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

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

来源:尚车旅游网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Q ̄GI-IAI NATIONALrI’mS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 2011年第5期 文章编号:1674—9235(2011)05-0117—06 No5.2011 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 马会军’,胡维芳 (1.青海大学社科系,青海西宁810016;2.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通过对2328名江苏和青海两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是否独生 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家庭经济状况、文理科等变量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适应 能力之间形成稳定而显著的负相关,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减轻就业心理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适应 Investigation on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the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Adaptability MA Hui—jan。,HU Wei—fang2 (1.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Qinghai 810016,China;2.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Jiangsu 213001,China) Abstract:Wefindthatthe students have signiifcant diferencesbetweenthe employment pressureand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by student cadres,urban he tresearchofthe2328 studentsbetweenQi,ch ̄i and Jiangsu.In SeX,whetherthey aIethe only children,whether.and niral o,isin,fmay economic status,snide and other varibles exiast obvious signi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he tsocial adaptation biality(p<0.001).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social daptaation ability have stblae nd obvaious negative correlation.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caII alleviate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esmm. Key words:undergraduate;employment pressure;social adaptation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高校毕业生在频繁的求职过程中不断遭受挫折,所积蓄的就业压力和挫折心理会成为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的 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长期积蓄的愤懑心理会演变成对社会的仇视心态,尤其在多民族聚集 .: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缓解压力,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 要课题。 :研究认为,压力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状态0压力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时 :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延伸到大三和大二的学生。对压力的管理需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因为社 r的高低会影响压力产生和疏解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 I1—05—15 【0年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10032)“就业压力与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区域性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 会军(1969一),男,回族,宁夏同心人,青海大学社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ll7・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 衡的过程…。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括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 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提 升就业能力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江苏和青海两地大学生进行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的调查材料,分析大学生 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社会适应能力,探讨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性两者间深层次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压 力疏解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  。调查对象选自江苏常州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和江苏常州工学院、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 学在校二、三、四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4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28份,有效率95%。被试基本情况见表l。 表1 被试基本情况(N=2328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应用以往研究者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和《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 j。《大学生就业 压力问卷》包括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求职环境与竞争的压力、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就业心理预期的压 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和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等六个维度,由70道题项组成;研究者报告大学生就业压力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lpha)为0.9538,稳定性较高,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的一个较为可靠 的工具。《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的维度分为: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和未来适应。由23 个题项组成,该问卷的总体同质性信度为0.7907,因子内部的同质性信度均在0.6以上,说明本问卷的测量 结果较为稳定,作为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测量工具比较可信。 (三)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班级团体测试,被试一次完成两个量表的测试。整个测查过程由心理学教师担 任主试统一分发、回收问卷。