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16 2009SumNo1242
论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与传播的当代性
马晓虹1,张树武2
(1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从四大名著价值属性、改编作品的文化属性、媒介属性及受众接受的审美属性看,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无一不体现着当代性特征,正确理解这种当代性的内涵,合理审视当代性在影视改编中的价值,并创造性重塑经典和再造审美,是对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科学态度,也是对四大名著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改编。 [关键词]四大名著;影视改编;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G2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6-0161-04
现出鲜明的当代特点。这里所说的当代价值属性,应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性、作品生成的时代性和作品传播的时代性。四大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是由于它们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当下对这些名著的解读,依然会找到符合当下人们认知的价值理念。
所有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都与它所表现和赖以存在的时代密切相关,都具有一个时代特定的价值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的价值取向。陆机在5文赋6中论到了文学的功用:/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贴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0刘勰也把文学和时代的关系论述得十分透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0(5文心雕龙#时序6)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更不例外。一方面,四大名著的文本叙事表现的是东汉末年、北宋等历史时期,带有这些历史时期的时代烙印;另一方面,四大名著的文本生成于明清时期,又不可避免地契合了当时的社会人文观念和价值认知尺度。5三国演义6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展现的是那个群雄逐鹿的动荡时代的场景,但罗贯中的真正目的是要以史为鉴,映衬元末明初的现实,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5水浒传6成书于明初,描写了北宋末年108位英雄奋起反抗、聚义梁山的故事,它所表现的/忠义0思想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同时对市民群相的描摹也体现出鲜明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被陆续搬上银幕和屏幕,在受众的心理期待中,四大名著完成了从文本传播逐渐走向影视传播的过程。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和传播,既是历史语境的重现,也是当代视野的解读,实现母本价值的同时,多元地展现了这种改编和传播的当代特质。四大名著是经过了历史淘洗而积淀下来的文学精华,它在纸质媒介传播时代具有历史经典性。当代视阈下,传承至今的文学母本具有了契合不同时代需求的当代价值属性,而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丰富,影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载体从介入人们生活的那天起,就具有无可替代的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当代特质。四大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它又反映了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层面,具有当代文化属性,影视受众对于改编自四大名著的影视作品的接受也是在当代心理、思维下的整合性审美接受,所以,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与传播的过程当中无一不体现出当代性。
一、四大名著文本的当代价值属性
5红楼梦6、5水浒传6、5三国演义6、5西游记6这四部中
国古典名著从它们产生之时直到现在,经历了若干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变迁之后,依然具有不竭的魅力,究其原因,在于它们具有所有名著具备的传播价值。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作品的价值属性是在四大名著文本的基础上生成的,体
[收稿日期]2009-06-16
[基金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0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马晓虹(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张树武(1963-),男,东北师范大学学
术期刊社副编审。
#161#时代特征。5西游记6作为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它的出现和兴盛离不开当时的现实因素:一方面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追求的意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明代的市井文学繁荣,表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都得到了大力发展,这些也都与作者寄寓在孙悟空身上的时代理想相和:既有反对不合理秩序的叛逆,又有维护既定秩序的归顺。5红楼梦6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巨著,以贾府这个封建官僚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为主干,对封建的伦理和价值规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创作和批评,被认为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封建主义思想的严密性、残酷性和权威性0[1]。它的时代性更是十分显著,无论从它所使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作品中的显性表现,还是对主题的隐性寓意,都使人不由自主地与清代的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对上述四大名著的价值属性、时代特征的解构,目的是探讨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改编名著影视剧的母本,其价值的当代性。重读经典、改编经典、再造经典,关键是要把经典当中的传统文化价值以今天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并赋予它与当下时代特色相契合的现实意义。在现今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形势下,名著会让人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负载的传统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的意义,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对现实重拾信心。从这个角度看,四大名著的文本价值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增值的过程中,这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重新诠释的巨大空间。
不例外。作为叛逆者,孙悟空蔑视天庭,对既有的统治秩序和势力敢于反抗,这正是对现实的理性感知与影射。我们说,一部作品行之于世并历久不衰,/主要依赖于所承载的思想精神的恒久的生命力,我们今天所以要改编它,还是因为它在今天仍有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0[3]这种积极的思想意义,就是透过影视改编后的四大名著,我们更多地看到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亘古渊源,从中体会到中国当代新文化当中的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关注现实等精神正是四大名著及其影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意义和体现。
