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翻译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且固定的表达方式。作为语言使用中的重要修辞手段,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历史因素、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习语也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文章借助H.P.Griee的理论,试图从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性出发,探讨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习语;翻译目标;文化差异;异化;归化
美国语用学家H.P.Griee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语言的自然意义是语言本身的意义,即人们所要表达的原语言意义。非自然意义是说话人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即在特定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简言之,在不同的情境下,字面意义与形象意义相同的表达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翻译的目标是准确地完成本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信息转换。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积淀,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因此,翻译习语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还要译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覆盖广泛、结构复杂的系统。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首次提出”文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表述为”一种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在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的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就英汉习语而言,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孕育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中英两国地处不同的半球,例如英国位于西半球,属于北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因此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春的讴歌。然而汉语中有”东风压倒西风”的说法,”东风”意旨革命力量,而”西风”则被赋予了反动势力的含义。又如英国是个岛国,因此很多习语与水、船、鱼等有关,例如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burn one’s boats指”破釜沉舟,自断退路”;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于陌生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由于中国大部地区为陆地,所以没有与之对等或对应的习语,比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一英语习语通常被译成”挥金如土”。
2.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涉及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群体形成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中西方风俗习惯差异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思想意识,例如不同的国家对颜色的看法不尽相同。众所周知,红色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热闹、喜庆和好运,红也是成功的象征,因此当中国人看到别人很好,嫉妒他人的时候就会说”眼红”。然而在英语国家要表达”眼红别人的人”却是用green-eyed monster, 另外表示嫉妒也可以译成be green with envy,由此可见,同是”嫉妒”一个概念,但颜色词的使用却完全不同。
能突出体现风俗习惯差异的还有不同民族对动物的不同喜好。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中西文化对”狗”的不同看法。从”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大量表达可以看出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并且常被用以形容人的行为,例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形容人”累极了”可译为dog-tired, “病得厉害”是sick as a dog.
3. 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历史古老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很多习语就来源于此。这些习语结构简练、意义深远,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是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Greek gift指”可怕之物”,它是由一个历史典故而来: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久攻不下,后想出一计,即假装退兵,只留下一匹木马在城外。当时特洛伊祭司觉得这木马可疑并大声疾呼: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they offer gifts(希腊人就是送上礼物,也叫人担心)。可惜特洛伊人未听劝告,把暗藏精兵的木马拖进城内,最终招来灭城之灾,后人便用Greek gift来形容危险害人的礼物。英语中类似的习语的还有很多,例如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均是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同样”破釜沉舟”、”叶公好龙”、”草木皆兵”等成语也是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4. 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风俗,它深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习语中也有不同的反映。西方人多信基督教,有大量与之相关的习语: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意旨总体上是对的,但细节上有问题);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而在中国,佛教的影响深远,很多习语来自佛教,与佛、庙、和尚有关,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二、英汉习语的表达特征
习语的形成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则和习惯,结构上具有固定性,因而使用时不
能随意增减字词和改变顺序。习语的意义由概念意义和关联意义组成,由于关联意义不稳定、变化大,所以习语的意义并不是单个字的简单相加,在翻译时不能从字面上处理。同时,习语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有短语形式,如under one’s nose(在某人眼皮底下);也有简单句,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还有复合句,例如Cross a bridge when one comes to it.(既来之则安之)。另外,英语习语中还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习语意义更加形象生动。比如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Give me a hand.(帮下忙)使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
1. 异化策略
异化主要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尽量去适应原文遣词造句的习惯,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通常采用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对习语进行翻译。例如:
Love 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 爱财如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