测查过程除调查对象和主试外,没有其他人员,答题卡采取不记名方式,《就业 压力问卷》按照“无压力、较轻压力、有中等压力、有较大压力、有很大压力”1—5级评分,被试问卷上的得分 越高,表明被试对象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社会适应性问卷》按照与自己的符合程度“完全不符合至完 全符合”1—5级评分,被试者根据每道题目所描述的情况与自身的符合程度答题。得分越高表明社会适应 能力越强。数据用SPSS Windows(17.0版)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对个别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与部分学 生进行座谈和讨论。 三、结果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检验 本研究假设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和适应性方面存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结果(见表2)验证了这一假设的 合理性。男女两性在就业压力的所有维度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明显大于男生。 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女生在“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二维度上得分高于男生,差异非常显著(P<0.001)。 表2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性别差异检验( ±SD) ・l l8・ 马会军,胡维芳: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 注: } P<0.001 } P<0.01 ¥P<0.05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差异对比 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结果(表3)可以看出,在本研究所设计的问卷l1个维度中只有在“环境 适应”维度上没有产生差异,而其他10个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学生干部的就业压力普遍小于非学生 干部,社会适应方面学生干部的能力普遍强于非学生干部,说明社会适应能力强,就业心理压力就小。 表3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差异检验( ±so) 注: P<0.001 %P<0.01 P<0.05 (三) 本研 [验 独生子女在就业压力方面得分普遍 一低于非独 f2.80±0 3.48 )、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 )、专业 71,2.95±0.73,一4.96 供求矛盾 一页期的压力(2.71±0.70,2.82±0.69, 3.61% 96 )等六方面全部存在非常显 著的差异 来适应”’( 独生子女。社会适应能力问卷的“未 平的差异,其他维度没有发现差异。 82,2.84±.92,一5.37 )”、“求 119・ (1卤) 、运用 职环境与 价(2.79±0.67,2.72±0.70,一2.11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一:)”等三维度上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不存在差异。文科类学生比理工类学生承 受到来自专业供求矛盾和激烈竞争方面的巨大压力。 4 3 2 l O 5 4 5 3 5 2 5 l 5 0 \/墨 _ 环境适应心理适应未来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 图l文、理科大学生就业压力比较 3 3 3 3 2 2 2 图2文、理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比较 4 3 2 l 3 9 8 7 (五)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分析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差异检验显示,在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2.98±0.76, 2.66±0.67,4.49¥ )、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3.03±0.88,2.74±0.79,4.18 %¥)、求职环境与竞争压 力(3.12±0.84,2.78±0.69,5.36 )、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3.11±0.94,2.78±0.83,4.55% )、就 业心理预期的压力(2.96±0.78,2.70±0.68,4.41 ¥ )、缺乏求职帮助的压力(3.53±I.12,2.64±0.94, lO.59 )等六方面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并达到P<0.001水平,社会适应能力问卷的心理适应 (3.25±O.58,3.35±0.57,一2.03)维度上存在P<O.05水平的差异。说明来自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所 感受的就业压力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并且在本研 究设计的所有维度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社会适应力方面,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得 分高,说明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能力更强,自信心更足。其他维度不存在差异。 (六)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 运用Person相关进行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显示: 表4 Yl Y2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相关矩阵 Y3 Y4 Y5 Y6 S1 s2 s3 S4 S5 S1环境适应 s2心理适应 一.145} 一.131 一.280 一.097} 一.099{ 一.189}}一.058 } 1 1 一.202¥}一.182{ 一.150%¥一.199{ 一.123 .342 s3未来适应 S4学习适应 s5人际适应 一.142} 一.109{{一.059 一.020 一.047{ .028 .065} .268¥{ 1 1 l 一.151¥ 一.150} 一.066}}一.050 一.O98 一.155}}一.071}}一.066 一.037 一.052 一.043%.213 {.330¥} .536{ .038 .142}}.291女{.491}}.420 } 注: ・.在.O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l20・ 马会军,胡维芳: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 (1)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形成稳定而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越 大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差,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减轻就业心理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对就业心理压力具有预 测性。 (2)就业心理压力相互形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就业心理压力具有很强的内部联系性,即某一方 面的压力增大,会导致其他来源的压力相应增大。 (3)社会适应的五个方面相互形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统一的整 体,其中环境、心理、未来、学习和人际的适应相互间有关联,只要有一种不适应,将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适应 能力。 四、讨论 ‘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成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压力和适应性方面存在性别变量上非常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就业压力远远大于 男生。体现在职业素质评价,自我认识与定位,求职竞争,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等六 个方面,她们承受着比男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 。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女生 在“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二维度上得分高于男生,差异非常显著。可以认为女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产生有如 下原因: 第一,社会因素。