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速铁路接触网精确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

来源:尚车旅游网
接触网电气化铁道2011年第1期高速铁路接触网精确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王哲浩摘要: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是高速铁路成功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国内高速铁路接触网施一I:测量精度的重要性,详细闸述了国内高速铁路接触网线索部分,基础部分主要施工测鼍方法和偏差要求的允许值,并对高速铁路接触网的参数精调提出相应要求。关键词:高速铁路;接触网;测量Abstract:High-speedrailprecisionengineeringmeasurementtechnologyisoneofthekeytechnologiestothesuccessfulconstructionofhigh—speedrailway.Inviewofourcountryhigh-speedOCSconstruction’Sweakcomponents.elaboratedindetailthedomestichi【gh—speedeatenary.Thefoundationandcombinationlocalization'sconstructionmethod.Measurementstandardsandconstructioninspectionmethods,andhigh-speedrailwaycatenaryparametersrefinedmaketheappropriatea由ustmentmethod.Keywords:high-speedrailway;OCS;measurement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36X(2011)01.0004—03O引言实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高速铁路运行速度高,要求轨道和接触网必须路工程测量技术体系。为实现高速铁路接触网的高具有精确的集合线性参数。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精确度,必须将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网技术引入到工工程施工时,通常利用精密精测网资料(CPII、程实践当中。CPIll),采用全站仪、无接触接触网激光静态测量1接触网精密测量指标的研究仪等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并将设计布点与实地测研究及制定高速铁路接触网的精密测量指标点相对应,进行三维标定。在系统调试过程中,根是实现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核心,进据CPIII精测网数据和线路拟合参数判定轨道与接而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平稳运行。与普通铁路相触网耦合状况,使其符合相关标准。因此,研究和比,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系统性更强,精度要求更高。建立一套接触网精密工程测量标准体系是实现高结合国内高速铁路1程建设实际,研究确定接速铁路列车安伞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触网工程在设计、施工及验收的相关精度指标,成国内既有铁路接触网工程测量技术标准只适为解决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用于普速铁路工程建设,测量工作及其精度指标如接触网精密测量主要包括3个阶段:勘察设计何确定才能满足高速铁路建设要求,目前的测量技阶段、施工阶段和接触网精调。其中接触网施工阶术如何实现这些要求,采取什么样的测量方式实现段需要对高速铁路接触网线索部分,基础部分,支等问题,必须通过研究及工程实践加以解决。随着持结构等进行测量。最大程度地控制测量误差以达在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对精密测量技术的认识不到误差最小,满足高速铁路运行需要。断深入,结合高速铁路建设特点和现代测绘技术的2接触网线索参数标准发展,精密测量网技术在国内高速铁路建设中广泛2.1接触线应用,并在京津线、武广线、郑西线、哈大线、合接触线是保汪电气化铁路正常运营的关键器宁线、合武线、石太线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得到材,它通过与受电弓滑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将电能从作者简介:王哲浩.铁道部建设司,高级工程师,北京牵引变电所传输给电力机车,接触线的宅间几何尺100844,电话:010.51847089。寸直接影响高速动车组受流质量。4万方数据高速铁路接触网精确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王哲浩接触网接触线应使用接触线专用检测尺和塞尺对接触线平直度进行检测,最大间隙不大于0.1mm/m。在线路轨道调整完成后,接触线悬挂点距轨面的高度允许偏差±30mm,偏差要求如F:(1)定位点两侧第1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等高,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偏差为±10rain,但不得出现“V”字形。(2)接触线_[作支悬挂点高度变化时,时速250km其坡度不大于1%o,坡度变化率不大于0.5%;时速300km及以上坡度为0。(3)两相邻悬挂点的高度差不得大于10nlln。(4)两相邻定位点的高度差不得大于20111111,且不能形成误差峰值的倒“V”字形。文献【l】根据激光相位测距原理实现接触线高度动态监测,激光测距的设计精度达0.3mill,接触线高度测量的精度为±5mm。2.2承力索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高度宜采用激光测量仪测量,精确到mm,允许偏差±100real。承力索吊弦线夹与接触线吊弦线夹在垂直方向的相对允许偏差±20mill,岔区及无交叉线岔区2支承力索垂直间隙均不得小丁=60mill。非绝缘锚段关节2承力索接触线水平间距允许偏差±30m/iI,承力索、接触线的绝缘子应对齐,允许偏差为±50real,承力索、接触线2绝缘子中心应对齐,允许偏差为±30mm。2.3整体吊弦和弹性吊索在整体吊弦测量与计算时,承力索悬挂点的高度宜采用激光测量仪测量,精确到inln;支柱跨距宜采用激光测距仪测量,精确到cm。吊弦安装偏差要求如下:(1)吊弦安装位置的测量从悬挂点向跨中测量,其偏差在跨中调整,允许偏差±50mm。