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 34学时 2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通论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及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际的编辑学习与今后所从事的编辑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功底。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选修课,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

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三、先修课程

古代文学史、古代书法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艺术,通过这些章节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 1 页/ 共 8 页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力求做到:①多媒体课件教学。②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创新能力。③研讨、互动式教学。对传播现象、媒介事件的案例分析,以学生研讨为主。④专题讲座的辅助式教学。本课程注重专题讲座的辅助教学,以便学生开阔视野,把握最新动态。 六、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1-3: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编辑规范 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1:具有比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3-4:具备策划、采写、编辑、出版等编辑技能 方面能力和现代化编辑出版技术的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 编辑素养

七、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支撑课程目标1)

(1)文化的界定

(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2.重、难点提示

(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第 2 页/ 共 8 页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

1.教学内容

(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4)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2.重、难点提示

(1)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延续和多样性有何影响 (4)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与中国古代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5)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两大特点,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

1.教学内容

(1)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2)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5)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6)隋唐:隆盛时代

(7)两宋: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8)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9)明清:沉暮与开新

2.重、难点提示

(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

第 3 页/ 共 8 页

(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 (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及文化成就

(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和价值取向(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

1.教学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重、难点提示

(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

1.教学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3)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2.重、难点提示

(1)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3)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

1.教学内容

(1)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与流变 (2)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3)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

第 4 页/ 共 8 页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重、难点提示

(1)中国哲学的起源:五行说、阴阳说。

(2)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仁、礼、中庸之道。儒家思想与21世纪。 (3)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道、自然无为、淡泊名利、道家消极、积极。 (4)宋明理学的思想核心:天理、心性、知与行。 (5)传统宇宙观及人生境界。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 (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

1.教学内容

(1)中国远古宗教 (2)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3)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4)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2.重、难点提示

(1) 为什么说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 (2 )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的区别

(3) 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继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4)“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

第七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

1.教学内容

(1)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2.重、难点提示

(1)中原文化与北方及南方文化交融的途径。 (2)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第 5 页/ 共 8 页

(3)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的时间及内容,中国文化对亚欧各国的影响

第八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

1.教学内容

(1)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中外文化交汇 2.重、难点提示

(1)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方式与特征 (2)中外文化交汇方式与特征

第九章 中国语言文字(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

1.教学内容

(1)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2)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3)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2.重、难点提示

(1)汉语的历史和特点 (2)汉字的造字方法

(3)汉字形态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

第十章 中国古代教育(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

1.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教育状况 (2) 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2.重、难点提示

(1)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和选士制度 (2)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 (3)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 (4)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 6 页/ 共 8 页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艺术(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

1.教学内容

(1) 辉煌的远古艺术

(2)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3)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2.重、难点提示

(1)原始建筑、雕塑、书法艺术体系及分类常识。 (2)原始彩陶及青铜纹饰的艺术价值。

(3)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的沿革及其代表作和成就。 (4)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精神、基本类型、最高境界。

七、实验教学内容(无此项内容) 八、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一 二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和价值取向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五章中国传统哲学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七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2学时 2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三 3学时 四 五 六 七 八 3学时 4学时 3学时 3学时 3学时 第 7 页/ 共 8 页

九 十 十一 十二 总计 第八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九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十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十一章 2学时 3学时 3学时 3学时 34学时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开卷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40%+卷面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中华文明史》1-4册,袁行霈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4]《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 [5]《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6]《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7]《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8]《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 高光晶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9]《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