其次,它们是当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语境下,传统和现代因素并存,四大名著及其影视改编作品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范本和影视创作的经典题材,它所承载的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意义十分重大。在这种解构过程中,蕴含在四大名著文本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由于有了当代影视改编的参与和再创作而逐渐外化,也使得四大名著影视剧作的当代性更加显著。/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价值理想的外化或对象化。0[4]这种观点也印证了四大名著影视改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诠释,应把当代语境看作是必要条件,以此发掘其价值理想的内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活力,所以当它遇到当放的文化环境时就有了释放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更加合理和先进特质的当下新文化的表征,以影视剧的形式对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精髓的四大名著进行改编和重新解读,是一种必然。因此,在当代语境下,5红楼梦6更多地体现出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对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的当代反思;5水浒传6用当代视角审视了以/忠义0为行为准则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并对个人利益和献身精神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释;5三国演义6则把传统的政治、军事理念放在当今世界中,供今人借鉴和领悟;5西游记6师徒四人更是在当代视阈下被人化了,并赋予他们身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抗和坚守两面性以新意。
四大名著正是通过影视改编,以当代历史视界为窗口,激活了文学名著,既还原了传统文化精神,又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其所代表的当代文化属性进行延展性开掘。
二、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作品的当代文化属性
施拉姆在5传播学概论6中曾对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
进行了描述:/人类传播的时式和形式的变化速度本身,就是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数据: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四百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五十年。0因此,文学从千年文字到百年影视的传播,也印证了这一过程。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具有了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正如有学者所评价的那样:/对于中国的普通受众来说,现代影视传播已逐渐成为5红楼梦6的核心传播形式,因而理所当然地确立了其传播强势地位。0[2]这也是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改编后的四大名著具有更加符合百姓精神意愿、能够得到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在今天看来,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作品,具有传承历史又超越历史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些影视作品既反映了历史文化价值,又具有当代文化属性。这种当代文化属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它们具有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作品与原始文本一样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在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是直接描写现实社会的生活图景的,关注的是现实社会当中人们的悲欢离合,无论是改编前的文学主题,还是改编后的影视主题,都没有偏离现实世界,即使是四大名著中惟一的神魔小说5西游记6也
三、四大名著影视传播的当代媒介属性
从四大名著的文字传播到电影、电视剧的传播,媒介
的变迁实际上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而以影视形式传播四大名著,改变了四大名著传播的相对单一性,并拓宽了影视媒介的传播功能,使影视这种信息传播工具/从最初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到与娱乐、文化、艺术、信息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它的本性在不断地被认识,又不断地变化。0[5]同时,四大名著影视改编在充分利用影视媒介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展现了媒介作为传播介质的当代性。以电影为例,从它最初传入中国起,就把传统艺术形
#162#式和作品作为开发利用的蓝本,以1926年至1927年间的电影创作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改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数量之多,两年间,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影片就有5孙行者大战金钱豹6、5西游记#猪八戒招亲6、5车迟国店僧斗法6、5翠屏山石秀杀奸6、5红楼梦6、5刘关张大破黄巾6等20部[6]。以影视媒介作为传播介质,使得媒介传播主体、媒介传播手段以及媒介传播效果具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更具有了传播的当代性。
影视媒介传播主体的当代性。作为改编者,利用影视进行四大名著的再度创作,无论他怎样忠实于原著,也无法抹去当今社会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在其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无论是影视场景的设定,还是人物服装、道具的选择,抑或是人物言谈举止的把握都会体现这种当代印迹。至于利用影视对四大名著进行式的改编就更不能脱离当代价值观的影响了。所以四大名著影视传播的媒介主体的当代性决定了整个传播过程的当代属性。
影视媒介传播手段的当代性。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影视艺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诞生了影视艺术。我们知道,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吸收了其他艺术种类的多种元素,形成电影自身新的特征,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动态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于一身,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门大众化艺术。0[7]34而电视艺术凭借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影视媒介这种艺术特征也使四大名著在进行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一个超越文本世界的想象空间,这种传播介质的当代性特质是文本传播所不具有的。
影视媒介传播效果的当代性。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影像阅读的时代,传统的对文本的阅读已经被无孔不入的影像阅读所包围,尽管还不能说影像阅读完全取代了文本阅读,但起码可以说,影像阅读开启了一个新的阅读时代,成为人们感知与认识事物的新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电影、电视和其他大众媒介给感官带来深刻的变化,使我们回到酷似老部落暴力那样的情况,以至于重温部人对暴力的那种欢快而神秘的体验。0[8]影视传播过程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用直观可感的视听图像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因此,对于没有文字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人来说,影视艺术更容易接近和理解,传播效果也更好。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由于是在当代背景下的重塑,因此在传播效果上也体现出当代性的特点。
