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畜繁殖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来源:尚车旅游网
《家畜繁殖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1.动物繁殖学的研究内容、应用及意义 研究内容:

1、生殖生理 包括配子的发生、性成熟、发情、受精、妊娠、分娩和性行为等各种生殖活动的生理、内分泌调节机理和各种影响因素的论述和讨论,并对生殖器官、生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特性进行描述和分析。

2、繁殖技术 包括人工授精及母畜的发情鉴定、妊娠诊断技术,繁殖控制技术如发情控制、排卵控制、妊娠控制等,胚胎工程技术如体外受精、配子和胚胎冷冻、胚胎移植、胚胎性别鉴定和性别控制、细胞核移植等。

3、繁殖管理 讨论繁殖力的评价和影响因素,繁殖障碍的诊治以及提高繁殖力的措施等。 应用:人工授精、体外受精、性别控制、克隆技术等。 意义:

①提高生产效率: 是畜群繁衍的基础。

诱导发情、双胎技术、超数排卵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 繁殖障碍的防治。 繁殖现代化管理。 ②提高畜种质量:

优秀公畜通过人工授精、后代鉴定、选择优良后代,是杂交育种的基础。

MOET:超数排卵与胚胎移植技术,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优良后代,提高繁殖效率几倍到上百倍。

快速扩繁,提高良种覆盖率。 ③减少生产资料的占有量:

人工授精减少公畜饲养量、减少饲料消耗、节约成本。奶牛人工授精已占100%。

鸡公母比例:自然交配时蛋鸡公母比为1:8—10,肉鸡为1:6—8,人工授精主要用在蛋种鸡生产中,配种比例一般可提高到1:30—50。 ④为人类生殖调控提供实验材料和方法:

人类的试管婴儿、胚胎移植、诱导分娩等生殖技术,都来源于动物试验。 2.性别分化包括哪三期?

性腺分化、性导管分化、生殖器分化

3.性别控制:通过人为地干预使雌性动物按人们的愿望繁殖所需性别后代的技术。 4.性别鉴定:通过科学技术或研究工具对胚胎性别进行鉴定的技术。 5.干细胞分类: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根据来源)

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根据分化潜能)

6.胚胎移植操作过程

①对供、受体母储进行选择,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②对供体母畜用激素(促性腺激素)做超数排卵处理。

③选择同种优秀公畜配种(有性生殖过程) 或使用精子活率高、密度大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并将配种次数 增加到2-3次,以防出现无精卵。

④对胚胎进行收集(此时胚胎处于游离状态)。

⑤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胚胎应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 ⑥胚胎移植(或冷冻保存)。 ⑦检查受体母畜是否受孕。

⑧产下胚胎移植的幼畜。 7.公畜生殖器官的总体结构

公畜的生殖器官包括四部分:①性腺:睾丸;②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和尿生殖道;③副性腺: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④外生殖器:阴茎 8.睾丸的组织结构

睾丸表面被覆以浆膜(即固有鞘膜),其下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白膜由睾丸的一端(即和附睾头相接触的一端)形成一条宽为0.5—1.0cm的结缔组织索伸向睾丸实质,构成睾丸纵隔。纵隔向四周发出许多放射状结缔组织小梁伸向白膜,称为中隔。它将睾丸实质分成上百个锥形小叶,小叶的尖端朝向睾丸的中央,基部朝表面。每个小叶内有一条或数条盘曲的精细管,又称曲精细管,腔内充满液体,精细管内有间质细胞。精细管在各小叶的尖端先各自汇合,穿入纵隔结缔组织内形成弯曲的导管网,称为睾丸网(马为细管网),为精细管的收集管,最后由睾丸网分出10-30条睾丸输出管,汇入附睾头的附睾管。 9.附睾组织结构、功能

组织结构:附睾管壁由环形肌纤维、单层或部分复层柱状纤毛上皮(静纤毛)构成。附睾管大体可分为3部分,起始部具有长而直的静纤毛,管腔狭窄,管内精子数很少;中段的静纤毛变短,管腔变粗,管内有较多精子;末端静纤毛较短,管腔最粗,充满精子。

功能:①储存精子 精子主要储存在附睾尾,最长达60天左右,原因是由于附睾尾分泌物呈弱酸性、高渗透压、温度较低,并且分泌物中含有适当的养分。②浓缩精子水分 附睾上皮细胞具有吸收功能,将睾丸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吸收,致使在附睾尾的精子浓度大大提高。③防胀抗凝作用 附睾管分泌磷脂质和蛋白质,形成脂蛋白膜,包裹在精子表面,可防止精子膨胀,并且精子在通过附睾管时可获得负电荷,防止精子凝聚。④成熟精子 新生精子进入附睾时,颈部常带有原生质滴,在通过附睾管过程中,原生质滴脱落,从而增强精子的受精能力。⑤运输精子 借助于附睾管纤毛上皮活动和管壁平滑肌收缩,推动精子进入输精管。 10.输精管的形态结构

附睾管在附睾尾端延续为输精管,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肌层和浆膜层。输精管的起始端有些弯曲,很快变直,并与血管、淋巴管、神经、睾丸提肌等同包于睾丸系膜内而组成精索。精索经腹股沟进入腹腔,折向后进入盆腔,在生殖褶中沿精囊腺内侧向后延伸,变粗形成输精管壶腹,其末端变细,穿过尿生殖道起始部背侧壁,与精囊腺的排泄管共同开口于精阜后端的射精孔。

11.副性腺的形态结构、功能

形态结构: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总称为副性腺。射精时副性腺的分泌物和输精管壶腹部的分泌物混合在一起称为精清,并将来自于输精管和睾丸高密度的精子稀释,形成精液。精囊腺:成对存在,位于输精管末端的外侧;前列腺:精囊腺后方及尿道的背面;尿道球腺:位于尿殖道骨盆部外侧,开口于尿道管腔。

功能:①冲洗尿生殖道,避免精子遭受尿液危害 交配前阴茎勃起时,所排出的少量液体,主要是尿道球腺所分泌,它可以冲洗尿生殖道中残留的尿液,使通过尿生殖道的精子避免遭受尿液的危害。②精子的天然稀释液 附睾排出高密度的精子,待与副性腺液混合后,精子被稀释,扩大了精子容量。③为精子提供营养物质 精子所需某些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副性腺液,如睾丸液不含果糖,当精子与精清(特别是精囊腺分泌液)混合时,精囊腺分泌液的果糖很快扩散入精子内。④活化精子 副性腺液一般为偏碱性,碱性环境能刺激精子运动。副性腺液中的某些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精子运动所排出的CO2,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精液的偏碱性,有利于精子的运动。另外,副性腺液的渗透压低于附睾液,可使精子吸收适量的水分而增强活动能力。⑤运送精液到体外 精液的射出,主要是借助于附睾管、副性腺平滑肌及尿生殖道肌肉的收缩。但在排出过程中,副性腺液的液流亦有推动作用。⑥缓冲

