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6卷第22期 ..39.. 浅谈,慢,陡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Treating chronic cholecystitis in TCM 张红娥王树鲜 (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 滨州,256600) 中图分类号:R657.4 1 【摘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4)22·0039-02 证型:IDB 要】慢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是胆囊持续.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属于中医“胁痛” “痞满”等范畴。张 红娥等从本病病因病机入手,辨证论治,一l盘床每获良效。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中医治疗 [Abstract]Chronic cholecystitis is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with continuous,recurrent inflammation process, and belongs to the TCM Xietong,Piman category.Good clinical effects in TCM differentiation were received. [Keywords]Chronic cholecystitis;The TCM treatment doi:lO.3969 ̄.issn.1674-7860,2014,22,023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胆囊持续的、反复 发作的炎症过程,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伴右肩背部放射 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 能转侧”。 隐痛不适,可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厌食油腻等消化道 症状。腹部检查有右上腹胆囊区轻压痛和不适感,Murphy征 可呈阳性【”。B超检查显示胆囊缩小,壁增厚,欠光滑(甚至 毛糙),或见强回声团及声影表现。本病属于中医“胁痛”、“痞 满”等范畴 本病病情复杂,病势缠绵,迁延难愈。西医常采 用手术治疗或行消炎利胆及制酸等非手术治疗,疗效往往不 2辨证论治 张红娥等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四诊合参,并结合自己多 年的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瘀血阻络、 肝郁脾虚四型。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为本,“痛则不通”、“通 则不痛”,故通腑利胆为治疗大法。然而本病病程长,病势缠 绵,常常伤阴耗气,因此通利的同时更应该兼顾阴血,使利而 不伤,刚柔并举。现将具体分型方药一一论述如下。 2.1肝气郁结 佳。张红娥等在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上颇有心得体会,疗效显 著。现将其辨证思路及用药准则阐述如下。 1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所致,本病 约70% ̄95%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1]。结石梗阻、感染、胆固醇 代谢紊乱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在祖国医学中, 《内经》最早提及“胆胀病”病名,《灵枢·胀论》日:“胆胀者, 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叹息。”本病应属于中医学“胁痛”、“痞满” 等范畴。肝位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又胆附于肝,与肝互为 本证常由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症见情志抑郁或心烦易 怒,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连及上腹或肩背部,脘闷不舒,善 太息,嗳气频频,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紧。治宜疏肝解郁, 理气利胆。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g,枳壳15g,白芍 20g,香附15g,陈皮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甘草lOg 等。方中柴胡解郁,枳壳、香附、陈皮理气除胀;白芍、甘草 行气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若伴胁痛、肠鸣、 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健脾止泻的白术10g, 茯苓lOg,泽泻10g,苡米15g: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 表里,其脉亦循于肝,故胁痛常责之于肝胆。张红娥等认为,本 病病因主要有肝气郁结以及肝胆湿热两方面。 1.1肝郁气结 胃失和降,可加半夏lOg,陈皮12g,生姜6g等。 2.2湿热蕴结 肝胆的疏泄功能主要调节机体的情志活动。肝失疏泄引起 的情志变化有抑郁和亢奋两方面。抑郁为疏泄不及,气机郁结; 亢奋为疏泄太过,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胆气机不畅而产生胁 痛。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所云:“气郁,由大怒 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胁肋痛。 1.2肝胆湿热 本证常由过食辛辣肥甘,湿热内生或感受湿热之邪所致。 症见脘腹胀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厌食油腻,食少纳呆, 嗳腐吞酸,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数。 治宜清热化湿,疏肝利胆。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 胡15g,自芍20g,黄芩15g,大黄10g,栀子10g,泽泻10g, 车前子10g,半夏lOg,枳实lOg,薏苡仁30g,甘草lOg等。 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解郁;白芍、 甘草柔肝止痛;大黄泻热通便;半夏、枳实、薏苡仁燥湿化痰 肝主疏泄,协助脾胃之气升降和胆汁的分泌,又胆附于 肝,经脉络属,二者为表里之脏。外湿内侵或湿自内生,湿 郁化热,湿热互结侵犯肝胆而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导致胁痛。 《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胁满痛。”《证治汇补·胁痛》 云胁痛“至于湿热郁火,劳逸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 象论》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为三焦阳气升降出入之 枢纽,因此胆气疏泄不利可直接影响各脏腑特别是脾胃功能活 健脾;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 者可加茵陈20g,黄柏12g以清热除湿退黄。 2.3瘀血阻络 本证常由肝气郁滞,经久不愈,而致胆汁瘀积,血行不畅。 症见右胁刺痛,固定不移,触按尤甚,脘腹胀满,口苦咽干, 动,而见恶心、呕吐、嗳气、腹胀、厌食油腻等症状,《灵枢·经 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治宜活 ..40.. Clinical Journal ofChinese Medicine 2014 Vo1.(6) No.22 血化瘀通络,疏肝利胆。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15g,枳 壳15g,郁金lo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5g, 赤芍15g,山楂15g,鸡内金15g,甘草10g等。