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使用女生的较大成本影响了用人单位的选择,女大学生就业遭到 冷遇,面临性别歧视,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设置了某些不公平的障碍,职业招聘中的性别堡垒仍然坚固,女生 面对岗位聘用的男女差别,感受到了高于男生的就业压力。 第二,自身因素。女生对择业缺乏主动性,有较强的依赖心理,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长期男主女从 的文化影响,女生很容易降低职业成就动机导致行为偏差,社会对女性的双重角色的期待所形成的巨大压力 使女大学生不敢或不想把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定得太高,这种“成功恐惧”心理制约了她们职业发展的成就 动机。本研究“社会适应能力问卷”中女生表现出了对学习的高度适应能力和对学校环境的较好适应能力, 女生这种在校园中的优秀与求职过程中遭到冷遇的现状形成巨大反差,说明就业环境对女生具有更大的挑 战性,就业困境使她们在学校中的自我高期望和高要求无法在求职过程中延续,使她们承受了一种文化中 断,从而产生更多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是必然的。 第三,无性差的学校教育。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无性差教育,对待不同性别学生使用同一个教学 模式,并没有使女生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但走向人才市场后,性别差异就凸显出来,使女生心理产生较大变 化和冲突。学校对女生就业心理教育与辅导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缺乏针对性。 (二)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差异成因 本研究表明,学生干部的就业压力普遍小于非学生干部,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强于非学生干部。这一结果 说明学生干部在学校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较强的能力和责任感,增强了 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学生在学校的任职经历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进一步 强化了学生干部对自我的肯定和乐观,学生干部有更多机会参加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取的就业信息 更广泛,就业渠道更宽,因此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就业压力,也有力地消解了就业心理压力。这一结果 f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应对就 析 之间只有在“未来适应”上存在差异, 发展水平的差异,城镇的经济发展水 电们在心理上更具优越感,从而压力较 小。 社会支持系统相对庞大,可资利用的 第三, 力的积累相对丰富,社会接触面较广, ・121・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面对求职竞争更有优势,心理压力较小 非独生子女大多来自农村和经济较困难的家庭,他们背负着通过接 受大学教育改变家庭境遇的期望,但现实社会中“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资本的占有决定了 社会阶层,想通过接受教育实现社会阶层改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使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心理。 (四)不同学科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性差异成因分析 文科类学生比理工类学生承受到来自专业供求矛盾和激烈竞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 的研究一致(唐瑛、尚云,2003) J。目前的就业形势显示出理工科毕业生保持着良好的就业形势。专业的 适应性、应用性和针对性越强,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越高,就业压力就越小。文科学生的专业缺少技术性,专业 供过于求,他们对专业缺乏信心,对就业方向定位模糊,专业竞争优势小,就业竞争压力大。 (五)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成因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并且在本研究设 计的所有维度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社会适应力方面,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心理 适应能力更强,自信心更足。 首先,来自经济状况较差家庭的大学生回报家庭,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大,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 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改变自己上学时的经济窘困、改变自身境遇,承担起反哺家庭的责任。背负 着家庭的殷切期望,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内在欲求与外在环境要求之间冲突性 的动态平衡关系被打破,在强欲望与有限的能力之间他们体验到了太多的心理冲突。有些经济困难大学生 还存在偿还助学贷款的压力,对一个自立都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要背负的责任和压力都太大了,期望与 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 ’ 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薄弱,可供利用的社会关系贫乏,能得到的就业帮助少。 “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逐步渗透,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 社会关系单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途径就少。经济条件差,就业费用高,难以承受求职成本。这反映出 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和社会资本缺乏的现实情况。有调查【6 证实,贫困大学生经济条件差的客观原因直接 影响到就业,“马太效应”在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已经显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出于压力环境中时, 如果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这一事件的时候,那么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因为对一些社会因素的 无控制感加剧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再次,家庭环境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的重要的支持因素。有研究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对青少年的社 会适应具有不利影响,家庭经济困难是其积极社会适应(学业成就)的抑制因素,又是消极社会适应(外化和 内化问题行为)的促进因素 。 总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形成稳定而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越大, 说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越差,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减轻就业心理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对就业心理压力 具有预测性 参考文献: [1]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李明,杨欢,彭小波,郭军海.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研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唐瑛,尚云.云南省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 [6]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马太效应”[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09—27(3). [7]王建平.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4). (责任编辑赵素琴) ・1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