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及艺术
在1911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这短短的三十几年中,中国经历了社会的转型,从封建社会过渡向社会主义,随着社会的变化,众多社会的史学、文学以及艺术,都出现了变化,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产生了很多影响至今的新鲜事物和新思想。
就是学方面来说,民国时期的史学可以笼统的分为两个阶段,期分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史学界的传入。
民国史学的前一阶段是一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作为主体,认为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寻找一种理性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必须要把古今史实与作史、读史之人的思想相结合,这样,才能显现出史学的社会作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把史学作为古事的刻板而存在。同时,这一时期的史学还具备一个特点,即是史学对于文明进化的社会作用,主要不是注重对一人一事之经验教训的借鉴,而是从公理、公例中得到启示。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这一时期的史学的一个鲜明主题,将史学与地理学、地质学、人种学、语言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律学、经济学联系在一起。以上所述,既是民国前一阶段史学所值得提倡的部分,特别是注重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极具积极意义的。
瞿林东先生认为:这一时期的史学,具有里程碑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以近代学术观念阐述了史学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史学近代化之理论上的模式;提出了有关的新概念、新范畴;对“中国之旧史”提出了批判性的总体认识。在当时产生了“史界革命”的影响。
但是,这一时期的史学也有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对待“旧史”的评价上,缺少足够深刻的认识,没有从历史的、科学的角度出发,并且把“新史学”与“旧史学”明显对立起来,忽略了“旧史学”中的积极因素,这是极其不可取的。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史学界也渐渐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史学渐渐由前一阶段开始向后一阶段过渡。在这一时期,针对前一阶段史学和历史上各个阶段史学的不足,提出了重新研究历史的这一问题,并且在理论上论证了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强调要用唯物史观和新的知识积累,重新撰写历史、解释历史。
1924年,李大钊出版的《史学要论》,是中国历史上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撰写的第一本史学理论著作。这本书论述史学与历史的区别,论述了历史学的系统及其在科学中的位置。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历史是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有生命的整体这一论点,对历史作这样的认识,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运动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上,揭示了历史学固有的认识价值和社会功能,提高了人们对于历史学的本质的认识。
民国时期的文学其实主要内容既是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用现代的语言表现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的文学进行了革新。
在民国初期,即新文化运动之前,文学上的主要代表是柳亚子和南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出了当时文学界的普遍现状。民国建立之初,曾经试图和各帝国主义列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试图改变半殖民地的现状,但是,事与愿违。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产生了新的动向思想,进而,在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文学领域的运动和思潮都蓬勃发展着,文学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17年至1927年,是民国时期文学发展的第一高峰阶段。1917年,胡适、陈独秀先后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并提出写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不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不做无病之呻吟。在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同“桐城派”、
“骈体文者”和“江西诗派”等“旧文学”的代表发生了激烈的论战,通过论战,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深入,并且借机加强了新文化运动对于社会的影响。在国内的新旧文学进行激烈的论战的时候,外国的文学形式和内容,也逐渐的涌入中国,对于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外来的文化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进行了结合,是中国的文学界又产生了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孕育了文学领域的新内容。同时,先进的外国文学也成为了中国的有识之士对抗腐朽“旧文学”的坚强利器。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影响至今的优秀作品,如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先生的《女神》和郁达夫先生的《沉沦》。
第二个高峰期是从1928年到1937年6月,在这二十年之中,中国的文学在国民党的思想专制的压迫下,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文学的内容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的不同立场,而产生不同,但是,决定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与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三十年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线索,它们之间有文学思想生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相互斗争,推动着这一时期的文学的发展。鲁迅先生的《二心集》、《伪自由书》,矛盾先生的《子夜》,巴金先生的《家》以及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以及曹禺先生的《雷雨》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同时还涌现了以丁玲、萧红、萧军和艾青等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
第三阶段就是从1937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大背景,进过战争洗礼的中国文学界,主要表现的思想就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的仇视,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的不满,对于祖国同胞深切的关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抗日战争时期,抗战自然成为了文学思想的中心,在沦陷区,出现了很多明志不屈的诗词,而在战场以外的少数地区,则是以文字声援抗日的
战争。在解放战争时期,文学有两大对立的体系,一是为国民党歌功颂德的“伪文学”创作,另一种既是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统一而呼号的斗士。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人民艺术家,并且创作了许多表现普通民众生活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荷花淀》、《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王贵与李香香》和《白毛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艺术是现实社会的一面最真实的镜子。在中华民国这三十多年之中,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单在音乐领域,出现了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机构和演出机构,并且,音乐在学校教育中也取得了一席之地,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音乐主要是“学堂乐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赵元任、刘天华等人,开展了以构建新音乐理论,进行新音乐创作为主要内容的早期新音乐运动,在1919年到1931年间,工农运动中涌现了革命歌曲,各根据地也产生了民歌与红军歌曲;1931年到1937年,抗日救亡的歌曲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我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产生的。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救亡类的歌曲更是进入到了发展的最高潮。
戏剧一直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国粹,在民国时期,这一艺术又得到了发展和充实,但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开始走下坡路。
之所以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时代为传统的戏剧融入了新的时代主题,丰富了戏剧的内容与内涵。传统的戏剧作为人民大众的最普遍的娱乐休闲方式,其内容必定极其贴近观众的思想,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民大众不可能安于传统的戏剧故事,必定要加上社会这一大背景,因此,戏剧的内容得到了充实与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戏剧形式,即话剧,更加直观的表现了中心的思想,这一时期,优秀的话剧作品有《明天》、《庐山之雪》、《最后的晚餐》、《八一南昌起义》和《战斗的夏日》等。
另一方面,戏剧开始在这一时期,走下坡路,日本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为中国
传统戏剧的衰落负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许多经典的戏剧艺术,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就皮影艺术而言,复州皮影的传承人之一的宋国超老人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皮影演出所需要的道具,被掠夺和破坏的道具,占所有道具总数的大部分。还有就是新兴的娱乐形式、文化传播工具的产生,对于传统的戏剧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新兴的娱乐形式和工具既是电影。
1905年,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试拍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电影正式诞生。在中华民国时期,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拍摄了很多极具特色的有些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希望在人间》就是那一时期的优秀代表。
除此之外的艺术,例如绘画、舞蹈等,也都得到了发展,建立了专门的教育发展体系,民国时期的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所以说,这三个看似不同的领域的发展,都具有相同的特点,融入了时代的特色,并且,与外国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以及技术相结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今的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经验教训。
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及艺术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8级2班
冯曦
200811110200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