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书笔记-书评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

来源:尚车旅游网


有的人带着手来工作,有的人却带着脑子来上班——《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书评

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些态度好,接到工作立即就去做的人,很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比如我安排一位同事写宣传文案,她在规定时间前10小时就完成了工作,字数也够,但她居然把宣传文案写成了一篇个人故事集;再比如,我安排一个同事去寄快递,3个小时后,他告诉我,快递师傅说今天不来了,要明天才能寄,而我很着急要寄的东西,要在办公室躺24小时等快递师傅明天的“临幸”。

为什么看起来他们很认真在做事,却不能让人满意呢?

这就是带着脑子工作还是用手工作的差别。关于这一点,我经常给新来的同事讲“打印纸的故事”。

办公室的打印纸快用光了,我让采购去买一点。采购小姑娘做事特别认真,接到任务之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她先是去网上比价,A网站比B网站贵2块2,但是B网站好像质量更好一点;A网站满99包邮,B网站今天买满199送礼品……就这样,一个上午过去了,她还没有决定到底买哪家的。

采购为公司省钱好不好?当然好,但是她没有想过,一个办公室的人都在等这个打印纸,所以到底是贵2块2还是送礼品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相比这点小利益,一个办公室半天的工作都耽误了明显损失更大。

“打印纸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接到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立即就去做,你需要花几

分钟时间思考一下,想清楚这件事是什么,有多着急,有几个方法可以备选,如果用了一种方法可能的好处在哪问题在哪……你需要一瞬间在脑袋里闪现这些问题并逐一解答,这才是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

比如“打印纸的故事”里这个采购,接到任务的第一步应该先想一想这件事有多着急,如果单位打印纸还可以用一个礼拜,那当然可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但如果已经火烧眉毛了,你就不能按照日常习惯的“找到最便宜”的思路去工作。

同样的,如果你是公司文案,老板让你写一篇宣传文案,你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立即去写”,你应该花几分钟的时间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这个文案针对的人群是谁?想要实现什么目的?以什么风格来写?有没有过去常用的套路?在动笔前,如果你能问出这些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你写跑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而开篇那个寄快递的同事也需要用提问法来帮助自己的工作。老板让寄快递,不是拿了就跑,而是多问几个问题。比如,问问最晚需要多久寄出?如果A快递今天没来是不是能用B快递?是否需要保价?是否需要加急?如果快递有一些临时状况能否自己决定应急办法,比如换更快但稍微贵一点的同城闪送?

你不用担心这样问问题老板会烦,能解决问题才是老板最关心的,前面思考的越深入,后续出麻烦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决策者都了解的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如何思考问题,又该怎么提问呢?

思考需要系统的训练,这个训练不是让你去背几个常见问题,而是让你培养自的“思维模式”。什么是思维模式?简单点说,就是遇到问题时你大脑自动反应的机制。为什么有

的人能很快把问题搞清楚并提出解决办法,而有的人云里雾里半天都不知道问题是什么?这中间的差异就是系统化的思维训练。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就是一本思维训练的书。虽然冠上“哈佛”的名字有标题党的嫌疑,但是作者很认真地按照“课时”介绍了思考的模式和流程。首先你要了解自我意见形成的步骤——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再到判断;其次你需要深度理解问题并做出预判断;最后你需要接纳别人的意见,重新审视问题。基本上,经过这几步,你不但能做到独立思考,而且会形成站得住脚的结论。

思维很多时候会跟智力联系在一起,大家习惯性地认为聪明人就是会思考的人,但事实上,思考完全是后天可以学习的方法,只是我们大多数人比较相信直觉,相信自己遇到问题的“第一感觉”和“第一反应”。而这就是聪明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别——聪明人的第一反应是建立在之前训练的基础上,是可以被复制的“第一反应”,而普通人没有经过训练,只是依据天生感觉的“第一反应”,显而易见,后者出错和失败的几率真的就大很多。

开启自己的思维训练,比如就从这本《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开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