不良环境对精子的危害 精清中含有柠檬酸盐及磷酸盐,这些物质具有缓冲作用,给精子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延长精子的存活时间,维持精子的受精能力。⑦形成阴道栓,防止精液倒流 部分公畜的精清有部分和全部凝固的现象。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在自然交配时防止精液倒流的天然措施。这种成分有的来自精囊腺(如马、小鼠),有的来自尿道球腺(如猪),并与一些酶的作用有关。 12.卵巢的组织结构

①卵巢表面的表层为一单层的生殖上皮②卵巢实质分为皮质部和髓质部③皮质部表面主要由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构成,结构致密形成白膜④皮质部内含有许多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黄体和退化黄体(白体),此外,还有血管、神经等⑤髓质部内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它们经卵巢门出入,与卵巢系膜相连。 13.卵巢门的概念

卵巢的前缘借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此缘中部有血管、神经等出入,称为卵巢门。 14.各种家畜的子宫角、子宫颈形态结构 子宫类型(了解):

①对分子宫:牛、羊、梅花鹿; ②双角子宫:马、驴、猪; ③双子宫:兔子;

④单子宫:人、猴、灵长类(无子宫角) 子宫形态、位置:

子宫大部分位于腹腔,小部分位于骨盆腔,背侧为直肠,腹侧膀胱,前接输卵管,后接阴道,借助于子宫阔韧带悬于腰下腹腔。

牛、羊:如绵羊角,子宫角大弯朝上,小弯向下扣覆在耻骨前缘或腹腔。两角接子宫体的一段内有纵隔将其分开,上方有下凹的纵沟称角间沟。子宫颈肌肉属发达质地较硬,颈管细则弯曲,且有大而厚的环状皱襞,因而关闭很紧。

猪:长而弯曲,形如小肠(成母长达100-150cm),宫壁厚而硬,子宫角粘膜皱襞多而大,充满子宫角腔。宫颈长达10-18cm。 马属:“Y”形的扁圆状,质地松软,角小弯在上,大弯在下,角被悬吊在腹腔内。宫粘膜有大量纵行皱襞,子宫体与角连接处下部叫子宫底。子宫颈前接子宫体,颈对口突出阴道2-4cm,称子宫颈阴道部,颈管中有纵襞。 15.神经激素

概念: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肽 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主要在丘脑下部弓状核合成,天然GnRH由10种氨基酸组成的十肽(谷-组-色-丝-酪-甘-亮-精-脯-甘-NH2)

生理作用:刺激垂体合成、释放LH和FSH;而且GnRH促进LH分泌的作用比促进FSH分泌的作用更迅速。

应用:①诱导雌性动物发情、排卵,提高配种受胎率的功能,治疗母畜产后不发情、卵泡囊肿和排卵异常等症②促进雄性动物精子发生和增强性欲,治疗雄性动物性欲减弱、精液品质下降③对鸡、鸭、鹅“催醒”,提高鸡、鸭、鹅产蛋率、受精率均有作用,可增强公鸡、公鸭、公鹅的精液量。 ②催产素—OXT

形成于丘脑下部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并且呈滴状沿丘脑下部—神经垂体束运送至神经垂体而贮存;另外,黄体也能分泌少量OXT。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9肽化合物。

生理作用:⒈对子宫的作用 催产素可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在卵泡成熟期,交配或输精可

反射性引起催产素释放,刺激输卵管平滑肌收缩,促进精子与卵子的运送;妊娠后期,子宫对催产素敏感性增强,导致子宫收缩,参与分娩发动,排出胎儿及胎膜;产后,有助于恶露排出和子宫复旧。⒉对乳腺的作用 哺乳或挤奶的时候,催产素能强烈地刺激乳腺导管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排乳。⒊对卵巢的作用 卵巢黄体局部产生的催产素可能有自分泌和旁分泌调节作用,促进黄体溶解(与子宫前列腺素相互作用)。⒋对鸟类的作用 鸟催产素是精氨酸加压催产素,能引起输卵管收缩和排卵。

临床应用:①催产素常用于促进分娩,治疗胎衣不下、子宫出血和子宫内容物(如恶露、子宫积脓和木乃伊)等的排出等②催产素也用于治疗排乳困难 ③松果腺激素

又名松果体,因形似松果而得名,位于下丘脑的下方,又称脑上腺。 松果腺可分泌吲哚类激素(褪黑素)、肽类激素(8-精(赖)加催素、促性先释放激素-GnRH、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内皮素)加及其他一些物质 生理功能:松果腺的分泌活动受光照周期的调节,即昼夜交替和一年中日照时间的变换周期均影响松果腺激素的分泌 褪黑素的作用:⒈对长日照繁殖动物的生殖系统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促使这类动物只能在长日照季节发情⒉对于短日照动物,褪黑素浓度具有促进繁殖的作用⒊毛(绒)的季节性生长与褪黑素的分泌有关⒋使某些动物皮肤颜色变浅 16.垂体促性腺激素

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垂体促性腺激素有:PRL(促乳素)、FSH(促卵泡素)、LH(促黄体素)、TSH(促甲状腺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①FSH(促卵泡素)

一种糖蛋白激素,有α和β两个亚基 FSH对母畜的作用:①刺激卵泡的生长发育②刺激卵泡膜细胞产生LH受体③FSH和LH配合促进卵泡颗粒细胞的增生以及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FSH对公畜的作用:①促进睾丸足细胞合成和分泌雌激素②刺激曲精细管上皮发育和次级精母细胞之前的生精细胞发生③协同LH和雄激素使精子发育成熟

FSH在动物繁殖方面的应用:①超数排卵②治疗持久黄体③诱导泌乳乏情的母畜发情④提早动物的性成熟⑤治疗公畜精液品质不良 ②LH(促黄体素)

一种糖蛋白激素,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

LH对母畜的作用:①与FSH协同促进卵泡颗粒细胞增生、促使卵泡成熟并排卵②刺激卵泡内膜细胞分泌睾酮,扩散到卵泡液中被颗粒细胞摄取,在FSH的刺激下,将睾酮转化为雌二醇③促使黄体合成孕酮

LH对公畜的作用:①刺激睾酮间质细胞发育并产生睾酮②与FSH及雄激素协同,促使副性腺发育以及精子的最后成熟

LH的应用:LH主要与FSH配合应用于超数排卵 ③PRL(促乳素)

