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论语》名著导读资料

来源:尚车旅游网
高中语文《论语》名著导读资料

高中语文《论语》名著导读资料

《论语》 内容十分广泛, 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 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 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 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 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 读之书。不可否认, 《论语》也有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 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不失为中华文明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 经济 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 《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分述如下: 1.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 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 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 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 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卫灵

公》 )。也就是说, 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 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 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 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 ”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 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

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谋 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里仁》 ),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 子的精神。 2.关于教育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 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 《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其一,关 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 ”(《卫灵公》 ),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 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 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 “因材施教 ”,子

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

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 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

“由也果 ”、“赐也达 ”、“求也艺 ”(《雍

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 也》 ), 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 子路胆大过人, 自以 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孔子还重 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希望他们能触类旁通,即所谓 “告诸往而知来 者”(《学而》 )。子夏谈诗 “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从而体会到 “礼 ”应该以忠信 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 )能

“亦足以

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 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 《诗经》了。 颜渊听老师讲学后 发 ”(《为 政》 ),子贡也说他 “闻一以知十 ”(《公冶长》 ),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 启发诱导式教育的结果。孔子特别强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

也”(《述而》 ),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 我不去开导他。 列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 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 研, “欲罢不能 ”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高中语文《论语》名著导读资料

其三, 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 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不仅重视《诗》 《礼》 的教育, 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

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 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 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 “仕 ”、 “君子 ”,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 “学而优则仕 ”思想 (《子张》 )。正因

子贡、冉求能否 “从政 ”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 “从

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 政 ”(《雍 也》 )。事实上,在孔子七十二个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 当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 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 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 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但作为社会的人, 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

3.关于治国安邦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

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 治国的根本在于 “人伦纲常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国, 子。”(《颜 渊》 )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 像个儿子。 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 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

这种伦

事实上, 在阶级社会里, 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

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

“人伦纲常 ”治国呢?孔子在回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 “卫国待子而为政, 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当然孔子也认为, 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里仁》 )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人伦纲常的礼才能 得以保证。 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其二, 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 己。孔子曰: “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 必须端正自己本身, 严于要求自己。 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 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还以舜为例说明

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 孔子曰: “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在孔子看来, 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 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 孔子认为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 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

国不可偏废的条件。 孔子曰: “知及之, 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 必失之。 知及之, 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 则民不敬。 知及之, 仁能守之, 庄以涖之, 动之不以礼, 未善也。”(《卫灵公》 )

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 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 靠聪明取 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 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

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 靠聪

那也算不

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

得完善。 可见治理好国家对君主的要求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另外,孔子还总结了历代圣明 君主治国的道理,重在宽厚、诚信、勤敏、公允。即: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 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

”(《尧曰》 ) 其三,治国的基本方法, “选才、富国、育人、

“先

立法 ”。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

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子路》 )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

”曰: “富

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之。 ”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 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孔子也特 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有一次颜渊请教老师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

“行夏之时,

高中语文《论语》名著导读资料

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 《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借鉴夏、商、 周三代的古德, 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这里孔子不仅强调了法制对治国的重要作用, 而且 他的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学习。其四,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 本原则。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 )即治理一个

《论语》

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 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总之,

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

思想体系化、 科学化, 更好地理解 《论语》 中的思想精神。 要做到 “古为今用 ”,就要研究 《论 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 育家, 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 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 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 或全盘肯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