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交替时罢子°曾说“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谓人之拙。”而晚清曾国藩\"则说\"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拙与巧,到底谁是谁非,孰优孰劣?
清代大儒傅山这样辩证看待“巧”和“拙”∶“拙不必藏亦不必见,藏于见皆有心者也。有心则貌拙而实巧,巧则多营,多营则虽有所得,而失随之。”“大巧若拙”,但“拙”不必藏,藏“拙”而实“巧”。
拙,不是笨,不是惰,更不是愚,而是返璞归真,洗尽铅华,去除一切没有意义的虚浮外饰,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就像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描写王守仁”的句子“心如止水者,虽繁华纷扰之世间红尘,已然空无一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是一种智慧,无论是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或是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还是陶渊明”的“守拙归园田”,还是杨振宁先生勉励弟子的“宁拙勿巧”,都体现了对内在修养的极度重视。心有所主,意有所守,就不会被外界的种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诱惑,这样的人才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才可以立大志,成大业,立大功。
巧,不是投机,不是花哨,更不是世故,而是在能干、肯干、实干的过程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根据结果追溯原因。发现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然后获得自由。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皆是如此,就如我们常说的“九州”,《尚书》中记载的是∶冀州、豫州、雍州、雍州、徐州、青州、扬州、梁州、兖州、荆州。用蛮力死记硬背固然
可,但我们可以“巧记”,只要记往\"鲫鱼用须轻扬两眼睛\",这不就是一种\"巧\"吗?《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顺应纹理,避开大骨,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不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熟能生巧”吗
可见,拙与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矛盾,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不求近效,铁积寸累”是抱元守一、返璞归真的“拙”,“熟能生巧”“游刃有余”则是尊重规律、顺应规律的“巧”。如果能以天下之至诚,达世间之至巧,既能坚守本真,又可改造世界,何乐而不为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