由嗜酸性细胞合成分泌,蛋白质激素

对雌性动物的作用:①刺激乳腺发育,促进泌乳。性成熟前,PRL与雌激素协同作用,维持乳腺(主要是导管系统)发育;妊娠期间,PRL与雌激素、孕激素共同作用,维持乳腺泡系统的发育②PRL能刺激和维持黄体分泌孕酮,故亦称促黄体分泌素(LTH)③刺激阴道分泌粘液,促使子宫颈松弛,排出子宫分泌物④能增强母畜的母性,禽类的抱窝性,鸟类的反哺行为等

对雄性动物的作用:①维持睾酮分泌,并与雄激素协同刺激副性腺的分泌功能②外源性PRL

能抑制公畜性行为 17.胎盘促性腺激素

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

母马妊娠38d左右开始产生PMSG,50—70d分泌达高峰,120—150d分泌逐渐停止。妊娠期:马340d 驴360d

PMSG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

同一个分子具有FSH和LH两种活性,但主要类似FSH的作用,LH的作用很小 生理作用:①促进卵泡发育②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③促进精细管发育分化

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①刺激卵巢超数排卵,增加排卵数,在生产中多与hCG配合使用②用于多种动物的催情处理,治疗雌性动物乏情、安静发情或不排卵③治疗雄性动物睾丸机能衰退,对提高精液品质有一定效果 ②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hCG由人类胎盘绒毛膜的合成体滋养层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存在孕妇尿液中,由尿中排出,胚胎着床第1d开始分泌,60—70d最高,140—150d到最低至消失 hCG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 hCG的生理特性与LH类似,FSH的作用很小

生理作用:①促进排卵及黄体生成②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

应用:①促进公畜间质细胞发育,促进生精功能②促进排卵和黄体机能,通常与PMSG或FSH配合使用③hCG可用于治疗卵巢囊肿、排卵迟滞 18.性腺激素

即卵巢(雌激素、孕酮、松弛素)和睾丸(雄激素)产生的激素,此外,公。母畜都能够产生抑制素

性腺类固醇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酮;性腺多肽类激素—松弛素 ①雄激素

由性腺(卵巢、睾丸)和肾上腺合成,睾丸主要由睾丸间质细胞产生雄激素,而卵巢主要由卵泡内膜细胞合成,睾丸的雄激素分泌量比卵巢多5倍左右,睾丸的雄激素以睾酮(T)为主,而卵巢、肾上腺的雄激素主要为雄烯二酮。

生理作用:①雄性胎儿的睾酮刺激乌尔夫氏管发育形成附睾、输精管等,二氢睾酮刺激雄性外生殖器官(阴茎、阴囊等)发育②二氢睾酮刺激副性腺的发育,对前列腺的分化尤其重要③二氢睾酮促进雄性第二性征发育和性成熟④睾酮启动和维持精子发生,并延长附睾中精子寿命⑤睾酮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雄性性行为⑥睾酮对下丘脑或垂体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影响GnRH、LH和FSH分泌

应用:①主要用于治疗公畜性欲不强(如阳痿)和性机能减退症②母畜或去势公畜用雄激素处理后,可用作试情动物 ②雌激素(E)

由卵巢、胎盘、肾上腺、睾丸等合成,卵巢内雌激素由卵泡颗粒细胞产生(猪卵泡膜细胞也可直接产生雌激素),卵巢的雌激素产量最高,卵巢中产生的雌激素包括雌二醇和雌酮 生理功能:雌二醇是雌激素的主要功能形式①刺激并维持雌性动物生殖管道、第二性征发育②刺激卵泡发育,诱导发情行为③促使子宫和阴道腺上皮增生,分泌稀薄粘液,为交配活动做准备;刺激子宫和阴道平滑肌收缩,有利于精子运动④与促乳素协同作用刺激乳腺导管、腺泡发育⑤与催产素协同作用,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利于分娩⑥少量雌二醇促进雄性动物性行为,大剂量雌激素可诱导雄性胚胎雌性化,并抑制雄性第二性征和性行为发育,还可引起睾丸和性器官萎缩,精子生成减少,雄性特征消失

应用:①配合其他药物用于诱导发情,刺激泌乳、流产、治疗胎盘滞留等②与PGF2α配合治

疗母牛持久黄体③在猪体内雄激素具有促黄体作用。先用雌激素处理母猪再应用PGF2α,可以诱导母猪同期发情④用于雄性动物化学去势 ③孕激素

孕酮(P4)是孕激素的主要功能形式,主要由黄体、胎盘产生;肾上腺,排卵前卵泡颗粒细胞以及睾丸能产生少量孕酮。牛、山羊、猪、犬在整个妊娠期间,P4一直来源于黄体;绵羊、马科、灵长类妊娠前期P4来自黄体,妊娠后期来自胎盘。

生理作用:①雌性生殖道须高水平雌激素才开始发育,但必须孕酮配合,才能充分发育②妊娠期间,孕酮与雌激素、促乳素共同刺激乳腺腺泡发育③大量孕酮会对抗雌激素作用,抑制发情;少量孕酮却与雌激素协同作用,增强发情表现④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抑制子宫肌肉收缩,从而促进胚胎着床,并维持妊娠(最主要)⑤P4对下丘脑或腺垂体具有负反馈作用,从而抑制FSH及LH的分泌 合成孕激素及其应用:①天然孕激素在体内含量很少,且口服无效;现已有若干种具有口服、注射效能的合成孕激素,其效力远远大于孕酮②孕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因黄体机能失调引起的习惯性流产、诱导发情和同期发情等。(人类上用于避孕) ④松弛素(RLX)

主要来源于黄体,家兔则主要来自胎盘,是一种多肽,结构类似胰岛素。分泌量随着妊娠的进展而逐渐增多,分娩后即从血液中消失。

生理作用:①RLX可以调节胶原酶的局部产量。在卵泡成熟时参与排卵;分娩时使子宫颈松软,易易于扩张②RLX可以促使子宫内膜细胞向脱膜细胞转化,有利于胚胎着床③妊娠期间抑制子宫肌的收缩、维持妊娠④在雌激素的作用下,RLX还可促使乳腺发育⑤分娩时,促使骨盆韧带及耻骨联合(人)松弛,使骨盆能够发生扩张

临床应用:临床上可用于子宫镇痛、预防流产和早产以及诱导分娩等 19.前列腺素(PG) 是不饱和脂肪酸,目前已知的天然PG分为3类9型,与动物繁殖密切相关的有PGE和PGF PG最活跃的产生场所是精囊腺,其次是骨髓质、肺和胃肠道。此外,子宫内膜、胎盘等也能合成,广泛存在于家畜的各种组织和体液 PG:雄 精囊腺(主);雌 子宫内膜、胎盘(主) ↓