的因素,只有通过被接受,潜在因素才得以实现。0[9]157从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与传播来看,影视受众对四大名著文本的接受也是通过各种途径,能动地挖掘潜在因素,使文本提供的潜在因素得以实现,这个过程由于处在当代时间条件下,因而这种接受,特别是审美接受必然带有当代性。
在受众的需要中,审美愉悦是最高的境界和情致。/影视文艺节目的接受也体现着-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审美创造意识,表现为对对象的主体意志、道德、情感、美学理想的渗透,以达到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目的。0[7]17大名著影视传播过程中,通过/陌生化0效果和审美再造体现审美的当代属性。
/陌生化0是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概念,他说:/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成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假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0[9]17大名著影视受众在进行影视欣赏时,往往会因/陌生化0效果而引发审美愉悦,也就是说,影视受众在接受审美信息时会产生兴奋的感觉,从而引起精神上的满足。当代受众更重视对/陌生化0效果的追求,王扶林版的电视剧5红楼梦6中林黛玉的形象为众多受众所熟悉,如今正在拍摄中的新版5红楼梦6中林黛玉形象与以往人们经验世界中的认知一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如果没有差异,没有当代性元素的作用,其传播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关键是对这种传播的接受,如果从追求/陌生化0效果的角度来看,人们从中所体验的新鲜感可能会突破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固有模式,促进其在审美实践中寻找到意想不到的精神满足,这也是/陌生化0效果的当代审美价值所在。
在四大名著影视受众审美接受过程中,审美再造同样体现当代性特点。在面对经典形象时,受众总会选择用与时俱进的评价标准去重塑人物和经典。由于四大名著文本产生及所叙述的内容对今天的受众来说有时空距离,因此在欣赏影视剧的过程中,就一定会借助审美想象和再造来完成对角色、剧情的把握。对于当代受众来说,这种想象是与其现有的带有鲜明时代印迹的鉴赏观分不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0,同样,一千个受众也会有一千个林黛玉,这可以用来说明文学和影视形象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也可以佐证受众审美具有当代差异性。我们不能期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四大名著被频频搬上银幕时的受众和今天的受众对林黛玉有同一理解,那是不现实的。由于审美主体审美想象和再造受当代因素制约,因此现代人尽可以把林黛玉想象成任何一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形象,甚至/短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0[10],也是可能的。这既体现了当代审美再造的价值,使影视欣赏更加丰富和多元,也反映了四大名著文本
四、四大名著影视受众接受的当代审美属性
当今社会,文化消费市场日趋多元,影视受众作为最
庞大的、最具有影响力的群体之一,在影视传播和审美接受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受众对作品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未被接受的任何艺术文本都不可能是的,因为它们还远没有完成。不仅远没有完成,其实,这样的文本提供的只是潜在
#163#具有无限巨大的内涵张力。
四大名著影视受众接受过程中追求/陌生化0效果和审美再造的体验过程,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能够对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提供启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受众总是想看到既熟悉又陌生的角度和内容,再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审美再造,获得完美的审美体验,因此,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就不能忽视这一规律,要不断创新,以获得良好的审美与传播效果。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下对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戏说、恶搞、大话之风盛行,很大程度上不是真正遵循/陌生化0原则,而是背离了大多数时代受众对经典心怀崇敬的主观愿望。恶搞名著,了名著原有的旨趣,审美观念向低俗化和庸俗化发展,不仅破坏经典人物在受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且伤害了大多数忠实受众的感情。拿四大名著开涮的这种审美娱乐不可取。
[参考文献]
[1]王兆胜15红楼梦6与20世纪中国文学[J]1中国社会科
学,2002(3):1511
[2]李根亮15红楼梦6的传播与接受[M]1哈尔滨: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2007:1821
[3]张德祥1名著改编中存在的问题[J]1文艺评论,2005
(3):2961
[4]张岱年,方克立1中国文化[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3041
[5]李艺,刘成新1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M]1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2001:1651
[6]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2002:27.
[7]史可扬.影视传播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298.
[8]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9]李法宝.影视受众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0]鲁迅.花边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90.
OntheAdaptationoftheFourGreatWorksintoFilmsandTVPlaysandtheContemporarinessofMedia
MAXiao-hong1,ZHANGShu-wu2
(1.CollegeofLiteratur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2.OfficeofAcademicPeriodicals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FromthevalueattributeoftheFourGreatWorks,theculturalattributeoftheadaptedwork,theattributeofthemediaandtheaestheticattributeoftheaudience,thefilmsandTVplaysadaptedfromtheFourGreatWorksallbearthefeaturesofcontemporariness.Rightunderstandingoftheconnotationofthiscontemporariness,properinspectionofthevalueofcontemporarinessintheadaptationintofilmsandTVplaysandtherecreationofcannonsandthatofaestheticsarethescientificattitudetowardstheadaptationintofilmsandTVplaysfromtheFourGreatWorks,andalsothecontempo-raryadaptationofthemintherealsense.
Keywords:theFourGreatWorks;adaptationintofilmsandTVplays;contemporariness
[责任编辑:秦卫波]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