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成语看古今广告的营销观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28卷第5期 2010年l0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1.28 No.5 Oct.2010 从成语看古今广告的营销观 邢丽梅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成语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精华,成语中折射出许多古代广告的现象和运作理念,可以从中 透视出古代商界的营销观。利用成语了解古代的营销观,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这对了解和学习传统 商业文化,研究古今广告传播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成语;广告;营销观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0)05—0068—04 广告是现代社会中颇具艺术品位和实用色彩 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种商业文明,它贯穿从古至 今几千年的历程,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活、社会生 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的叫卖声。此外,“王婆卖瓜”这条成语也是人 们耳熟能详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让人们 联想到市场上售卖者高声叫卖、买卖贸易兴隆 的景象。 (二)成语“箫管备举”与音响广告 广告一词为外来语,英文为advertsing,源于拉 丁文adverter,把它译成“广告”一词并出现在现代 汉语中是近代的事,但广告活动先于此词已在我国 古代商业活动中运行。从早期的市声叫卖、音响作 秀、挂幌标记到广告理念的形成,在成语这一传统 凡招揽生意者大都制造出声响,以造其声势。 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了音响广告。《诗经》的 《周颂・有瞽》里已有“箫管备举”的诗句,汉代郑 玄注:“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吹也。”唐代孔颖 达疏解:“其时卖饧之人,吹箫以自表也。”可见西 周时,卖糖食的小贩就已经懂得以吹箫管之声招 文化瑰宝中都有所体现。 一、成语中的广告现象 徕生意。从总体上看,器乐招徕市声的响器,大致 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商品本身作为招徕响 器。如《燕市货声》中记述的“铜器挑”,“带炉,行 敲铜盆”。这是一种比较原始,也最为简便的招 (一)成语“自相矛盾”、“王婆卖瓜”与叫卖式 r告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从有了商品生产 和交换,广告也就随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广告 徕响器。第二种是采用或参照传统乐器而创制的 是通过声音发出来的,称为口头广告,也有人称 招徕响器。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中,货郎手 持的双面小鼓就是典型的乐器类招徕响器。第三 种是以商品的附属物或与经营内容相关的工具、 容器等器物作为招徕响器。这种招徕响器,所发 之为市声广告,在此可更通俗些称其为叫卖广 告。我国有关叫卖广告的最早的文字描述见诸 《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 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 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出的市声具有独特的个性,闻其声便知其所经营 的内容,既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也有着“分众广 告”的效果,如现在在街头巷尾能听到的收废品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在“自相矛盾”这则故事 里,人们仿佛听到了卖“矛”与“盾”时自吹自擂 收稿日期:2010—09—13 的器皿敲打声。 作者简介:邢丽梅(1968一).女,副教授。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YN0944) 第5期 邢丽梅:从成语看古今广告的营销观 69 (三)成语“悬壶济世”与悬帜广告 在我国古代继音响广告之后而出现的是悬帜 广告。当今多数人称其为“标记广告”或“商幌广 告”。成语“悬壶济世”中的“悬壶”就是典型的标 记广告。《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载: “费长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 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 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子楼上睹之,异焉。 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 日: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13复诣翁,翁乃与俱人 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 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楼上侯长房曰: 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 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 从入深山,翁抚之日: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 疾。”长房是管理市场的官员,在壶中得到神仙指 点,于是学得医术可医众人的疾病。这个与壶公 相关的神话传说将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 家行医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 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 厂等沿以为用。 此外,酒旗也是古代悬帜的一种形式。《韩 非子・外储说》记载:“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 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著。”这是我国有 关酒家和酒旗最早的记录。这种形式后来沿用不 断,如唐代张籍有“高高酒旗悬江口”,杜牧有“水 村山郭酒旗风”等诗句。“酒店门前三尺布,过来 过往寻主顾”,不但说明了酒旗的尺寸,还说明了 酒旗的作用。除了酒旗外,其他行业也有各种标 志性的广告形式。 从简单的吆喝到以说唱、歌舞等形式进行广 告宣传再到运用“器乐音响”、悬帜为标记等进行 广告宣传,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市声广告的发展过 程,实质上就是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不断艺术化的 过程,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增加。 