无储存量→需要直接合成→主要在肺部进行代谢

对雌性生殖的作用:①溶解黄体的作用 A)PG的作用生殖广泛,但与繁殖密切相关的是黄体溶解功能。F型PG有明显的黄体溶解功能,但E型功能较弱。PGF2α在外周血中很快就代谢成PGFM。子宫内膜产生的PGF2α通过子宫静脉渗入卵巢动脉到达卵巢。卵巢动脉紧密贴附在子宫-卵巢静脉,从而形成子宫-卵巢静脉与卵巢动脉之间的对流系统。子宫内膜产生的PGF2α不须经历全身循环系统就可转运到卵巢引起黄体溶解。B)卵泡颗粒细胞黄体化形成的大黄体细胞能合成PGF2α受体,但是卵泡内膜细胞黄体化形成的小黄体细胞没有PGF2α受体,PGF2α直接作用于大黄体细胞使之变性自溶,同时产生细胞毒素间接引起大黄体细胞变性。②对子宫和输卵管的作用 A)PGF主要使输卵管口收缩,使受精卵在管内停留;PGE使输卵管松弛,有利于受精卵运行。B) PGF2α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利于分娩;分娩后帮助子宫恢复功能。③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 下丘脑产生的PG参与调节GnRH的分泌,PGF和PGE能刺激垂体释放LH,PG对卵巢发育和排卵也存在直接关系。 对雄性生殖的作用:①影响睾酮的生成②影响精子生成③影响精子量和精子运输④影响精子活力

PG的应用:①治疗乏情②治疗生殖机能紊乱③同期发情和人工控制配种④诱发流产和分娩⑤排除木乃伊胎儿

20.外激素

外激素是动物不同个体间进行化学通讯的信使。即动物体向外界释放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同类动物通过嗅觉或味觉接受其刺激,可引起行为或生理上的反应。动物进行化学通讯的外激素可以是单一的化学物质,也可以是几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可以由专门的腺体所分泌,也可以是一种排泄物。外激素可诱导动物多种行为,诸如识别、聚集、攻击和性活动等。其中诱导性活动的外激素称为性外激素。性外激素可引诱配偶或刺激配偶进行性交配,加速青年动物到达初情期,对动物的繁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睾丸下降的概念

胎儿期的睾丸位于腹腔内,大多数雄性家畜或动物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睾丸才由腹腔通过腹股沟管进入腹壁的阴囊内,这一过程叫做睾丸下降。 22.初情期、性成熟、适配年龄、性行为、性行为链的概念

初情期:指雄性动物第一次能够排出有受精能力的精子,并能完整表达性行为链的时期。 性成熟:指动物性器官、性生理机能发育完全成熟,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的时期。 适配年龄:指家畜开始用于有效配种的年龄。

性行为:指两性动物在接触中,由于感官的刺激,在性激素的调控下表现出来的特殊行为。 性行为链:雄性动物的性行为链一般是定型的,通常按一定的程序表现出来:性激动、求偶、勃起、爬跨、交配、射精和射精结束,称为性行为链。 23.精子的发生过程

①精原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逐步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变为单倍体精子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历时很短,很快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姐妹染色体分离,形成2个精细胞④精细胞的变形或精子的形成,精细胞不再分裂,而在足细胞的游离端,近管腔处开始发生复杂的形态变化,往蝌蚪状精子过渡。(精子的最后成熟在附睾中完成) 24.精子发生周期

特点:连续性、同步性

在精细管上皮细胞出现的精子发生序列,即由A型精原细胞分裂开始,直至精子细胞变成精子,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叫做精子发生周期。 25.精细管上皮周期

在精细管同一部位出现两次相同细胞组合(期)所经历的时间,叫做精细管上皮周期。 26.血-睾屏障的概念结构、作用

概念:为了保护生精细胞免受血液化学变化的影响,血液和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精细管,必须通过精细管的肌样细胞和足细胞间的特殊连接,这种结构叫做血-睾屏障。

结构:①肌样细胞层 指围绕精细管的基础膜所含有的具有收缩作用的细胞。②足细胞间的连接 在精原细胞上方形成一个足细胞与另一足细胞间的特殊连接,叫做紧密连接,是血-睾屏障的主要部分。 作用:①防止有害物质干扰精子发生和损害已形成的精子②为精子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环境③形成免疫屏障。精子是一种抗原,血-睾屏障能够隔离精子抗原与自身免疫系统接触。 27.正常精子的形态和结构

A、头部:家畜精子的头部为扁卵圆形,家禽精子的头呈圆锥形。精子的头部由细胞核、细胞质膜、顶体(核前帽)、核环和核后帽构成。(核环即核前帽和核后帽的重叠部分) B、颈部:是头和尾的连接部。颈部是精子最脆弱的部分,由中心小体衍生而来。

C、尾部:是精子最长的部分,是精子代谢和运动器官。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中段、主段和末段。

28.精子的代谢和运动

代谢:在有氧或无氧的情况下,精子能将精清的果糖或稀释液的葡萄糖进行糖酵解,先酵解成丙酮酸,再转变成乳酸而获得能量。精子呼吸主要在精子尾部中段进行。在有氧条件下,精子可将果糖酵解产生的乳酸,通过呼吸消耗氧进一步分解为CO2和水。氧化外源性基质获得能量,外源性基质消耗以后,利用本身细胞内所含的磷脂或蛋白质获得能量。

运动:特性(趋逆性 趋异性 趋化性) 形式(一种是直线前进,指精子运动的大方向是直线的,但局部或某一点的方向,不一定是直线的;第二种是转圈运动,其运动轨迹为由一点出发向左或向右的圆圈;第三种是原地摆动。直线前进运动为精子的正常运动形式) 29.环境条件对精子的影响 1、温度

0~5℃精子基本停止运动,代谢也处于极低的水平,称为精子的“休眠”。 10℃时稍能运动,随着温度升高时,运动增强。

37℃时运动相当活泼,但存活时间比37℃以下要短。 45-50℃时,运动异常剧烈,但很快出现死亡。 55℃时,精子全部死亡。

在低温时,代谢活动受到抑制,当温度回升时,又能保持活动力,继续进行代谢。 未经任何处理的精液,如果急剧降温到10℃以下,精子会因低温打击而出现“冷休克”。 2、渗透压

在高渗压(高浓度)稀释液中,精子膜内的水分会向外渗出,造成精子脱水甚至死亡;在低渗溶液中,水会主动向精子膜内渗入,引起精子膨胀变形,最后死亡。精子最适宜的渗透压相当于324mosm(毫渗透压摩尔)。 3、PH值

接近于7.0,猪和马的偏碱性,牛、羊偏酸性。

弱酸性:活动受到抑制,呼吸作用、代谢能力减弱,但维持生命延长,有利于保存。 弱碱性:活动、代谢、呼吸都增强,能量消耗速度快,存活时间短,因此必须加入缓冲剂。 4、光照和辐射

