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约30公里处,北临黄河,南依岳山、广武山。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这里过去曾是一片荒山秃岭和贫脊川原,经常是风沙起时天上、地面、水里浑然一体的黄色景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一年之中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全年可游的郑州黄河游览区了。
首先请看正面的这条河,这就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源头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流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时,竟成了世界上最浑浊的河,每年经黄河流走的泥沙有达到16亿吨,水中含沙量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3-5厘米,所以,下游的河床高出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这就是洪水泛滥的原因,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地面要高出7米。
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它吞噬过无数的生命财产,因而成了害河,历代民众迫切希望根治黄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工作,治理后的黄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它又成了一条造福于人民的河流。总之,黄河对人类社会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主题。我们来看这尊“哺育”塑像,它高5米,重30吨,用白色水泥塑成。母亲身着唐装,头挽魏髻,象征黄河,怀中健壮的婴儿象征中华民族,整个塑像形象地表达了黄河与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骨肉亲情。黄河流动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血液,她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这是一种民族感情的凝聚力。
大家请看周围的山,这一带的山称为邙山,一直从洛阳绵延至郑州,过去是荒山秃岭,经过绿化,现已是浓阴覆盖。游览区的一些参观项目就掩映在这绿色之中。山上的制高点是一些亭台楼阁,它们与黄河风光相匹配,而且都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这样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登上高处,远眺黄河,更能领略其气势。待会儿大家可以登上那个最高的亭子,来一睹黄河的雄浑壮阔。
现在大家请看右边的山头,那里有一些古象的雕塑,欢腾奔驰,妙趣横生。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地方不修些外形美观的动物,而是偏偏是古象呢?是的,这要从河南的远古历史说起。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河南是亚热带,当时有许多亚热带的动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据出土的甲骨文中一人牵一象的象形文字证明,三千多年前河南还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河南古属豫州,豫即多象之意,因此“豫”这个字用作河南的简称。山上的大象塑像反映了这个历史典故。
接下来诸位请往左边的山上看,那里是旅游区的另一个重点项目----古代黄河治水传说中的大禹塑像。大禹是4000多前前的治水英雄,传说大禹的父亲曾经因为治水失败而遭到惩处,大禹所以继承父志,最终获得成功,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故事,千百年来激励着后人不懈奋斗。我们来看,这尊塑像高10米,重150吨,大禹头戴斗笠,右手握一像
锄头似的工具,左手高举,目光炯炯凝视着河的远方,仿佛在号召人民治理洪水。他发明的疏水导流的科学治水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治水的成功,也使他打下政治权力的基础。民谚有“治水者治天下”,正是对治水重要性认识的真实写照。为治理这条暴虐的河,过去的民众用尽了智慧和体力,而人类的智慧又在治水中发展。因此黄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国文化的源泉。
好了,讲解先告一段落,现在大家有30分钟自由参观游览的时间,大家可以上山参观和拍照留念。30分钟之后到这里集合,我们接着去欣赏现代黄河碑林、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大家注意安全,祝你们玩得愉快!
黄
河
游
览
区
导
游
辞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2011级旅游管理 姓名:徐小鑫 学号:1102240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