二、成语中的广告运作理念 博大精深的成语中,透射出浓郁的传统商业 文明,同时隐含着一些广告理念,这些理念在现代 社会中不断发展和延伸。将成语中的传统经营理 念和传统道德观念植入现代广告中,形成的独特 的广告设计观,已被当今广告设计者广泛运用。 如:尊道贵德、贵义贱利、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 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自强不息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在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中都被 广泛运用。纵观成语中折射出来的商业文化现 象,可以发现成语不但反映了广告的发展现象,也 体现着极强的广告运作理念。 (一)成语“尺短寸长”与广告定位理念 广告的定位理念在现代广告营销中越来越受 到广告人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左右,广告界 提出定位理念。1969年美国专家J.屈特最早提 出定位思想,他认为“定位就是确定商品在市场 上的位置”。他在定位理念中指出:“广告应该创 造出商品应有的独特位置,广告应该突出品牌与 众不同之处,而不完全是商品利益信息。”在现代 营销市场中,生产和销售某类产品的企业很多,造 成某类产品的品牌多种多样,广告主在广告定位 中所突出的是自己品牌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而使 消费者认牌选购。 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之前,需要此类产品的 信息,更需要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信息,广告定位 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信息,其中很多为本品牌特有 性质、功能的信息,有利于实现商品识别。广告定 位告诉消费者“此类产品的有用性”,更告诉消费 者“本品牌产品的与众不同性”。 在成语中可以看出古代商界已明白此经营理 念。成语“尺短寸长”出自屈原的《楚辞・卜居》: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 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古人已经知道找 好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让自 己有充足的准备知己知彼,发挥自己的优势,取胜 他人。此外还有“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匠心独 运”“独具一格”等成语。从此类成语可以看出古 人已有了广告定位理念的萌芽。 (二)成语“买椟还珠”与广告包装理念 人类在创造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从事一种精 神活动。包装不仅创造了附加值,更重要的是产 生一种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促进消费者对商 品品牌形象的了解,使其更进一步认知生产的国 度、区域的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哲学思考、逻辑推 理、审美特征、消费心理等。包装既是产品的营销 70 常,kJ,lI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正 工具,也是企业的商标,传递着更多、更高的文化 信息。高品质的包装产品也是加快商品行销的关 键。从“买椟还珠”这一成语可以看出,在古代人 们已经懂得利用精美的包装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成语“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 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 其珠。”从这则成语典故可以看出,几千年前的商 人已经有了商品包装意识,他们不仅认识到包装 对商品促销所起的作用,而且还认识到包装可以 创造出高于商品价值的附加值。“郑人”愿意用 买珍珠的价钱买下这只精工制作之“椟”,可见精 美的包装对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如俚语“货卖 一张皮”也是说明这一道理。在现代广告中,包 装策略也被众商家追捧。但在当今广告的包装策 略中,应提倡适度包装,只要在企业识别理念中的 视觉识别宣传中达到品牌识别宣传的目的即是最 佳宣传策略,像古人“买椟还珠”这样过度包装是 不可取的。 (三)成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与广告诚 信理念 “诚”、“信”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两个重要范畴 和概念。在市场经济不断向深层化发展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诚”、“信”这份精神资源的价 值所在,如诚信做人、诚信立业、诚信经商、诚信治 国的呼声遍及各个行业领域。 诚信经营已被我国纳入广告的特有经济特色 当中,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广告理念。成语所反 映的古代商业的诚信理念已深入人心。清人小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第五回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这是招徕生意之道呢?但不知可有‘货真价 实,童叟无欺’的招牌没有?”这里提到的“货真价 实,童叟无欺”,是我国经商者历来遵循的一种传 统商德,充分体现了商业活动中的诚信理念。又 如成语“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步列传》: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如“利不亏义” 出自《礼记・儒行》:“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 见利不亏义。”此外还有“立木为信”“取信于 民”“以义制利”等成语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诚 信理念。 成语“利市三倍”是说获得的利润是本钱的 几倍,语出《周易・说卦》:“为近利,市三倍。”“利 令智昏”指因贪利而丧失理智,出自《史记・平原 君虞卿列传》:“鄙谚日:‘利令智昏。’平原君负冯 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这 些不诚、不信、不义之举,为古今商界所不齿。 (四)成语“伯乐相马”与广告的名人策略理念 名人策略理念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市场轰动效 应,其作用机制在于公众对名人形象的崇拜。人 都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公众对明星形象 的崇拜,会转移到名人所推荐的商品,这样名人在 广告宣传中便有了特殊的作用。古人也深谙此 道。成语“伯乐相马”应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名 人广告。