短暂的光照,能促使精子对O2的摄取和精子的活动能力。

紫外线和X射线不仅能降低精子受精能力,而且还能杀死精子。 5、电解质

适量的电解质对精子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刺激作用并起缓冲作用。

若电解质浓度过高,会产生有害作用,阴离子对精子的损害力要强于阳离子。重金属离子对精子会产生致死作用。 6、振动

轻度的振动对精子的危害不大。如果密封不好,有空气存在,振动可加速精子的呼吸作用,对精子的危害将会加强。 7、化学药物

常用的化学药物,即使浓度很低也能杀死精子。但某些抗菌药物如抗菌素等,在适当的浓度下,不但无毒害作用,而且还可以抑制精液中细菌的繁殖。 30.卵子的发生

性原细胞 经多次分化 卵原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 第一次成熟分裂 排出第一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 第二次成熟分裂 (卵子)卵细胞 排出第二极体

①卵原细胞的增生 胚胎时期随着性别分化,雌性胎儿的PGCs分化为卵原细胞,之后卵原细胞大量繁殖,此时为增殖期。卵原细胞增殖后将发生大量凋亡,剩余细胞则分化为初级卵

母细胞并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之后发育停滞,一直到初情期以后才随机地继续完成减数分裂。②卵母细胞的生长 初情期以后,在FSH、LH的刺激下,部分卵泡启动发育,合成雌激素。雌激素促使肝脏合成卵黄蛋白运送至卵泡中的初级卵母细胞形成卵黄颗粒。③卵母细胞的成熟 卵母细胞的成熟即初级卵母细胞经历两次减数分裂的发育过程。在卵泡生长过程中,伴随着卵黄的积累,细胞核产生大量的核质,体积增大。充分长大的细胞核称为生发泡(GV作用:继续激发分裂)。随着卵黄积累的结束,生发泡破裂,染色体分布于细胞质中,随后在中心体作用下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含有一套同源染色体及少量细胞质的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后立即继续第二次减数分裂,当进行到分裂中期时,发生排卵,因此次级卵母细胞的发育停滞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如果在输卵管中受精,则继续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体,否则将被吸收。 31.卵子的结构(正常卵子为圆形) 包括放射冠、透明带、卵质膜和卵胞质

1) 放射冠 透明带外周的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故名放射冠。放射冠的内层细胞也有微

绒毛,在透明带中与卵母细胞的微绒毛相交织。作用:卵子发生时放射冠为卵子提供营养与保护作用;排卵后帮助卵子在输卵管伞中运行;受精时对精子有引导和定位作用。 2) 透明带 位于放射冠和卵质膜之间的半透膜,主要由糖蛋白组成。作用:能够保护卵子,

在受精过程中发生透明带反应,对精子有选择作用,阻止多精入卵,还具有交换无机盐细胞营养物质的作用。

3) 卵质膜 由两层磷脂质分子组成的薄膜,具长度不等、形状各异的微绒毛。作用:能够

保护卵子,并使卵子选择性地吸收无机盐离子和营养物质。

4) 卵胞质 位于卵子内部,外被细胞质膜,其中包括卵核和各种原生质。作用:为卵子和

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32.卵泡发育

卵泡位于卵巢皮质部,是包裹卵母细胞的特殊结构。

概念:指卵泡由原始卵泡发育成为初级卵泡、次级卵泡、三级卵泡和成熟卵泡的生理过程。 过程:①原始卵泡 是体积最小的卵泡,特点是卵原细胞周围由一层扁平状的卵泡细胞所包裹,没有卵泡膜和卵泡腔。②初级卵泡 由原始卵泡发育而成,特点是卵母细胞的周围由一层立方形卵泡细胞所包裹,卵泡膜尚未成形,也无卵泡腔。(初级卵泡之前的发育过程不依赖于促性腺激素)③次级卵泡 由初级卵泡进一步发育,位于卵巢皮质较深层。其特点是⒈卵母细胞被多层立方形卵泡细胞所包裹⒉卵质膜与卵泡细胞之间形成透明带⒊卵母细胞以及整个卵泡的体积增大⒋卵泡细胞的分泌液增多,但尚未形成卵泡腔(次级卵泡以后的发育依赖于促性腺激素)【以上3种卵泡都没有卵泡腔,所以统称为无腔卵泡】④三级卵泡 由次级卵泡进一步发育而成,特点:⒈卵泡细胞分泌液体,使卵泡细胞之间形成不规则的腔隙,即卵泡腔⒉随着卵泡腔扩大,卵母细胞被挤向一边,并被包裹在一团卵泡细胞中,形成突出于卵泡腔中的半岛,称为卵丘⒊其余的卵泡细胞则紧贴在卵泡腔的周围,形成颗粒细胞层,颗粒层外周有卵泡膜,分内、外膜。A.内膜主要为上皮细胞,并有丰富血管;内膜具有合成雄激素的能力。B.外膜由肌纤维细胞和基质构成,对卵母细胞有保护作用。⒋卵母细胞与透明带周围的颗粒细胞有微绒毛伸入透明带内;排卵后这些颗粒细胞呈放射状环绕卵母细胞,称为放射冠。⑤成熟卵泡 也称为葛拉夫氏卵泡,卵泡已达最大体积,卵泡腔内充满液体,个体已扩展达卵巢皮质的整个厚度,并明显突出于卵巢表面。【三级卵泡和成熟卵泡都具有卵泡腔,统称为有腔卵泡】 33.卵泡发生波(卵泡波)

即雌性动物在一个发情周期中,卵巢上批次性地出现群体卵泡发育的现象;并且绝大多数卵泡在不同发育阶段发生闭锁退化最终只有1-2(单胎动物)或若干个(多胎动物)发育到

成熟卵泡并排卵。【单胎动物在一个发情周期中,会有2-3个卵泡波,但最终只有1-2个成熟卵泡排卵】 34.排卵和排卵类型

排卵:成熟的卵泡破裂即排卵。

排卵类型:1)自发性排卵 卵泡成熟后自发地排卵并且自动生成黄体为自发性排卵。自发性排卵生成的黄体有两种类型:A.黄体形成后就具备合成分泌孕酮的功能,并可以维持到一定时期;B.黄体形成后孕酮的分泌有条件性:如果发生交配,黄体具有孕酮分泌,否则黄体不具备分泌孕酮的功能,此时发情周期很短。2)诱发性排卵(刺激性排卵) 即在发情季节,卵泡有规律地成熟和退化,但只有当阴道或子宫颈受到刺激才能排卵。貂、獭兔、兔、猫、骆驼等动物属于此类型。

马科动物特例:马在发情周期中有两个FSH峰,一个发生在发情末期至间情期早期,另一个发生在间情期中期。因此,当一个卵泡生长并排卵后,其他卵泡又再继续生长,有的卵泡可能在第一次排卵后24h又再排卵,或在黄体期排卵,形成辅助黄体,也称为副黄体或附加黄体,是马科动物所特有的,有些在黄体期中期闭锁退化。 35.排卵的过程和机理