(2)吊弦在任何温度下均垂直安装,承力索吊弦线夹与接触线吊弦线夹在垂直方向的相对允许偏差±20illnl。弹性链形悬挂的弹性吊索安装偏差要求如下:(1)弹性吊索安装时从悬挂点平分,弹性吊索的中心位置标记与腕臂管中心对齐,允许偏差万方数据20Ill/11。(2)中心锚结方向的弹性吊索线夹外露,以线夹外沿为基准不大于30mlil;复核各吊弦点的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偏差为±50111111。文献[2】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接触网系统静态弹性进行仿真分析,为研究接触网系统的弹性和制定高速铁路弹性链形悬挂的安装标准提供依据。另外,简单链形悬挂同一跨内相邻吊弦处的接触线高度差应符合设计预留弛度的要求,激光测量仪测量检查允许偏差不得大于5rain,弹性链形悬挂相邻吊弦点处接触线的高度差应不大于10rain。3接触网基础工程3.1路基地段接触网基础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使用水准仪测量检查允许偏差±20111111。桩基深度允许偏差±100mm,杯形基础深度允许偏差±501/1111,使用钢卷尺测量检查。支柱基础、拉线基础预埋螺栓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nllll。预留基础螺栓顺线路方向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垂直线路方向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2个方向的允许偏差均不大于1.50。预埋钢板应与基础面齐平或略高,允许偏差0"-'5ITIIll。预埋钢板中部预留孔中混凝土略高于预埋钢板顶面,允许偏差0h5111111。预埋钢板应水平,允许偏差不大于5real。3.2桥隧部分接触网基础文献[3】具体阐述了接触网桥隧构件基础施工的特点及措施,但其技术要求不适用于现在高速铁路的发展。由工程实践总结出桥上H形钢柱基础预埋钢板应符合预埋钢板与基础面平齐或略高的要求,允许偏差+5/0mill。预埋钢板中部预留孔中混凝土略高于预埋钢板项面,允许偏差+5/0aim。预埋钢板应水平,高低偏差允许5mnl。隧道内预埋滑槽质量采用游标卡尺、钢卷尺测量。同组滑槽中心线与隧道中心线的垂直度、平行度偏差为槽道长度的±5%0。同组滑槽两槽间距允许偏差±5tlUll。同组滑槽顺线路方向定位允许偏差±500111111。滑槽的倾斜允许偏差不大于3mtn。5接触网电气化铁道2011年第1期滑槽埋入深度允许偏差O~5113111。3.3接触网支柱为了实现支柱装配安装一次到位,文献[4】对全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网支柱装配的各部分结构进行了力学和数学分析,为建立和制定接触网支柱安装标准提供了借鉴。其中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埋设深度施工允许偏差O~50mm,同一组硬横梁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应等高,允许偏差0~50mill。H形钢柱端面应与线路平行,支柱扭面允许偏差±20。硬横跨2根支柱中心连线均应垂直于正线,偏差不应大于20。同一组硬横跨2根支柱间距应符合横梁跨长,允许偏差0"-'20mill。3.4.1腕臂结构腕臂按照计算结果进行预配,预配完毕后应采用力矩扳手、钢卷尺复测预配的各项长度尺寸,测量检查偏差不大于5mm。腕臂安装应符合腕臂安装曲线,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腕臂无弯曲,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激光测量仪测量检查允许偏差±100mm。3.4.2硬横梁结构硬横梁的质量经力矩扳手、钢卷尺测量检查,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mill。为实现高速铁路接触网的高精确度,必须加强施T测量工作,将接触网精凋工作与精测网有机结合,主要j=作如下:(1)施工时应充分利片j精测网资料(CPll、CPIII),采用全站仪、无接触接触网激光静态测量仪(长度测量应使用钢尺)等进行精确测鼍和计算,万方数据(2)根据CPII精测网数据,测量核定高速铁路接触网车站、区间分段测量起点,桩基一次准确定位。(3)根据CPII精测网数据,测量核实隧道预留槽道、后植锚栓、下锚断面位置,路基、桥梁接触网支柱及拉线基础位置符合设计要求。(4)根据CPIII精测网数据,测量核定接触网支柱垂直线路中心线偏差及上部孔位准确性、隧道内的吊柱及锚栓安装偏差,对支柱、吊柱(含各种安装底座)统一编号。(5)根据CPIII精测网数据,测量计算吊弦长度。(6)在联调联试过程中,根据CPIII精测网数据和线路拟合参数,进一步分析、判定轨道与接触网耦合状况并使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5结束语随着国内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确保高速铁路列车安全运行,建立完善的高速铁路接触网精密测量技术越来重要。本文详细论述国内高速铁路接触网线索部分,基础部分的主要施_[测量标准和施工检测方法,以期对以后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工程的高精度、高半顺性起到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彭朝勇,二E黎,高晓蓉,等.接触网导线高度动态检测系统【J】.电气化铁道,2004(31):91—97.【21弹性链形悬挂接触网弹性计算与测量[D1.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3】新线接触网桥隧构件基础施_T的特点及措施[J】.电气化铁道,1998(3):28.33.[4】接触网支柱装配计算数学模型[J】.铁道jI:程学报,1999(1):85.91.收稿日期:2010.12-303.4支持结构+100/04接触网精调将设计布点与实地测点对应,并进行三维标定。6高速铁路接触网精确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哲浩, WANG Zhe-hao铁道部建设司,北京,100844电气化铁道

ELECTRIC RAILWAY2011(1)

1.接触网支柱装配计算数学模型[期刊论文]-铁道工程学报 1999(01)2.弹性链形悬挂接触网弹性计算与测量 2010

3.新线接触网桥隧构件基础施工的特点及措施 1998(03)4.彭朝勇;王黎;高晓蓉 接触网导线高度动态检测系统 2004(3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qhtd201101002.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