《战国策・燕策》记载:“人有卖骏马者, 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日:‘臣有骏 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 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 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伯乐是古代 著名的相马专家,以能识别千里马而闻名遐迩。 这个卖骏马的马贩子就是看中了伯乐是个相马名 家,才来请伯乐为其骏马做销售宣传。只不过他 要求伯乐宣传的方式比较巧妙,他没有要求伯乐 当众夸赞其马如何之好,而是请伯乐到市场上去 围着他的马转两圈,走了以后再回头看一看。这 一来,那匹三天都没人光顾的马一下子就以十倍 于前的价格卖掉了。 这是古代一则十分成功的名人策略案例,也 成功运用了当今广告界流行的“ROI”理念。第 一,关联性。伯乐是相马的名家,要为马做广告, 当然非他莫属。第二,原创性。请名人要有自己 的特点,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新招。另外请名人出 道要付一笔与名人身份相当的广告费。这位贩 马者请伯乐的“出场费”,承诺的是“一朝之贾”。 第三,震撼力。宣传产品请名人,最重要的目的 是要让名人广告打动顾客,激发其购买欲,从而 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在这一点上,贩马者的 广告策划可以说是做得既隐秘又到位,让人看 不出有半点做假之嫌。“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其间没有一句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场看 到这一场面的顾客都会认为:这肯定是一匹好 马。紧接着的行动就是一窝蜂全去购买,结果 马价上涨十倍售出。 第5期 邢丽梅:从成语看古今广告的营销观 71 (五)成语“南橘北枳”与广告的异地营销 (TG&AL)理念 TG&AL是英文“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 的一句话就是“酒香不怕巷深”,以为好东西是不 需要做宣传、打广告的,只要商品的质量好,不怕 没人要,即使商铺位置偏僻一些,也会门庭若市。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 的缩写,意思是全球化策划,本土化执行。全球化 策划即以统一的广告主题与内容、统一的创意与 设计,制作具有共性色彩的广告宣传作品,在全球 各目标市场进行一体化传播,其思维依据是全球 化理论。本土化执行就是国际广告的本土化,即 针对不同特点的目标市场国,根据不同的民族文 内敛不张扬的性格同时也体现在古代商业行为中。 但在现代广告理念中,却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琳琅 满目的商品销售中往往形成了“酒香也要勤吆喝” 的商业氛围。这和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化特色,制作不同广告诉求、创意和表现的广告宣 传作品,进行本土化的传播,发挥本土优势,其核 一三、结语 从上文的一些实例可以看出,在汉语成语中 折射出许多古代广告的现象和运作理念。由此可 见,成语和广告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在成语 的学习运用中人们更能体会到古代人们的广告营 销观念和传统文化。人生哲理、处事为人、道德约 D是因地制宜,其思维依据是民族文化多样化理 “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论。笔者将这种理念简化为异地营销理念。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后人就 束、为商之道,都能在成语这一国学精华中得以诠 释。完全可以将古代的营销理念与现代营销策略 结合起来,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广告 营销道路。同时,对成语中的广告现象和广告理 念进行研究,也可以为研究古代营销策略做好铺 垫。另一方面,成语具有语言精练、含义深刻的特 用成语“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 同而发生变异。 “南橘北枳”这一成语透露出内涵丰富的异 地营销理念。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问的生活习惯、 生活条件大不相同,而且地区间的发展亦不平衡: 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 点,人们习惯用成语为自己的产品、品牌做广告宣 平衡,大城市与小城市发展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发 展不平衡。不平衡带来无限商机,从古至今人们 都发现异地经营大有文章可做,广告策划商品经 营中更要注重其文化风俗的差异。在国际贸易的 传,很多成语成就了某些产品的成功,在商界脍炙 人口、广为流传。但同时也有一些成语被滥用。 正确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让 人记忆深刻。反之,则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战国)韩非.韩非子[M]//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社,1986. 发展大背景下,广告面临的文化环境是全方位的, 从时间上讲包括历史传统文化、现实大众文化和 未来文化;从内容上讲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法 律、教育、政治、科技与物质文化、社会关系,从地 域上讲包括本土文化和国际文化等。异地营销理 念使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适应策略得以更 深刻地诠释。 (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求真务实的广 告观 [2]曲彦斌.中国招幌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4j(西汉)刘向.战国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何修猛.现代广告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8. [6]莫彭龄.成语学习手册[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9, [7]徐宗文,袁雪洪.偶句成语词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5.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说“桃李本不能言, 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 [8]蔡罕.成语中的“前广告”文化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6 (7):76—77. 也”,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真诚笃实自 然感召人心。这种现象反映在商业上,与此相应 责任编辑:赵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