过程:①卵泡成熟后,卵泡液的增加使卵泡膜变薄②卵泡外膜细胞发生水肿,纤维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合成量增加,酶消化卵泡膜不断变薄③卵泡顶端的上皮细胞脱落,使顶端卵泡膜变薄形成排卵点④在卵巢的神经肌肉系统的作用下,卵泡自发性收缩频率增加促使卵泡破裂 机理:A。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排卵前数小时乃至十几小时,雌激素正反馈作用下出现LH峰。①LH诱导颗粒细胞产生成熟信号,促进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②诱导卵泡类固醇激素、前列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增加生长因子和蛋白酶的合成,最终引发卵泡破裂而排卵。B。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排卵前卵泡雌二醇含量增高,雌二醇可以激发排卵前LH峰;此外雌二醇可以促进孕酮受体合成,加强排卵轴对孕酮的敏感性。孕酮可加速排卵并刺激前列腺素和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因子合成。C。前列腺素(PG)的作用:排卵前卵泡PGE2和PGF2α均增加。①PGE2可促进纤维蛋白酶原的产生,增加纤维蛋白酶的活性,使卵泡膜变薄②PGF2α既可提高纤维蛋白酶原的水平,也可使卵泡顶端的上皮细胞脱落,形成排卵点③卵泡PG还可使卵泡外膜中的平滑肌细胞收缩,促进卵泡破裂。D。蛋白溶解酶的作用:卵泡顶端胶原水解和细胞凋亡是即将排卵的标志。在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成熟卵泡表面的细胞分泌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因子,使局部合成纤维蛋白酶,后者活化胶原蛋白酶并促使卵泡膜分泌肿瘤坏死因子,最终促进胶原水解。 36.黄体的形成和退化

形成:排卵后初期,由于卵泡液排空,导致卵泡腔内产生负压,从而血管破裂,在卵泡腔内形成凝块,排卵口也呈红色,此时卵泡残余组织称为红体。此后残留的颗粒层细胞增生变大,长满整个卵泡腔,并且吸取脂质而呈黄色,称为大黄体细胞。同时,卵泡内膜生出血管,布满于大黄体细胞之间为其提供营养,并且卵泡内膜也迁移至大黄体细胞之间,参与黄体的形成,由于其含类脂质,因此叫小黄体细胞。

退化:发情周期中,家畜在发情后第7天,黄体内的血管生长及黄体细胞分化完成,第8~9天达到最大体积。母畜如未配种或配种后未孕,黄体将逐渐退化,这种黄体称为周期性黄体或假黄体。如果配种并妊娠,则黄体一直维持到母畜临近分娩,并持续分泌孕酮,维持妊娠,这种黄体称为妊娠黄体或真黄体。黄体退化时,大黄体细胞空泡化,血管退化,黄体体积变小,最后整个黄体被结缔组织代替,形成瘢痂,称为白体。大多数白体持续到下个发情周期的黄体期,与新生黄体共存。 37.发情周期的概念 母畜自第一次发情后,如果没有配种或配种后没有妊娠,则每间隔一定时间便开始下一次发

情,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直到性机能停止活动的年龄为止。这种周期性的活动,称为发情周期。

38.几种常见家畜的发情周期类型

1)季节性发情周期:母畜只在一定季节发情,其它季节卵巢静止,不发情排卵。在发情季节有多个发情周期---季节性多次发情(马、驴、绵羊、山羊);在发情季节只有一个发情周期---季节性单次发情(狗有春、秋两个发情季节,每个发情季节只有一个发情周期。狐狸和貉等动物也只有一个发情周期。)2)非季节性发情周期:这一该类的动物,无发情季节之分,常年均可发情,如猪、牛、湖羊以及小尾寒羊等。 39.发情周期的四分法和二分法

1)四分法 根据母畜的发情表现可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情期4个阶段。①发情前期(即发情准备期,相当于发情周期的第17-19天)黄体已经退化,新的卵泡开始生长发育;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孕激素逐渐降低。②发情期(有明显发情征状的时期,相当于发情周期第1-2天)卵泡发育较快,雌激素迅速达到最高水平,孕激素降低至最低水平。③发情后期(发情征状逐渐消失的时期,相当于发情周期第3-4天)卵泡破裂并排卵,新的黄体开始生成,雌激素含量下降,孕激素分泌逐渐增加。④间情期(又称为休情期,相当于发情周期第4-16天)黄体生成并发育至最大,孕激素分泌逐渐增加乃至最高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黄体开始萎缩。

2)二分法 根据卵泡的发育情况,可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①卵泡期:指卵泡从开始发育到成熟、破裂并排卵的时期。相当于四分法中的发情前期至发情后期阶段(在牛、猪、马、驴、山羊等家畜相当于本次发情周期第16天至下次发情周期的第2天或第3天)②黄体期:指黄体开始形成至消失的时期,相当于四分法中的间情期,牛、羊等大家畜黄体期是从发情周期的第2-3天开始至第21天。

40.发情周期的激素调节(母畜发情周期的调节机理)

发情季节,母畜下丘脑分泌GnRH作用于垂体前叶,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分泌。FSH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卵巢,促进卵泡发育。同时,LH与FSH协同作用,促进卵泡进一步发育并合成雌激素。雌激素又与FSH协同作用,促使卵泡颗粒细胞的FSH受体和LH受体增加,进一步增强FSH和LH的功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卵泡的生长、雌激素的分泌。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母畜发情。同时,高水平雌激素既负反馈性抑制腺垂体分泌FSH;又正反馈促进腺垂体分泌LH,LH在排卵前浓度达最高峰(又称排卵前LH峰),引起成熟卵泡破裂而排卵。排卵之际,雌激素水平很高,从而抑制下丘脑中促乳素抑制素的释放,相应地垂体中促乳素合成加强。排卵后,LH分泌量下降,但具有促使黄体形成的重要功能;并且促乳素和LH可以协同维持黄体合成孕酮。孕酮水平上升后,负反馈抑制FSH合成,从而卵巢上的卵泡不发育,动物不发情。如果该黄体为假黄体,则一定时间后子宫内膜产生PGF2α,使黄体退化形成白体,从而降低孕酮的分泌。低水平孕酮可引起LH峰的排放,并且对FSH的抑制也解除,因此伴随着FSH的逐渐升高,卵泡继续发育。 41.产后发情、乏情、安静发情、慕雄狂的概念 产后发情:母畜分娩后出现的第一次发情。

乏情:达到初情期的雌性动物不出现发情周期的现象。

安静发情:又称安静排卵,即母畜无发情征状,但卵泡能发育成熟并排卵。

慕雄狂:是卵泡囊肿的一种症状表现,其特征是持续而强烈的表现发情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卵泡囊肿都具有慕雄狂症状,也不是只有卵泡囊肿才引起慕雄狂。 42.母猪发情周期的特点

