘大生’二字也寄托了他的理想:服务社会,造福民生”可知,张謇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第(2)问,结合材料一、二,从他们实行的社会基础、实业发展程度、是否重视实验验证等方面回答。
【答案】(1)背景:欧文:工业革命;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加剧;欧文的
个人经历。(6分)
张謇: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影响;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西学东渐,张謇是爱国和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8分,回答4点即可)
(2)共同之处:两者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实业带动经济、教育、社会全方位发展;都重视实验验证。(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