方中柴胡、枳 壳行气宽胸;郁金、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行气 3结语 张红娥等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临床总结,在治疗慢性胆囊炎 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确切疗效。慢性胆囊炎各个 止痛;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山楂、鸡内金消食化积,活 血散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2.4肝郁脾虚 证型可以相互转化,肝郁胁痛如治疗不当,日久气滞血瘀,可 以转化为瘀血胁痛。同时本病病程较长,加之社会生活压力的 增大以及饮食的不规律,胆囊炎往往容易复发。因此应重视饮 本证常由病程日久,或久用攻伐,耗气伤阴,损伤肝脾所 致。症见胁肋隐痛,时轻时重,恼怒、抑郁时尤甚,脘腹胀闷 不舒,食少纳呆,腹胀肠鸣,大便溏薄,舌淡胖大或有齿痕, 脉弦细或弦缓无力。治宜疏肝健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减:白术 20g,茯苓20g,白芍15g,陈皮15g,木香10g,砂仁lOg,防 风10g,山药20g,甘草10g。方中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利水; 白芍柔肝止痛;防风胜湿止痛;陈皮、木香、砂仁疏肝理气; 山药益气养阴健脾。 食调理以及情绪调节。不可过食或偏食肥甘,严格控制脂肪和 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不可饮酒及进食辛辣食物 饮食规律,少 吃多餐。注意情志调摄,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均有 利于本病的防治。除药物治疗外,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 特色疗法,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9 编辑:段苏婷编号:EA.14010867(修回:2014.08.08) (上接38页) 衰,或后天失养、先天不足,肝。肾不足,肝血亏损,则血不养筋 可导致本病发生;此外,肝脏具有疏泄之功,若肝失疏泄,肝气 气血亏虚型另配伍当归(酒拌)lOg,白芍10g,熟地黄(酒拌) 15g,自术(炒)10g;痰湿阻滞型另配伍:苍术9g,厚朴(姜 郁结,则致筋脉阻滞,气血闭塞,使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于气 血濡养,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肾 生骨髓,髓生肝。”《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肾肝同治。”《张氏 医通》日:“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清 血。”刘老认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肾之阴阳相通,两 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肾之阴阳是否充足、肝疏泄、藏血功能 制)6g,陈皮9g。1剂/d,分2次服用。 3刘老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药特点 “镇肝熄风汤”方中龙骨、牡蜗镇肝潜阳,白芍、天冬、 玄参滋阴柔肝熄风,葛根、羌活祛风除湿,钩藤、天麻以增强 平肝熄风之力,重用川牛膝引血下行,桑寄生补益肝肾,丹参、 是否正常与筋骨之强壮息息相关,是筋骨强壮之根本。 1_3风寒暑湿、痰、瘀、劳逸等外因 刘老认为,该病的发生也多见于感受风寒暑湿等邪气,或 劳逸,或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痰等外因。外因引起发表者, 早期多见实证表现,日久则转为虚证,最终导致肝。肾、脾胃亏 虚;而一旦肝肾、脾胃亏虚后,机体则更易受外因侵袭,使疾 病发生出现恶性循环。 2刘老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辨证论治的经验 刘老认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应“标本同治,辨证论治”。 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药选择上,刘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I3J: 地龙活血化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f5】,钩藤、天麻具有降压、扩张血管、 镇静、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液流速的作用。葛根能改善患者 微循环,提高局部微血管流量、增强微血管运动的振幅,使毛 细血管血流加速。煎剂能改善颈项强痛,对头痛、耳鸣和肢麻 等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改善血液 循环、扩张血管、利尿消肿。纵观全方具有补益肝肾、平肝熄 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作用,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 应,缓解椎基底动脉的血管痉挛,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刘老以“补益肝。肾、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祛 风除湿”为原则,以“镇肝熄风汤”为基础方治疗椎动脉型颈 椎病,符合中医基础理论中“标本同治、辨证论治”的理论, 值得推广和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清,刘寿山.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 志,1998,6(4):59—62 ①标本同治:由于本病病机为内在肝肾不足,脾胃虚弱,外因为外 感六淫或劳累过度,久病体内成瘀、成痰所致。刘老认为本病应以 “补益肝肾、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治疗原则。以“镇 肝熄风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②辨证论治:刘老参照《中医病证 诊断联系标准》[4】对颈椎病的证候进行分类,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 为三型:肝肾亏虚型:临床以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肢体麻 木,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弦细为主要表现;气血亏虚型:临床 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萎黄,体倦无力,遇劳加重, 四肢麻木,舌淡苔少,脉细弱为主要表现;痰湿阻滞型:临床以 [21唐东听涨军,张淳,等.浅析刘寿山治疗筋伤疾病的学术经验特点[J].中华 中医药杂志,2007,22(12):870—872 [3]陈朝晖,唐东听,王立恒,等.刘寿山诊治筋伤特点初探[J】.中国中医骨伤科 杂志,2007,15(4):63—64 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头重如裹,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 滑为主要表现。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4:186 镇肝熄风汤基础方如下:川牛膝25 g,龙骨20g,白芍20g, 牡蛎20g,桑寄生15g,天冬15g,丹参15g,羌活9g,钩藤 [5]黄爱毛.镇肝息风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97例[J].医学信息,2011,11 (9):4544 12g,天麻12g,葛根9g,地龙10g,玄参20g,甘草3g。肝肾 亏虚型另配伍杜仲12g,山茱萸15g,菟丝子12g,肉苁蓉12g; 编辑:段苏婷编号:EA.14010318(修回:201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