全年发情,发情周期约21d,温度、光照、年龄和品种对其发情周期影响不大。发情母猪对公猪外激素或压背刺激敏感站立不动,即静立反射现象。发情期2-3天,母猪排卵数随发

情的次数而增加,营养越合理排卵数也越多。母畜发情开始前2-3d,多个卵泡开始迅速发育,成熟卵泡因微血管网密布于卵巢表面呈橘红色,此时,由于动脉充血经常有血液渗入卵泡形成“出血卵泡”。母猪的排卵过程是陆续进行的,从排第一个卵到最后一个卵的间隔时间为1-7h,平均为4h左右。

43.几种常见发情鉴定的方法(P118)

①外部观察法(最常用、最基本)②试情法:利用处理后的公畜(如输精管结扎)试情,根据母畜对公畜的反应情况来加以判断,对母猪常实施压背法(看是否静立)。③阴道检查法 ④直肠检查法(本法只适用于大动物,如牛、马和猪)⑤电阻值测定法⑥发情鉴定器测定法 ⑦激素测定法:测定雌激素或孕激素的水平。⑧超声波仪 44.诱导发情概念

利用外源激素或人工管理等方法,使卵巢处于静止或病理状态的母畜表现正常发情、排卵的技术。

45同期发情的概念与原理

概念:采用激素类药物使大群母畜在特定时间内集中发情、排卵的繁殖技术。

原理:①延长黄体期 在一定时期内对母畜注射孕激素药物,期间即使母畜的周期性黄体已经退化,但高水平的外源性孕激素抑制卵巢上的卵泡发育,处理一段时间后同时停药,则所有母畜的卵泡同时发育,最终同期发情、排卵。②缩短黄体期 利用PG促使母畜群的周期性黄体同时消退,使卵巢提前摆脱高水平孕激素的控制,最终卵泡同时开始发育,达到同期发情。

46.排卵控制概念

使单个或多个母畜发情并控制其排卵的时间和数量的技术。 47.精子的运行

①子宫颈:第一道栅栏

进入子宫颈的精子,小部分直接进入子宫;大部分进入子宫颈“隐窝”形成精子库,然后再缓慢释放出来。死精子被纤毛上皮的逆蠕动推向阴道排出,或被白细胞吞噬。经过子宫颈筛选,大多数精子留在外面,少数精子才进入子宫。 ②子宫(宫管结合部):第二道栅栏

子宫黏膜中也有丰富的隐窝,可以储存大量精子,并对精子进行选择。精子自子宫角尖端进入输卵管,宫管连接部由于管腔狭窄以及输卵管平滑肌收缩,使大量精子滞留于该部,逐渐向输卵管释放,成为精子向受精部位运行的第二道栅栏。 ③输卵管(壶峡结合部):第三道栅栏 精子到达输卵管壶峡连接部后,由于峡部括约肌收缩而暂时阻滞,成为精子到达受精部位的第三道栅栏。峡部精子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一旦进入壶腹便被激活。进入壶腹部的精子数极少,牛、羊不超过1000个,绝大部分在雌性生殖道中消失。 48.射精部位类型、受精部位

子宫射精型:马类、猪;阴道射精型:牛、羊、猫、兔。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部 49.卵子在输卵管内有受精能力的保持时间:2-3d 50.精子在生殖道内有受精能力的保持时间:1-2d 51.精子受精前的准备

1)精子获能 ①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精子外膜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方面的变化;之后精子的耗氧量增加,运动能力加强。精子与子宫内膜接触后,白细胞产生水解酶解除去能因子与顶体酶的结合状态,之外,输卵管液、卵泡液以及卵丘细胞也能参与精子的获能。②子宫是精子获能的主要场所。子宫型射精动物,精子获能开始于子宫,在输卵管内完成;阴道型射精的动物,精子获能开始于阴道,但获能最有效的部位是子宫和输卵管。③若将获能

精子重新置于精清中,使之又失去受精能力,该过程叫去能。将去能精子再次回到雌性生殖道中,又可再次获能。2)顶替反应 精子在输卵管壶腹部与卵子放射冠接触后,顶体出现囊泡化,即顶体反应。包括精子顶体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的过程。只有获能的精子才能发生顶体反应。

51.卵子受精前的准备

刚排出的在输卵管伞部的卵子,不能受精,2-3h后,由于卵泡液与输卵管的作用,卵子发生了许多形态和生化变化,因此具备受精能力。卵子内部皮质颗粒增加,并往四周分布,当皮质颗粒数量达最大时,卵子受精能力增强。卵子透明带、卵质膜结构也发生变化,有利于受精。

53.受精的过程 1)穿过放射冠

精子通过顶体反应释放透明质酸酶和放射冠穿透酶溶解卵丘细胞和放射冠细胞间的基质,使精子穿越放射冠与透明带接触。有些家畜的卵排出后即无放射冠,称为裸卵,这种情况的精子可与透明带直接接触。 2)穿过透明带 精子穿越放射冠后,以刚暴露的顶体内膜附着于透明带表面,随后与透明带上的精子受体相结合,这是精子穿过透明带的先决条件。这种附着只有获能和发生顶体反应的精子才能发生。精子与透明带的附着具有非常明显的种间特异性,异种动物的精子不能附着和穿过透明带。这种受精选择性现象与透明带表面特异精子受体存在有关。 3)进入卵黄(目的:阻止多精入卵)

在精子头与卵黄膜发生融合的同时,卵子激活,并产生一系列反应。 A、皮质反应:这是一种防止卵黄膜再被其它精子穿透的预防性反应。

B、卵黄膜反应:由于皮质反应的结果,大部分原来的卵黄膜加入了颗粒而发生膜的改组,这种变化称为卵黄膜反应或卵黄膜闭锁作用。

C、透明带反应:皮质颗粒内容物中的类胰蛋白酶破坏了透明带上的特异性精子受体,使得透明带阻止以后的精子的进入,这种现象称为“透明带反应”。兔子无透明带反应。 4)原核形成

雄原核:雄原核比雌原核大。精子入卵后不久,头部就开始膨大,核疏松,核膜消失,失去固有的形态。在核疏松的同时,核内碱性蛋白质以及与精子DNA密切相关的高浓度精氨酸也完全消失,最后在疏松的染色质外又形成新的核膜,它的结构不很像一个体细胞的核,而像一个精子细胞的核,这种重新形成的核叫“雄原核”。雌原核:染色体分布不对称。 5)配子结合

