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尚车旅游网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气象。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效率低下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一些语文课中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依然存在。如何改进语文教学现状,切实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老师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课堂形式化 李海林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课的本质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充分接触”,但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表现为课堂中既有音乐、又有舞蹈,

又有表演,手脚并用,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结果学生被这些表象所吸引,却远离了文本本身。把科学的语文课上成了纯艺术的表演课。

2、忽视内容的语文课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有一种误解是把“合作”简化为讨论。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甚至以为“无讨论不成好课”,因为讨论体现师生互动,体现自主学习,一堂之中,看似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实则哗躁有余,浮泛浅表。

3、忽视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近来,在有关语文素质教育的文章中,“人本”“个性”“人文”等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来无可非议,但在实际教学中就以“人文性”作统帅。于是“培养情感”、追求“价值”,对课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关注社会,爱护环境”,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进而“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成了生物课或综合课。

面对这种现象,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像这样的课堂教学到底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师生的活动有多少是有效的?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是多了还是少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教学行为的无意识和无组织。在一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

学到了多少,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底线,如果离开了这个底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有效教学呢?我认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实践与思考。

第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随着课堂教学的教法和学法的改变,教科书的使用上也随之改变。《标准》提倡教师要创造性、科学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从过去“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从“教”变到“用”,意义大不相同,为教师研发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留下很大的自主空间。

第二,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有效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关键,质量是生命,效率是灵魂。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理安排每个阶段每一部分的时间、内容,使学生能效果良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获得最佳效果,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和教学对象,选择、调整不同的教学结构方式。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也可选择不同的课堂结构。如自学课的课堂结构一般遵循定向指导——学生自学——学生交流——师生小结的程序;复习课可以采用提出复习任务和要求——学生分步复习——系统归纳总结(应注意知识的梳理和学法的指导)——完成巩固作业的结构模式进行。教学中应注意适当变换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心智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结构,达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提高教学艺术,促进教学有效性。语文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提高。教师如果具备了高超的教学艺术,那么他的教学也会如虎添翼、左右逢源,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果不讲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会减去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会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教学艺术可以产生巨大的魅力,吸引学生想学、爱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他们带来学习成功的愉悦和良好的艺术享受,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讲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应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通过良好的教学艺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科学的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艺术应适合于教学内容并为教学目的服务。具体来讲,语文教学艺术包括许多不同的方

面,如备课的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课堂管理的艺术、优化教学的艺术等等。每一方面又包括许多不同内容,如课堂教学艺术中,又包括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诱导启发的艺术、语言表达的艺术等。在优化教学艺术中,又包括开讲的艺术、结尾的艺术、板书的艺术、提问的艺术、把握教学节奏的艺术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的有效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