受精的最后阶段,两原核充分发育,逐渐相向移行,最后彼此接触,然后迅速收缩,染色体 重新组合,形成二倍体的核。 54.哺乳动物避免多精入卵的机制 在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会产生阻止后来的精子进入透明带的生理反应,这个反应叫做透明带反应,它是防止多个精子进入透明带,引起多个精子入受精卵的第一道屏障。

精子入卵后,卵黄膜会立即发生一种生理反应,表现为卵黄紧缩、卵质膜增厚,并排出部分液体进入卵黄周隙,拒绝其他精子再进入卵内,这种生理反应称作卵黄膜的封闭作用。这是防止多精入卵受精的第二道屏障。 55.胚胎早期发育的形态(P139) 桑葚胚、囊胚、原肠胚 56.胎膜类型、作用

1)卵黄囊 胚胎发育早期借卵黄囊吸收子宫乳中的养分和排出废物

2)羊膜 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胚胎在羊水中生长发育。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3)绒毛膜 与子宫内膜直接接触,有利于胚胎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胚胎通过绒毛汲取母血中的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产物。

4)尿膜 相当于胚胎体外的临时膀胱,对胎儿发育起缓冲保护作用。 5)脐带 连接胎儿与胎盘。 57.胎盘概念、类型、作用

概念:指由胎膜的尿膜绒毛膜(猪还包括羊膜绒毛膜)和妊娠子宫黏膜共同构成的复合体。 类型:弥散型胎盘(猪、马、骆驼)、子叶型胎盘(牛、羊)、带状胎盘(狗、猫等肉食动物)、盘状胎盘(人、灵长类动物)

作用:①担负着胎儿的消化,吸收,排泄器官的作用;②具有广泛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功能;酶系统丰富,活性高;胎盘组织具有高度生化活性,具有广泛新陈代谢作用。③具有分泌功能:PMSG、PRL、性腺激素;它几乎可以产生卵巢和垂体所分泌的所有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④具有防御保护作用:胎盘屏障对物质的转运进入具有严格的选择性。 58.妊娠维持的机制(P152)

1)生殖激素的作用:孕激素是维持妊娠的重要激素。猪、兔等只要孕激素即可维持妊娠,有一些动物则需要孕激素和雌激素协同作用来维持妊娠。2)黄体机能的维持3)母体与胎儿间的免疫反应:母体对胎儿不产生排斥反应,其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有:胎盘屏障、免疫耐受、免疫抑制作用。4)神经调节作用:不同种动物妊娠维持中,垂体促性腺激素对孕酮分泌调节能力具有明显种间差异。 59.几种常见家畜的妊娠期(d)(P154)

猪:114;牛:282;羊:150;马:340;驴:360:家兔:30;狗:62 60.妊娠的概念

母体承受胎儿在其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61.妊娠诊断的常见方法(P155)

①外部检查法②直肠检查法③阴道检查法④免疫学诊断法⑤血或奶中孕酮水平测定法⑥超声波诊断法 62.分娩的动力 阵缩、努责 63.分娩的过程

1)开口期:即子宫颈开口期,为分娩的第一阶段,从子宫开始阵缩起,到子宫颈口完全张开,与阴道的界限消失为止。(只有阵缩)2)胎儿排出期:为分娩的第二阶段,从子宫颈口完全开张到胎儿排出为止。(子宫的阵缩和努责共同发生作用,努责是排出胎儿的主要力量)3)胎衣排出期:从胎儿排出后到胎衣完全排出为止。胎儿排出后,母畜安静几分钟,子宫再次开始较弱的阵缩,偶尔有轻微努责。(时间较长) 64.引发分娩的机制(P161)

1)机械因素:胎膜的增长、胎儿的发育使子宫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子宫反射性收缩,引起分娩。

2)免疫学因素:胎儿发育成熟引起胎盘脂肪变性。

3)分娩前后母体激素的变化:①孕酮:孕酮能够抑制子宫肌肉收缩,这种抑制作用一旦被解除,就会成为调动分娩发生的一种重要诱因。分娩前孕酮和雌激素含量的比值迅速降低,导致子宫失去稳定性,引发分娩。②雌激素:随着妊娠时间的增长,胎盘产生的雌激素逐渐增加。分娩前,高水平的雌激素还可克服孕激素对子宫肌的抑制作用,并提高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触发分娩活动。③催产素:催产素能使子宫发生强烈阵缩,它对分娩起重要作用。④前列腺素(PGF2a):前列腺素在动物分娩过程中至少产生3种作用:一是对妊娠黄体

有强烈的溶解作用,以消除孕酮对雌激素的抑制;二是对子宫肌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而使其发生收缩;三是刺激垂体后叶释放催产素。⑤松弛素:松弛素是由卵巢和胎盘分泌的,它能使雌性动物在妊娠末期的骨盆结构及子宫颈发生松弛现象,以利于胎儿顺利产出。 4)中枢神经

胎儿前置部分进入产道 对子宫颈、阴道产生刺激 引起神经冲动 冲动信号由下丘脑传导到垂体后叶 垂体后叶释放出催产素 对子宫肌产生影响,发生正常分娩。神经系统对母畜分娩并不是完全必要的,但神经系统对分娩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5) 胎儿因素

牛和羊成熟胎儿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对分娩发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将以上东西切除,会使母畜的妊娠期延长,注入其分泌的类似物质,又可引起分娩。 65.假阴道结构及使用方法(P180)

结构:假阴道为圆筒状结构,包括外壳、内胎、集精杯及附件。 使用方法:见实验教程P31 66.采精方法

假阴道法、手握法、电刺激法、按摩法 67.精子存活时间、存活指数

精子存活时间:指精子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的总生存时间。

存活指数:精液内的精子平均存活时间,表示精液内精子活力下降的速度。 68精液稀释液的主要成分

1)营养物质:糖类(如葡萄糖、果糖、乳糖等)、奶类、卵黄。 2)保护性物质 ①缓冲物质

保持精液适当的PH值,利于精子存活。

常用缓冲物质有柠檬酸钠、酒石酸钾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等,现在还用Tris、EDTA等有机缓冲剂。 ②抗冻物质

因为精子内的缩醛酯熔点较高,低温下易凝结,从而导致精液在低温冷冻保存过程中精子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而造成冷休克。

常用的抗冻剂有甘油、乙二醇、二甲基亚砜(DMSO)等,此外卵黄、奶类也具有保护作用。 ③抗菌物质

抑制细菌的繁衍,常用的抗菌素有青霉素、链霉素、氨苯磺胺等。 3)其它添加剂 ①酶类

过氧化氢酶能分解精子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过氢,维持精子活率;ß-淀粉酶促进精子获能,提高受胎率。 ②激素类 添加催产素、前列腺素可促进母畜生殖道的蠕动,有利于精子向受精部位运行而提高受精率。 ③维生素类

VitB1、 VitB2 、VitB12、、 VitC等,能改善精子活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